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赤壁之戰,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前言

在建安十二年的七月,曹操率領自己的部隊南下,計劃奪取荊州,而此時荊州城主劉表卻因病死,而導致城中一片混亂,下任城主劉琮爲了保全自己的一條性命,選擇向曹操獻城投降。此時劉備則選擇率領自己的部下,以及所有百姓向江陵撤退,爲了防止劉備的部隊佔領最關鍵的軍事要地江陵,曹操選擇親自帶領身邊的精英部隊,向其追去,終於在長阪坡追上了他,而後經過雙方激戰,劉備不敵曹操,被逼向夏口逃離,隨即曹操佔領了江陵,控制了荊州北部的全部地區。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影視中的劉備與諸葛亮

劉備聯合孫權抗曹

萬般無奈之下,劉備只得選擇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去尋求孫吳的幫助。對於當時的三足鼎立的局勢,任何一方都不願意輕易改變此時的時局,所以吳國的將領君不同意聯合劉備一起抗曹,而對於這個問題,吳國內部集團中出現了很大的分歧。主戰的人認爲,此時雖然曹操率領着百萬雄師,但是從北方一路打過來,雖然戰績可觀,可是卻在攻略城池之後,需要留有很多將領繼續維持城中現狀,所以雖然曹操號稱帶領着百萬雄獅,可實際上真正到達東吳之後,卻並不會像傳言中那樣有如此多的兵力。

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的軍隊到達東吳的時候,已經是寒冬時節,在這個時候糧食是非常緊缺的,雖然曹軍的後勤補給並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此多兵力的軍隊,卻並不能夠保證永遠能夠讓自己的物資供應非常及時,一旦出現問題,那麼就是反攻的最佳時機。再加上雖然荊州的百姓都開城投降,可實際上曹操的軍隊中,大部分都是步兵,來到南方之後並不擅長水上作戰,所以並不能夠和之前的水軍融合到一起,如果人心不齊的話,軍隊整體是很難發揮真正的實力。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2張

▲影視劇中的曹操

主張不要戰爭,希望和平的人選擇合的主要原因,是曹操此戰的緣由是以天子之名統一天下,再加上他還是漢朝的宰相,所以如果與他爲敵的話,那麼在名義上就會被處以叛軍之名。並且在此時曹操已經得到了荊州的水軍兵力,再加上之前他自己的百萬雄師,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他完全可以藉助荊州的兵力,來彌補自己在水軍戰鬥時的不足,哪怕東吳此時有長江之險可以抵禦,但是也並不能夠起決定性作用。而最關鍵的是吳國雖然處於長江之畔,物質富饒,可是人口卻非常稀少,根本沒有可能與百萬雄師一較高下。

主戰還是主合,雖然在幕僚和大臣中爭執不休。但是在魯肅與周瑜的勸說下,孫權終於相信,如果此時劉備的勢力被曹操滅掉的話,那麼曹操要對付的下一個人,便是自己,脣亡齒寒不是沒有道理,再加上曹操當時給他來了一封書信,想要通過恐嚇的方式威脅他不得與劉備聯合,這封信更加讓他堅定了要維持三足鼎立局面的信心,畢竟同爲一國之主,他如果只是因爲對方一封帶有威脅性的書信,便主動投降,則很難讓城中百姓信服,所以爲了維持自己的威信,他值得選擇戰。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3張

▲影視劇中的周瑜

因爲在此之前,劉備的大部分士兵,已經在長阪坡一役之後損失慘重,所以在這場大戰中,對抗曹軍的主力軍隊來自於孫權的部下,而除了關羽部下有一些水軍之外,劉備的其他輜重已經全部被曹操繳獲,所以可以說此時劉備的兵力已經所剩無幾。爲了對抗曹操的軍隊,周瑜向孫權申請調兵五萬,但是卻只得到了三萬的兵權,在士兵數量上面雖然這二人結合,但是卻依然不是曹操的對手。但是諸葛亮還是通過草船借箭爲這場戰爭贏得了先機,爲周瑜率領東吳的兵馬打敗曹操奠定了基礎。

是否抗曹,孫權早有想法

在經過長阪坡一役之後,劉備一方已經沒有任何能夠和曹操爭鬥的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孫權完全可以選擇是通過自己的勢力來對抗曹操,完全不需要去聯合劉備共同去享有赤壁之戰之後的勝利果實,如果他可以只憑一人之力便對抗曹軍,在歷史上也可以留下屬於自己的一段佳話,但是他卻並沒有選擇這樣做,反而還是選擇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哪怕對方並不能夠爲這場戰役提供任何實質上的幫助,但是卻可以打着師出有名的旗號來滿足自己的野心,這是他最主要的目的。

實際上,在孫權有了想要對抗曹軍的想法時,便已經有了想要與劉備聯合的決定,畢竟在當時,孫權與曹操之間有姻親關係,所以曹操的幕僚們都認爲,對方並不會爲難自己,根本不會有想要消滅曹軍的想法,畢竟當時雙方之間的實力懸殊非常大,但是幕僚們還是錯誤判斷了當前的局勢,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他們低估了孫權的野心,畢竟作爲一國之主,不可能甘願只居於曹操,只想聽對方的統治,這也是孫權選擇反抗最主要的原因,畢竟守護好江東是他父親的遺願。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4張

