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歷史上真的是馬岱斬殺的魏延嗎?其實另有其人

歷史上真的是馬岱斬殺的魏延嗎?其實另有其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作戰勇猛、武功精湛、且足智多謀,但他恃才傲物,爲人桀驁不馴,常懷不臣之心。因此,在羅貫中的筆下,他雖有本事,但卻是個典型的反面人物。多虧諸葛亮目光如炬,善於相面,早就看到魏延的腦後生有一塊“反骨”,知道他不甘久居人下,自己死後他一定會背棄蜀漢而去,所以臨終前軍隊指揮權託付給長史楊儀,並授“錦囊祕計”給馬超族弟馬岱,叮囑他待魏延謀反證據坐實後,將其一舉誅殺。

魏延沒有反心,諸葛亮臨死前並未佈置殺他,但從正史《三國志》記載的蛛絲馬跡看,魏延從無反心,也沒有鋌而走險、舉兵造反的舉動,他只是對不通軍事的文官楊儀掌軍有不服、不滿之意而已。《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之時,和楊儀、費禕、姜維三位心腹祕密商定了一個退兵計劃。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出兵北伐曹魏的戰爭中,魏延本來被用爲前鋒,可退兵時卻命他斷後,而令姜維居中(原文爲“次之”)。如果魏延拒不聽令,大軍就丟下他徑行開拔後撤。諸葛亮死後,楊儀依計祕不發喪,派費禕去試探魏延的意思。原來,魏延是態度堅決的北伐派,楊儀等人擔心他拒絕回撤,影響北伐諸軍撤軍計劃的順利實施。

魏延果然不願回撤。他對費禕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勤,做斷後將乎”!

歷史上真的是馬岱斬殺的魏延嗎?其實另有其人

魏延的意思是,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 。北伐的大業卻仍要繼續下去,相府裏的人可以先將丞相的靈柩運回去安葬,我留在這裏繼續統兵伐魏。怎麼能因爲一個人的死,而荒廢掉天下大事呢?況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要聽楊儀的命令?替他斷後?隨後還和費禕擬定了一份作戰計劃,哪一部分人馬後撤,哪一部分人馬留下來繼續作戰,並要費禕和他聯名一起將這計劃傳達給諸將。

費禕誆騙他道:“楊儀是文官,不諳軍事,他不會反對你的意思的,不如讓我回去和他商議一下再做定奪”。言畢快馬加鞭,急速返回大營。費禕去後,魏延愈想愈不對勁,懊悔不該放他走,再派軍士去追趕,早就跑的沒影了。

殺魏延者另有其人

魏延派人前去查探,卻發現楊儀等人已經下令拔營退軍,這不是打算把自己的部隊單獨留下來嘛。魏延得知真相後,怒氣沖天,便引軍前去追趕,想繞到蜀軍主力的前面去攔截之。試想想,如果魏延真要造反,他怎會率軍往蜀國方向去,而不是北上投魏?楊儀督率大軍晝夜兼程,往漢中方向奔去。魏延部搶先佔據南谷口,並阻擊隨後趕到的蜀軍主力。楊儀派將軍何平前去應戰。何平對魏延部先鋒喝罵道:“丞相剛死沒幾時,汝等何敢如此”?魏延麾下的將士都明白錯在魏延,心中有愧,又不願自相殘殺,遂一鬨而散。魏延一下子成了“光桿司令”,他本無投魏的打算,只得帶着兒子和幾個親信逃往漢中去了(還是沒有北逃投魏)。楊儀卻不罷休,而是派馬岱率兵窮追不捨,最後將魏延等人全部追斬。

歷史上真的是馬岱斬殺的魏延嗎?其實另有其人 第2張

史載,魏延不僅作戰悍勇,而且有智略,且性格剽悍,一向瞧不起文官楊儀,兩人積怨頗深。魏延和楊儀經常爭吵,諸葛亮多次從中調和無果,深以爲憾。魏延是個武將,吵不過就喜歡動粗,他曾拔刀恫嚇楊儀,楊是文官,手無縛雞之力,只能哭哭啼啼找諸葛亮訴苦。

