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劉備很器重魏延,爲什麼諸葛亮卻總是懷疑他呢?

劉備很器重魏延,爲什麼諸葛亮卻總是懷疑他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三國時期的蜀漢將領,魏延爲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入川時,魏延因屢戰屢勝而被封爲將軍,劉備攻佔漢中後,又將他破格提升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爲獨當一方的大將,深受劉備的喜愛。按道理劉備器重的人,諸葛亮也應該多看一眼。可是,諸葛亮是如何看待魏延,如何不順眼。爲何諸葛亮不喜歡魏延?

諸葛亮在羅貫中稱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生異心”。但從歷史的現實來看,諸葛亮死前也應該避開魏延。傳說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軍心不穩,爲了保存蜀國的實力,便召費禕、楊儀二人入帳開會,明確退卻的戰略,這次開會唯獨沒叫魏延。一直以聰明才智著稱的諸葛孔明,爲何對自己如此偏袒,總是不肯放心?

有勇無謀,難成大事

與劉備父子不同,諸葛亮並不認爲魏延是個勇猛的人才。諸葛亮死後,蜀人才逐漸衰微,諸葛亮剛接手北伐,便要啓用前朝先主留下的大將魏延,但諸葛亮用來歸用,只敢淺用,不敢再用。正是這樣的用人方式,一向被重用的魏延覺得自己能力出衆,卻懷才不遇,這一怨恨的種子就此埋在了心中。

三國時期,武將與謀士分工明確,如諸葛亮負責謀略而不參與戰鬥,呂布則可以一敵三,但魏延這個人既能衝鋒,又懂得戰略策劃,因此多次向諸葛亮提出自己的意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子午谷》。

在《魏略》一章中有記載,魏延向諸葛亮這樣提議:長安守將夏侯氏生性怯懦,沒有謀略,願自請調集五千精兵,從子午谷直取長安,必遭棄城而逃。這似乎是一個被諸葛亮斷然否決的子午谷奇謀,有人說是他不相信魏延,其實也不是。

劉備很器重魏延,爲什麼諸葛亮卻總是懷疑他呢?

“子午谷奇謀”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勾當。諸葛亮給了他八條忠告,其中一個最重要:魏將軍如何肯定夏侯淵“膽怯而無謀”?我想他不會把鎮守長安的重任交給一個紈絝子弟,他逃走了,怎麼向曹睿交代?即使給了你五千精兵,仍是寡不敵衆,如何保證,夏侯氏必棄城逃走?這個計策不錯,但環環相扣,一招一式都失敗了。

魏延建議輕敵進攻,諸葛亮則堅持以攻爲守。魏延雖然在表面上被反駁得啞然失笑,但在內心深處卻埋怨諸葛亮,說他太謹慎了,把這麼好的機會拱手讓人,也讓自己失去了名垂青史的機會。魏延身爲武將,在戰略上確有其獨到之處,但在諸葛亮看來,想法太過冒進,將全軍置於危險之中,因而只能爲將,難爲帥。

一位不能當元帥的將軍,卻在軍營裏到處講領導的壞話,認爲自己被埋沒了,顯然是一種沒有情商的作法,這是魏延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魏延自高自大,容易自暴自棄,甚至連劉備升任鎮遠將軍時,全軍上下都震驚了,從態度上看並不覺得理所當然,諸葛亮也覺得魏延有些計謀但不成體系,過於局部缺乏宏觀,可見魏延並非傳說中的有勇有謀,而是難以再用的怨言。

性格缺陷,野心不小

這個人喜歡養兵,又有勇猛過人之處,但敗在性格高傲、鋒芒畢露的魏延身上,脾氣極其兇狠。「性矜高,當時皆避之」,成了魏延個性鮮明但令人不舒服的指責標籤。諸葛亮死後,劉備擁有三個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魏延、費禕、楊儀,其中楊儀對這個升遷迅速而令人厭煩的魏延極爲不屑一顧,魏延和他水火不容,三番幾次拿刀作勢要殺楊儀,慶幸有諸葛亮調和。

劉備很器重魏延,爲什麼諸葛亮卻總是懷疑他呢? 第2張

在劉備重用他的時候,魏延就已經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劉備要選漢中太守,大家都以爲張飛能勝任,但偏偏知道劉備選了魏延,劉備召集羣臣問:“選你這個重任,你想說什麼?”魏延卻說:“若曹操傾國而來,我爲主公所擋,若十萬大軍而來,我爲主公所吞,”這一番話既表達了魏延的忠心和豪氣,又體現了此人的自負和狂妄。

殺主不忠,有心防備

本來魏延是韓玄手下的大將,後來劉備大軍壓境,魏延覺得劉備可以勝過韓玄,所以想謀個更好的前程,於是在長沙殺了舊主投奔劉備。而且這也讓諸葛亮對魏延多了幾分忌諱,不得不爲蜀國的未來多考慮幾分。

劉備死的時候,諸葛亮本人也是虛弱無力。諸葛亮一死,劉禪定就難以駕馭魏延。而且魏強與蜀弱,魏延也有過反叛的先例,當時他可以棄韓玄而奔劉備,誰能保證魏延不會棄蜀而投魏?所以諸葛亮對魏延更是防備,不敢再重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