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司馬家族掌握權力後,爲何沒有大肆清除異己呢?

司馬家族掌握權力後,爲何沒有大肆清除異己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族一直都保持着外寬內忌的行爲準則。他們殺了很多人,卻又放過了很多人。其實這“殺與放”,關鍵在於司馬家族的地位是否穩固,當司馬家族權力不夠穩固時,如果有人冒犯他們,自然難逃一死;當司馬家族權力足夠穩固時,即便有人冒犯他們,也往往是予以寬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司馬家族殺人有個特點,就是儘量不牽連更多的人,除非反對者意欲推翻司馬家族的統治。如果只是普通的忤逆,基本上是小懲大誡,只除掉“首惡”,放過其他人。這是司馬家族“外寬內忌”的體現,也是基於當時曹魏政治網絡所做的必然選擇。

司馬懿時期

曹魏後期,由於輔政大臣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權力鬥爭,引發了高平陵之變。在曹魏元老勳臣的強力支持下,司馬懿最終戰勝了曹爽,並把曹爽的同黨全部誅殺。但是司馬懿卻放過了曹爽兩個部下,軍司馬魯芝和主簿楊綜。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魯芝和楊綜斬殺城門守將,出城投奔曹爽。當曹爽準備投降司馬懿時,魯芝和楊綜哭着勸諫曹爽,建議曹爽以天子的名義號令各地勤王,討伐司馬懿。投降司馬懿那就是死路一條,不能不令人痛惜。

曹爽被司馬懿收押以後,有司上奏司馬懿,要把魯芝和楊綜一塊兒給殺了。但是司馬懿沒同意。下令放過了魯芝和楊綜。

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併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帝不聽。初,爽司馬魯芝、主簿楊綜斬關奔爽。及爽之將歸罪也,芝、綜泣諫曰:"公居伊周之任,挾天子,杖天威,孰敢不從?舍此而欲就東省,豈不痛哉!"有司奏收芝、綜科罪,帝赦之,曰:"以勸事君者。"-《晉書·宣帝紀》

高平陵之變後,許多和曹爽有關係的人都司馬懿殺了,史載殺了三千人,以至於“名士減半”在這場關乎司馬家族命運的重大行動中,魯芝和楊綜儼然站到了曹爽一邊,甚至鼓動曹爽和司馬懿決一死戰。這樣的兩個人,司馬懿卻輕易地放過了他們。司馬懿已經殺了三千人,難道在乎多殺兩個?

原因很簡單,因爲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取得了曹魏的執政權,權力和地位相對穩固。魯芝和楊綜的所作所爲,並不能對司馬懿構成任何威脅,所以司馬懿才放過了他們。

此外,和曹爽關係更密切的夏侯玄,曾替代司馬懿坐鎮關中。曹爽被誅殺以後,司馬懿也放過了夏侯玄,並沒有殺他,只是讓他出任閒職太常而已。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淮南一叛時,當時鎮守淮南的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司空王凌,密謀反抗司馬懿。還沒想到,就被司馬懿出兵擺平了。事後,王凌被滅三族。王凌有個妹妹嫁給了徵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車騎將軍郭淮,因爲受王凌謀反之事也受到牽連,有司命郭淮派人把妻子王氏押往洛陽接受處理。郭淮照做了,但是郭淮的兒子和部將都極力勸郭淮,把王氏追回來,因爲這一去必定是九死一生。郭淮一開始不同意,後來衆人都跪着懇求郭淮,搗頭如蒜,血流遍地。郭淮於心不忍,火速派人把王氏追了回來。同時寫信給司馬懿,把情況告訴了他。司馬懿考慮了很久,還是決定赦免王氏。

淮妻,王凌之妹。凌誅,妹當從坐,御史往收。督將及羌、胡渠帥數千人叩頭請淮表留妻,淮不從。妻上道,莫不流涕,人人扼腕,欲劫留之。淮五子叩頭流血請淮,淮不忍視,乃命左右追妻。於是追者數千騎,數日而還。淮以書白司馬宣王曰:“五子哀母,不惜其身;若無其母,是無五子;無五子,亦無淮也。今輒追還,若於法未通,當受罪於主者,覲展在近。”書至,宣王亦宥之。-《魏晉新語》

司馬懿滅王凌三族,卻赦免王氏,這是司馬懿外寬內忌的又一體現。這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郭淮當時曹魏關中軍隊的最高領導(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他手握重兵,而且本人也是名將。在司馬懿已經除掉了王凌,穩定政局了以後,他顯然是不願意和郭淮發生衝突的,再說郭淮雖然是王凌的妹夫,但關係一般,反而和司馬懿關係不錯。基於這樣的政治背景,司馬懿赦免王氏,也在情理之中。

司馬師時期

司馬懿死後,他的大兒子司馬師掌權。司馬師執政沒多久,就發動針對東吳的軍事行動,結果在東關遭遇慘敗。戰敗之後,司馬師表現出一番非常寬容的模樣,稱戰敗的責任在他。司馬師沒有責罰諸將,只是把統帥司馬昭的爵位給削了。