因此,最恨魏延的人就是楊儀。要殺魏延的人也是楊儀。

諸葛亮死後,大軍撤回蜀境,奉命斷後的魏延不願撤回,於是搶先截擊楊儀,目的是阻止其後撤,繼續“擊賊”,並非謀反,否則很難解釋他不北逃反而南下。楊儀於是在軍中大造輿論,誣魏延舉兵造反,並唆使馬岱將其一舉誅戮之。魏延並非死於諸葛亮的臨終“祕計”,而是死於文武不和。

千古奇冤

另一部三國史書《魏略》記載說:諸葛亮病重,預感到來日無多之時,本來是安排身經百戰的魏延代理自己的職務,也就是將軍權託付給了魏延。楊儀與魏延一向不和,擔心他掌權後會加害自己,於是到處散佈魏延要投降曹魏的謠言,然後率部突然去攻打魏延。魏延猝不及防,抵擋不住,被迫率殘部逃走,遂被楊儀的人馬給一舉追殲了。

兩種說法,孰真孰假?三國史權威呂思勉認爲兩說都非事實。他推測諸葛亮病危時,根本來不及制定退兵計劃就溘然而逝了。丞相死後,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祕密擬定了一個撤退計劃,他們知道魏延力主北伐,擔心他不聽命令,於是派費禕去探魏延口風。魏延果然不願撤,還非要自己制定另一份用兵計劃,並邀費禕一起聯名頒發下去。費禕逃回後,楊儀等知道無可挽回,就只得將他置之不顧,打算率主力開拔返蜀。

魏延刺探到消息後,大怒,打算趁主力正打點行裝、還沒有拔營回撤之時,搶先開拔,並佔據了南谷口。事情到了這一步,兩軍不得不同室操戈、正式廝殺一番了。魏延雖勇冠三軍,但他的部隊是蜀軍先鋒,人數不會多,而楊儀是丞相幕府裏的參軍,北伐大軍的主力盡歸其統轄,衆寡不敵,所以魏延被打的大敗虧輸。

魏延是蜀國大將,他死後,必然要宣佈罪狀。於是,謀反投魏的誣陷大帽被扣在他頭上。然而,《三國志》裏載有寥寥幾句話:“魏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乃是要除殺楊儀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由此可見,魏延死於和楊儀的內訌,死後卻被栽贓陷害欲謀反叛逃,他的死堪稱千古奇冤。

一代名將,蜀漢國防中流砥柱

魏延本是軍中一部曲,後隨劉備入川,他作戰勇猛,智謀出衆,屢立戰功。魏延不僅是劉備時期的重將,也是後主劉禪即位前期蜀漢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劉備取漢中後,不用張飛、趙雲等宿將,卻慧眼識才,將彼時還聲名不顯的魏延攫拔爲漢中太守,排位僅次於關羽、張飛。魏延果然不負劉備厚望,他將兵力部署在漢中周圍的軍事堡壘中,將漢中守得堅如磐石, 使虎視眈眈的曹魏大軍無法集中力量,始終無法前進一步。

魏延還是一位謀勇兼具的軍事家,軍事業務水準不遜於諸葛亮,在以奇用兵上或許還超過諸葛亮。諸葛第一次出兵北伐時,魏延就曾多次向他提出一個令後世無數軍事家擊節讚歎的奇策:大軍出漢中後兵分兩路,一路出斜谷,另一路出子午谷,直搗關中核心——長安。

此計看似冒險,卻大可一試。諸葛亮用兵極度謹慎,否定了魏延出奇制勝之計,而是用“十全必克”的穩妥打法,屢出祁山卻一次次無功而返......蜀國滅亡時,劉禪寵信的宦官黃皓居然也感嘆道:“假如魏延在,局勢也不會如此啊”!此話的意思是,若魏延在,蜀漢也不會這麼快就亡掉了。魏延的能力與威信,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