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文彥博歷經四代皇帝,爲何始終能得到重用呢?

文彥博歷經四代皇帝,爲何始終能得到重用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朝歷代,“太師”這個位置都是人臣的巔峯,號稱天子之師,再進一步就要謀朝篡位,所以很少有下場好的。北宋文彥博,歷經四代皇帝,正色立朝,是個很稱職的太師,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宋仁宗晚年身體狀況很差,又沒有兒子。文彥博等大臣爲了政權穩定,請求立宗室子弟爲儲君,即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繼位後,很承文彥博的情。他並不居功,推託都是先帝聖明,太后協助,自己沒幹啥。英宗則說,你當初建議立儲,對朕有恩。

文彥博在仁宗朝是宰相,現在官居樞密使,班次應該排到現任宰相後面。英宗特旨:彥博位居宰相之上,以示朝廷禮敬賢臣之意。

英宗人不錯,可惜身體太不爭氣,三年多後駕崩,傳位給兒子神宗。

新皇帝的人品跟父親相似,也懂得感恩,說文彥博建議立儲,纔有了我們父子倆的帝位。文彥博把以前對英宗說的話又重複了一遍,神宗更被他的謙遜所感動。

神宗對文彥博等老前輩很尊重,但最重視王安石。神宗、王安石君臣,都以變法圖強爲己任,志同道合,成爲最佳拍檔。

仁宗朝,文彥博做宰相的時候,王安石還只是外地通判(副職州官)。文彥博向仁宗推薦這個後輩,說他淡泊名利、堅守道義,應該破格提拔。

王安石不願越級晉升,謝絕升官。不過,由此名聲大振,簡在帝心。

提攜之恩,王安石想必不會忘記。有了這段淵源,二人的關係應該很融洽吧?

實際上二人反目成仇。

難道王安石忘恩負義?

要論個人品行,王安石正直清廉,猶在文彥博之上。之所以不念舊恩,因爲對他來說,變法具有最高優先級,所有反對者都是敵人。而文彥博對於新法,深惡痛絕。

彼此理念不同,非但分道揚鑣,還要互相攻訐。你贊成的,我必反對。

宋朝與西夏的軍隊在邊境對峙,慶州(今甘肅慶陽一帶)主帥李復圭派遣部將李信出戰,臨行前授予陣圖,把路線、戰法全都安排好,想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戰機瞬息萬變,哪有這麼簡單?李信老老實實服從上司的安排出擊,結果大敗而還。李復圭爲了洗脫自己,上奏時把責任全部推給李信,要求殺了這個敗軍之將。

樞密使文彥博主管軍事,認爲李復圭是主導此戰的指揮官,應該負責。宰相王安石的看法正好相反,一言而決,同意誅殺李信。

陝甘前線的人們大多覺得李信很冤枉。

文彥博憤於黑白顛倒,又反感新法,便向神宗上書說:“朝廷行事,一定要合乎人心,兼聽衆人議論,以安靜持重爲先。陛下勵精圖治,可是人心不安,說明改弦更張有所失誤。祖宗法度未必一無是處,不過是有片面不全的弊病罷了。”

王安石不服氣,針鋒相對地上書反駁:“爲百姓造福,有什麼不對?萬事苛求細節,是西晉的風氣,對治政有什麼好處?”

你來我往打嘴仗,分不出輸贏。御史張商英爲了依附王安石,惡意誣告文彥博,結果查無實據,自己反被貶往外地。

王安石的新法中有市易法,即朝廷設立交易機構,平價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通過限制不良商家囤積居奇,既減輕百姓負擔,又增加朝廷收入。

想法特別好,實際操作起來,問題特別多。朝廷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難免引起不公平競爭。再加上一些官員借新法之名,撈取個人私利,百姓反而受害。

文彥博目睹市易法擾民,一心想推翻。正好華山發生了山崩,他便上書說市易法與民爭利,天怒人怨,以致災害發生。

王安石氣壞了,若有所指地上書:“市易法爲民解困,官員怎麼可能得利?山崩針對的是小人!”