儘管司馬師採取懷柔策略,安撫衆將,所以沒有造成更大的政治波動。但朝廷中也有要求追責主帥的聲音,如軍司馬王儀就當着司馬昭的面,說東關之敗的責任在主帥。王儀的話讓司馬昭大爲惱怒,立刻下令處斬王儀。

東關之役,帝問於衆曰:"近曰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曰:"責在元帥。"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晉書》

當王儀提出應該追究主帥的責任時,司馬昭立刻惱羞成怒並殺了他。可見東關之敗對司馬家族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司馬昭殺掉王儀,應該是司馬師的授意,至少司馬師是持默許態度的。戰前司馬昭有持節特權,殺一個像軍司馬這樣的中級官員沒有問題。不過司馬昭殺王儀之事,發生在東關戰役後,此時司馬昭的持節特權被朝廷收回,理論上他沒有擅自處置官員的權力。而且軍司馬是個非常重要的職務,再加之王儀的父親王修是曹魏元老。如果沒有司馬師同意,司馬昭顯然不敢就這麼明目張膽地殺了王儀。可見司馬師表面上寬容諸將、自領罪責,實際上特別警惕有人借檢討東關慘敗爲名,動搖司馬師的執政地位。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暗中欲發動政變,推翻司馬師的統治,並推舉夏侯玄輔政。但是這些人行事不密,還沒行動就被司馬師偵知,司馬師馬上把參與參與政變的人全部滅三族。

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與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寶賢等謀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輔政。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豐見迫,隨羨而至,帝數之。豐知禍及,因肆惡言。帝怒,遣勇士以刀鐶築殺之。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晉書·景帝紀》

在這場“難產”的政變中,司馬師儘管殺了很多人,但是也放過了一些人。李豐、張輯曾企圖把中領軍許允拉入他們的隊伍,他們派人把推翻司馬師的密詔扔到許允門口就走了。許允看了密詔以後,既沒有向司馬師告發他們,也沒有加入他們。李豐、張輯被誅以後,司馬師沒有殺許允,而是把他流放到樂浪。許允的兩個兒子後來都在西晉當了大官。長子許奇官至司隸校尉,次子許猛官至幽州刺史。

李豐、張輯等人謀求反抗司馬師的統治,遭到司馬師的誅殺並不奇怪。畢竟任何動搖司馬家族統治地位的行爲,都是司馬家族不能容忍的。這體現了他“忌”的一面,不過對於許允,司馬師卻網開一面,則體現了司馬師“寬”的一面。

司馬師執政的第五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此爲淮南二叛。司馬師親征淮南,雖然最終平定了毌丘儉和文欽,但他自己也因爲受到嚴重驚嚇導致眼疾復發,病死軍中。臨死前,他把權力移交給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時期

司馬昭執政時,司馬家族已經完全把曹魏控制了,改朝換代也是迫在眉睫。就在此時發生了淮南三叛,鎮東將軍諸葛誕起兵反抗司馬昭,司馬昭帶着魏帝曹髦和郭太后,親征淮南。經過大半年的作戰,司馬昭平定了諸葛誕之叛。事後,司馬昭滅了諸葛誕三族,還殺了泰山太守常時,爲什麼呢?因爲司馬昭徵淮南時,曾詔令常時出兵協助作戰,但是常時卻稱病沒有出兵。

司馬家族掌握權力後,爲何沒有大肆清除異己呢?

滅諸葛誕三族,誅常時,自然體現了司馬昭“忌”的一面。諸葛誕之叛是司馬昭執政遇到的第一個大危機,對司馬昭的執政地位構成了嚴重挑戰,司馬昭殺他們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平定諸葛誕之叛的過程中,司馬昭也有意釋放自己“寬”的一面。

已經投奔吳國的文欽,帶着兩個兒子文鴦和文虎,出兵支援諸葛誕,不過兩個人嚴重不和,諸葛誕於是親手殺了文欽。文欽死後,文鴦和文虎投降了司馬昭。這個文鴦曾參與過淮南二叛,是害死司馬師的直接兇手。所以司馬昭的部將都要求處死文鴦和文虎,但是司馬昭卻寬恕了他們,還對文鴦委以重任。

除此之外,諸葛誕起兵作亂時,曾強迫淮南一帶的官吏士民協助他。有人建議把這些人也都殺掉,但是司馬昭認爲他們是被諸葛誕脅迫的,不應該處罰他們,於是全部予以赦免。“淮南將士吏民爲誕所脅略者,皆赦之。”

司馬昭這種區別對待,自然是他“外寬內忌”的體現。

平定諸葛誕之亂後,司馬昭繼續在謀朝篡位的大路上一路狂奔,引起了魏帝曹髦的強烈不滿,他孤注一擲,以卵擊石,親自提劍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兵士所殺。

曹髦欲發難時,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就在他身邊。看到曹髦要要放手一搏,和司馬昭拼個你死我活,王沈、王業跑出去告訴司馬昭,想叫王經與他們一起去,但王經不去。王經此舉,無異於在挑戰司馬昭。事後,王經被司馬昭所殺。