▲曹操的水軍

早已決定抗曹,爲何要聯合劉備

首先,三足鼎立之勢導致他除了劉備之外,並無其他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如果他拒絕和劉備一起聯合起來,那麼將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實力的盟友,畢竟在當時的荊南部分均已投降了曹操,而四川的劉璋也因爲懦弱,向其送上了降書,並且還主動爲曹操送來軍餉,藉此來表示自己投誠的一片心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除了玩劉備之外,他找不到任何願意和自己聯合起來的盟友,所以只得選擇接受劉備的邀請,一起對抗共同的敵人,畢竟有援軍的幫助,總比自己一個人去面對曹操的百萬大軍,更有成功的可能性。

其二,劉備的軍隊雖然被曹操擊垮,但是卻並不代表他沒有任何反抗的實力,畢竟在追趕劉備的過程中,曹操自己也損失了很多兵力,而在長阪坡一戰中,雖然最後的結果是曹操一方得到了勝利,可實際上他只不過是藉着對方的體力嚴重消耗,並沒有做好任何準備,於是通過偷襲,取得了先聲奪人之勢,但是在後期經過休整後,劉備的兵力依然可以重新集結起來,在休整之後可以恢復一部分戰鬥力,爲最後的戰役提供很大的幫助,再加上劉備的兵力雖然受損,主要是他部下的騎兵,而關羽部下的水軍從來都沒有參與戰鬥,所以並未受到絲毫損傷,與其聯合的話,這部分兵力可以直接投入戰場,爲自己減緩很大的壓力。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5張

▲曹操下令發起攻擊

其三,劉備在被曹操擊敗後逃往夏口,雖然他原來的主城荊州已經失守,但是相比於原來的地區,夏口可以被稱爲是更加重要的軍事要地,不僅有易守難攻的天險幫助,而且也處於孫曹之戰的必經之地,就是因爲有夏口的存在,所以才能夠作爲軍隊的掩護,纔可以擋住曹操大部分的兵力,爲周瑜的軍隊在最後的戰爭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而且夏口原本就有一隻屬於劉備的軍隊,也就是劉琦率領的步兵,所以如果與劉備結盟的話,那麼這支軍隊也可以投入到戰爭中,爲自己增加力量。

其四,孫曹雙方的主戰場在赤壁,所以導致整個長江防線的壓力就會很大,孫權如果想要緩解來自長江戰線的壓力,就必須依靠劉備的兵力,才能夠保障作戰軍隊的北部有絕對的安全,才能夠爲自己一方的勝利,增加更多的可能性,並且在合肥方向上,也有來自曹操的大部分兵力,而此時孫權需要將自己所有的兵力都投入到赤壁戰場中,才能夠在人數上與曹操一方打平,所以在合肥戰場方面就需要通過劉備的幫助,才能夠緩解自己的壓力,所以說,雖然在赤壁戰場中劉備並沒有投入太多的兵力,但是卻在在其他戰場中,既拖延了曹操前進的步伐,又爲孫權的勝利贏得了更多的機會。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6張

▲赤壁之戰

其五,江東靠海,所以東吳的士兵大多都擅長水戰,可與之相反,在陸地上,他們的實力卻根本沒有辦法能夠和曹操的軍隊一較高下,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如果想要僅依靠自己的兵力,取得戰爭的勝利,完全是天方夜譚,但是劉備的步兵卻經過了多次實戰訓練,雖然在長阪坡一戰中大受打擊,導致不僅兵力受損,而且士兵們的氣勢也降低了很多,但是經過後期的休整,以及將領的鼓勵之後,這支軍隊依然可以重振雄風,成爲戰場中勢如破竹的一支強勁的軍隊,所以也可以爲自己的軍隊彌補很多不足。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7張

▲蜀國兵力分佈

孫權深知曹操驕傲自大

孫權敢於與劉備一起聯合起來抵抗曹操,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他深知曹操的爲人是非常驕傲的,尤其對於這次戰爭,他帶領了自己最優秀的各路部下,組建了百萬雄師,所以在出發之前,就已經覺得自己絕對不可能失敗,這樣的心態屬於兵家之大忌,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的實力非常強硬,但是也絕對不可以輕視任何敵人,孫權深知這一點,所以纔會認爲這次是反攻的最好時機,恰逢劉備派來使者,說出合作之意,更加爲他的反攻提供了信心,畢竟有盟友的幫助,就能夠爲他的勝利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8張

▲赤壁之戰地形圖

正是因爲曹操太過輕敵,所以纔會不經任何思考,並同意了龐統的獻計,將所有的船都聯合在一起,在戰爭中導致軍隊一點都不靈活,毫無反抗之力。又因爲手下士兵陷入了諸葛亮的計謀中,導致自己這一方損失了大部分兵器,反而都送給了東吳一方,而曹操在戰前斬殺水軍將領,也導致手下人心惶惶,對於他的統治並不真心臣服,所以在開戰前就已經預示了曹操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失敗。

赤壁之戰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 孫權爲何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第9張

▲三足鼎立地區分佈圖

其實,孫權與劉備之間有很大的不一樣,那就是他與曹操之間並沒有任何嫌隙,所以他大可以選擇不參與外界的戰爭,主動歸降曹操一方,也並不會受到任何虧待,但是他自己也是一個極爲有野心的人,所以可以理解爲他是爲了想要讓自己稱帝,才決心參與了這場戰爭。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勝利了,但是他爲了自己的私慾,選擇將整個江東的兵力傾巢而出,也讓百姓們毫無安全感可言,所以並不能夠說,這場戰爭他完全勝利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