官員經商的弊端,我們現代人都明白。王安石是古人,這方面經驗不足,再加上性格執拗,始終不肯面對問題。

可他是當紅辣子雞,文彥博爭不過,一氣之下交了辭職報告。神宗給老同志加了一堆榮耀的虛銜,安排到北方的大名府工作。

有人看到王安石的對頭退居二線,便想上去踩一腳,藉機上位。一個叫汪輔之的官員,向朝廷上奏舉報,文彥博混日子,出工不出力。

神宗在奏摺上批覆,並轉給文彥博:“因爲過往的恩德,麻煩您臥護北方大門,小事不必操心。輔之小臣,膽敢無禮,將予以處置。”

老前輩即便退下來,也不是等閒人可以欺負的。汪輔之投機失敗,被免去官職。

文彥博歷經四代皇帝,爲何始終能得到重用呢?

王安石急於有所作爲,改變宋朝積弱的現狀。一些好事之徒趁機投其所好,獻上不切實際的“創新”點子。

有個宦官蒐羅了一種發明,稱作“浚川杷”,即疏浚河道之耙。在長達八尺的巨木上,安裝兩尺長的齒,做成耙子,用石頭壓住增加重量。耙子以粗繩連着兩條大船上的絞車,跟隨船隻運動,起到清理黃河水底淤泥的作用。

這種治理河道的新發明,當時就被很多人視作笑話。黃河水深的地方,浚川杷沉不到水底,無法清理淤泥。水淺的地方,大石頭會拽住浚川杷,大船拉不動。風急浪大的時候,浚川杷甚至會翻轉,變成耙齒朝上,根本不能清淤。

王安石偏偏信之不疑,派遣水務部門的負責官員範子淵大力推行。範子淵拍馬屁,報告說大獲成功!氾濫的黃河水乖乖回到原來的河道,退出民田數萬頃!

文彥博所轄的大名府,就在黃河邊上,朝廷下詔要求覈實情況。他對那些小人瞎折騰的情況一清二楚,便上奏道:“黃河不是木耙能夠疏浚的,連蠢人都知道無用。臣不敢附和欺騙皇上。”

神宗不高興,朕難道不如蠢人?再派近臣熊本前去實地察看。熊本回報,確實跟文彥博說的一樣。

範子淵以及王安石的黨羽一看要糟,上奏攻擊熊本,指責他討好文彥博。神宗難辨是非,反而怪罪熊本,不過沒有難爲文彥博。

文彥博心累了,請求退休。神宗尊重老臣,封爲太師,在洛陽養老。

文彥博歷經四代皇帝,爲何始終能得到重用呢? 第2張

神宗駕崩,九歲的兒子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滔滔臨朝執政。高滔滔被稱爲“女中堯舜”,排斥新法。文彥博受司馬光推薦,再次出山輔政。

年紀大了,幹實職不合適,於是得了一個很牛氣的銜頭:“平章軍國重事”,六天一朝。相當於高級國是顧問。

另外,一個月兩次,在哲宗學習儒家學說的講筵上授課。皓髮如銀的老臣,站在年少的皇帝旁邊,指畫口授,成爲朝中一景。

文彥博歷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震天下。北方的遼國使者來訪,蘇軾陪着一起入朝,在殿門外望見文彥博。使者退立,正容問道:“是文公嗎?”聽說老者已經八十多歲,又感嘆:“何其健壯啊!”

蘇軾笑道:“您沒聽過他說話,中氣足着呢。處理事務,不遜於精練的年輕人;學通古今,能與名家比肩。”

使者拱手道:“天下異人也。”

文彥博年年請求徹底退休,五年後,終於如願以償,再次回到洛陽終老。

西羌首領溫溪心有名馬,向邊境官吏請求,希望饋贈文彥博。官吏不敢作主,請示上去,朝廷下詔同意。

在巨大的聲望中,文彥博安享高壽,直至九十二歲。那個時候,不但同輩的富弼、韓琦早已作古,連後輩司馬光、王安石也已辭世。恩怨是非,去向誰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