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楚漢之爭的時候,韓信到底與項羽交過手嗎?

楚漢之爭的時候,韓信到底與項羽交過手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韓信就有兵仙之稱,那麼號稱“國士無雙”的韓信在楚漢相爭之際,到底有沒有與楚霸王項羽交過手呢?其勝負情況又如何呢?兩人相比,又會是誰更厲害一些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就史書記載而言,韓信總計與項羽交手一次,且以失敗告終。而就整個楚漢戰爭而言,正面戰場主要由劉邦本人負責,敵後戰場纔是韓信的主戰場。換言之,楚漢之爭之所以能夠取勝,關鍵就在於劉邦與韓信二人之間親密無間的團結合作。不然,但就韓信的水準而言,並不具備打敗項羽的實力。一:劉邦的敵後武工隊——戰略大師韓信

楚漢之爭的時候,韓信到底與項羽交過手嗎?

自韓信登壇拜將以來,他就與劉邦成了極爲默契的合作伙伴,首先,在漢軍兵出三秦之初,漢室集團就已經確定了雙線作戰的戰略規劃。而隨着戰事的發展,當項羽被劉邦牽制在滎陽的時候,饒有戰略意識的韓信隨即提出以滎陽爲據點,“開闢第二戰場”以由北向南的方式對項羽進行合圍,並最終聚而殲之的戰略。而此一戰略也得到了劉邦的大力支持。而這也就是爲何,在滎陽之圍開始之後,我們見到的韓信就一直在攻拔趙、魏,陷沒燕、齊的原因。因爲一旦北方四國被滅,那漢室集團就相當於完全具有了中原地區,然後在此基礎上“以北打南”,這對於當時尚且欠發達的南方長江流於而言,項羽的優勢自然也就消失殆盡了。

而也正是因爲這種天然的南北差距,古中國就鮮少有能夠北伐成功的原因。或許,這也就是爲何項羽在垓下突圍成功之後,依然不願意渡過烏江,捲土重來的原因吧。換言之,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功擊潰項羽。並不在於他有多得人心,因爲,相對於項羽而言,他並不見得有好多少,甚至比項羽更加卑劣無恥。

但天下的天平之所以最終傾斜在劉邦這邊,關鍵還是他佔據了當時的兩大糧倉,四川和關中。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這也是劉邦爲何每次一敗塗地之後就能迅速捲土重來的原因。就此一點而言,項羽是出於天然劣勢的。二:垓下之戰,統帥者是劉邦而非韓信,韓信不過是前鋒罷了

公元前202年,在“北線計劃”得以實現之後,已然奄有北方中原之地的劉邦卻依然不能將項羽一舉滅之,但楚軍的困局已然顯現,故此,在楚漢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劉邦和項羽都各退一步,簽訂所謂的“鴻溝協定”,中分天下,各自爲王。

但就在楚軍的疲敝之師卷旗南歸之際,背信棄義的劉邦又趁機發動攻勢,將“暮歸懈怠”的楚軍圍困在垓下。當此之際,面對已然是甕中之鱉的楚軍,出於對昔日僱主“棄自己而不用”的憤怒,作爲整個楚漢戰爭的佈局者的韓信自然迫不及待的希望用事實證明項羽的眼光有問題。可現實終究是殘酷的,此時有衆三十餘萬的韓信,卻依然不能將百戰殘兵的楚軍怎麼樣。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爲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這是一段被記錄在高祖本紀中的話,而根據材料所言,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此次合圍項羽的殲滅戰是有劉邦統一指揮的,因爲劉邦處在了“中軍主帥”的位置,而始終負責“第二戰線”的韓信則退居二線,充當了前鋒的作用。

2、在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對戰十萬左右楚軍的時候,曾經百戰百勝的韓信軍卻還不是項羽的對手,不僅如此,數倍於敵的韓信甚至連與楚軍對峙的機會都沒有。3、在韓信軍敗退之後,剛剛戰勝的楚軍隨即遭遇孔、費二將軍的狙擊,戰鬥打的很慘烈,楚軍形勢略差。而在得到二將軍的襄助之後,剛剛敗退的韓信纔有殺了一個“回馬槍”,最終會同諸軍,一起擊潰楚軍。

楚漢之爭的時候,韓信到底與項羽交過手嗎? 第2張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當韓信正面應對項羽的時候,即便他有所謂的“兵仙”之稱,但卻依然不是“千古無二”的楚霸王的對手。三: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巧勁”都將不堪一擊

時至而今,我依然覺得,在楚漢之爭中,項羽的失敗,實非戰之罪也。他只是恰好處在了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這樣一個時代的風口上,而在天下大勢的衝擊之下,即便是“力能扛鼎”的霸王,最終也只能乖乖的向命運低頭。

換言之,棄韓信而不用,棄陳平而不用,都不能算作項羽失敗的根源,項羽的失敗在於分封天下的時候,將當時天下的膏腴之地都給了劉邦,這種資敵以糧的做法纔是導致他失敗的根源。其他諸如,張良、陳平、韓信等人,任他機巧百變,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都將灰飛煙滅、不堪一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