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從富家奴僕到當朝大臣,熊遠是怎麼做到的?

從富家奴僕到當朝大臣,熊遠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朝講究門閥制度,做官需要引薦和保舉,可以說沒有好的出身是無法進入仕途的。但有一位叫熊遠的人,雖然出身奴僕卻做上了官,而且還敢點名抨擊王羲之家的公子。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從富家奴僕到當朝大臣,熊遠是怎麼做到的?

一、富豪家的奴僕

中學歷史課本曾經列舉過晉朝貴族腐敗奢靡的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石崇與王愷鬥富,一個拿蠟燭燒火,一個拿麥芽糖洗碗。

按理說,這樣的門庭是出不來什麼有志之士的。偏偏,石崇家有個叫熊遠的僕人,以正直敢說著稱。石崇破敗後,有人願意舉薦熊遠做官,但後者推辭不受,回到老家隱居。

可奈何,願意舉薦他的人太多了,甚至當地的郡守強行要求給其官做。熊遠礙於面子,說:“我就當個小官吧。(原文:辭大不辭小也)”於是留在了老家的縣城。

可熊遠聲名遠播,當地太守力推他。熊遠沒有辦法,被迫“違心”高升。後來這位太守調到會稽郡爲官,非要帶着熊遠一起去。沒想到“因禍得福”。

西晉沒過多久便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司馬睿在王導等人的輔佐下南渡長江,建立了東晉。由於東晉建立初期的班底薄弱,之前南方郡縣的官員便成爲了朝廷主力。

由於會稽郡(紹興一帶)正好在長江南邊,熊遠又“被迫”成爲東晉朝廷的中上層官員。於是乎,最讓司馬睿頭疼的官員出場了。

二、第一次交鋒

經過幾年的穩步發展,東晉已經從最初的動亂模樣變得局面穩固。話說“盛世而歌”,晉元帝司馬睿希望通過舉辦一場盛大的音樂會來彰顯東晉的和平盛象。

此時熊遠站出來說:“晉懷帝屍骨未寒,長江以北的官兵還在苦戰,皇帝你怎麼能安心聽音樂呢?”

司馬睿說:“新朝剛剛建立,我要讓南方的百姓接受一下王朝音樂的洗禮,讓他們知道我朝的皇恩浩蕩。”

熊遠說:“人心所歸,惟道與義。不是什麼靡靡之音。而且在戰亂時期舉行音樂會本身就違背《詩經》中《雅》和《頌》的初衷。皇帝你這樣做是符合道還是符合義呢?”

司馬睿被問得啞口無言,只得取消了舉辦音樂會的想法。

二、第二次交鋒

“音樂會”事件只能說熊遠是個正直的官員,而第二次便是爲國爲民了。王導的堂兄王敦藉着“清君側”的名義攻進了京城,引發叛亂。

司馬睿爲了保命,只得深刻檢討自己的錯誤,並且歡迎羣臣指出自己的過失。其實大家都是老江湖,誰都清楚皇帝是被迫的,沒有人會當真指出皇帝的錯誤。而我們的主人公未必不明白,但他偏偏要藉着這個機會痛陳時弊。

他指出晉元帝司馬睿第一個缺點便是:不思進取。

周嵩希望他收復失地之後再當皇帝,前者差點被處死;“聞雞起舞”的祖逖率領數百起義軍投靠東晉,司馬睿卻只給人家1千人的口糧,還讓他自己負責招兵買馬。

祖逖渡江北伐連戰連勝,司馬睿卻以害怕其“割據自立”爲藉口,限制北伐行動。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司馬睿屬於晉王朝的旁系,如果北伐勝利迎回晉懷帝一系,他這位皇帝是當不成的。但周嵩、祖逖包括熊遠是爲天下立心,而不是司馬家的奴僕。

第二個缺點就是官員不理政務。

和司馬睿一起南下避難的還有一幫士族文人,這幫人飲酒作詩是內行,治國理政是門外漢。當時的南方不比北方,沒有深厚的物質根基供老爺們奢靡浪費。

但司馬睿也沒有辦法,他之所以成爲皇帝靠的是門閥士族的支持,單憑他自己是無法與這些人相對抗的,只能任由他們胡鬧。

而第三個缺點便是吏治混亂。

其實這是第二個缺點的附屬品,一幫爲官者只顧玄學不幹實事,官員升遷只憑出身,吏治必然混亂。

熊遠重點提到了王羲之家的公子王徽之,這位仁兄身上發生過一段著名的對話。他在擔任騎曹參軍(管理戰馬)時,不理工作只顧喝酒。

一天他的上司故意問他:“你知道你什麼官職嗎?”

王徽之說:“我經常看到有人牽着馬走來走去,我應該是個養馬的。”

上司問:“你養了多少匹馬呢?”

答曰:“我又沒數過,我不知道。”

上司繼續問:“那死了多少匹呢?”

王徽之像看智障一樣看着上司說:“我連活着的馬都不知道,還會知道死了多少匹嗎?”

後人稱讚王徽之放蕩不羈有名士之風。試問,這樣的人做官對社會和百姓有什麼益處。

如若這般也就罷了,偏偏王徽之後來還升了官。只因爲他出身於琅琊王氏,所以不管能力如何,仕途都是一片光明。

四、英雄末路

熊遠只是指出了3個問題,沒有提解決辦法。他知道晉朝是門閥士族撐起來的,用政績考覈他們,等於將其與寒門出身的官員進行對比。士族肯定不會答應。

他當時的職務叫侍中(相當於宰相),未必不知道這麼做沒有任何效果,反倒還會招來災禍,但他就是要告誡世人需要醒一醒了。

果然,王敦之亂平息後,熊遠迅速被貶斥到了地方。從一國宰相到地方當一任長官,熊遠卻安得其所,他最初就不想做官,這也算沒有違背其:“辭大不辭小也”的初心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