曹髦帶人討伐司馬昭時,消息傳到司馬昭那兒,他馬上派人攔截。司馬昭的弟弟司馬乾帶人阻攔曹髦,經過掖門時,被守將滿長武攔住。因此延誤了時間,好在曹髦最終被賈充“搞定”了。

儘管如此,司馬昭還是對滿長武阻攔司馬乾一事非常不滿,後來隨便找了個藉口,殺了滿長武,還把滿長武的父親滿偉貶爲庶民。

(滿寵子)偉字公衡。偉子長武,有寵風,年二十四,爲大將軍掾。高貴鄉公之難,以掾守閶闔掖門,司馬文王弟安陽亭侯幹欲入。幹妃,偉妹也。長武謂幹曰:“此門近,公且來,無有入者,可從東掖門。”幹遂從之。文王問幹入何遲,幹言其故。參軍王羨亦不得入,恨之。既而羨因王左右啓王,滿掾斷門不內人,宜推劾。壽春之役,偉從文王至許,以疾不進。子從,求還省疾,事定乃從歸,由此內見恨。收長武考死杖下,偉免爲庶人。時人冤之。-《魏晉新語》

滿偉是曹魏元老,和司馬家族是姻親關係。滿偉有個妹妹嫁給了司馬乾,就是被滿長武攔住的那位。滿長武雖然官職不高,但是負責守衛宮門,另外還肩負監視曹髦的重任。可見司馬昭對他還是很信任的。在曹髦發難的關鍵時刻,滿長武的所作所爲顯然是對司馬昭的“背叛”,被殺也在意料之中。

在曹髦和司馬昭的衝突到了白熱化的關鍵時刻,王經和滿長武卻有意偏向曹髦,不得不讓司馬昭起了殺心。司馬昭殺王經和滿長武,也是殺雞儆猴,以保持對朝政穩固控制的需要。

在展現自凌厲殺伐的一面的同時,司馬昭也展現了出寬容的一面。

司馬昭執政後期,曾發動伐蜀之戰,並最終攻滅了蜀漢,他由此受封晉公。伐蜀統帥鍾會是司馬昭心腹之人,蜀漢滅亡後,他成爲蜀地的最高長官。此時鐘會野心膨脹,不甘心在爲司馬昭效力,而是想割據巴蜀稱王。鍾會起兵作亂後,很快死於亂軍之中。

鍾會謀逆之舉,理應滅三族,但是司馬昭卻從輕發落。他只殺了鍾會的養子鍾毅,和參與謀反事件的鐘會侄子鍾息。鍾會的其它族人,則完全沒有受到牽連,照樣在朝廷做官,爵位如故。

向雄曾經在王經手下做過事,王經被殺以後,向雄大哭了一場,時人都爲之感動。後來向雄被人誣陷下獄,是當時司隸校尉鍾會把他救了出來。鍾會被殺以後,當時沒有人敢給鍾會收屍,是向雄把他安葬入土的。

司馬昭聽說這事後,把向雄叫過去,責備了一番。“往者王經之死,卿哭王經於東市,我不問也。今鍾會躬爲叛逆,又輒收葬,若復相容,其如王法何!”

司馬家族掌握權力後,爲何沒有大肆清除異己呢? 第2張

很顯然,司馬昭認爲向雄哭王經,是踐行自己的道義,無可厚非,所以沒有處罰他。但是鍾會作爲司馬昭的心腹之人,卻起兵作亂,大逆不道。鍾會之死是他咎由自取,向雄葬鍾會,多少有沽名釣譽之嫌。司馬昭對向雄的責難,也是基於此。

不過司馬昭並沒有深究此事,向雄自我辯解了一番,司馬昭就把他放了。

結語

從司馬懿到司馬師,再到司馬昭,“外寬內忌”的特點在他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其實是司馬家族在不打算大規模清洗朝堂,但又力求篡魏立晉的政治需要。

夏侯玄出身沛國夏侯氏,王凌出身太原王氏、許允出身高平許氏、鍾會出身潁川鍾氏,這些士族名門,和河內司馬氏一樣,是曹魏政治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他們本身和司馬家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夏侯玄青年時代和司馬師是密友,同時司馬師還是夏侯玄的妹夫。許允也是司馬師青年時代的好友,經常一起品評人物。潁川鍾氏和司馬家族關係更密切了,鍾會之父鍾繇是司馬懿的故交,鍾會本人和司馬師、司馬昭一起長大,關係交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士族和司馬家族的利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算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只是因爲如此,才使得司馬家族即便想要改朝換代,也不便大規模清洗朝堂。他們一方面對反司馬氏集團的政治勢力保持高壓態勢,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曹魏政治網絡的相對穩定。

所以,司馬家族能做的,就是把反對者從某個家族網絡上單獨拎出來予以剔除,儘量避免牽連反對者整個家族甚至更多的人。反之,司馬家族還會盡可能保全其家族,並維持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從而讓曹魏官僚系統,保持對司馬家族的擁護,至少是不反對。

基於這一策略,所以司馬家族的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纔會表現出外寬內忌的一面。這是司馬家族完成篡魏立晉的重要手段。這種“寬與忌”的微妙平衡,只有司馬家族纔會把握好,外人很難琢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