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漢末的三大戰役,爲何只有擊潰而都沒能殲滅呢?

漢末的三大戰役,爲何只有擊潰而都沒能殲滅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末天下大亂,羣雄並起,大大小小的戰鬥此起彼伏,但是直到三國鼎立後魏蜀吳之間的相互征伐,始終都沒有哪一方能夠打出漂亮的殲滅戰,亂世之所以能長時間的持續,與此也有一定的關係。

漢末的三大戰役,爲何只有擊潰而都沒能殲滅呢?

例如,著名的漢末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幾乎無一例外的是擊潰戰,由於獲勝的一方沒有能夠在戰鬥中最大限度的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勝利的成果有限,以至於完全沒有乘勝追擊,將敵軍徹底瓦解的機會。而規模足以與前面三大戰役相提並論的漢中之戰,曹操是在確認無法獲勝後主動撤退,故連一般意義上的擊潰戰都算不上。

然而,縱觀整個兩漢,在與匈奴的歷次戰役當中,雖然面臨種種不利因素,仍然打出了多次漂亮的殲滅戰,其中有幾次還斬首數萬。假如我們把時間上溯到楚漢爭霸和戰國時代,會發現殲滅戰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非但排名第一的秦國有之,而且連趙國、燕國等等實力稍弱諸侯國都有這樣的戰例。

要想打殲滅戰,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即軍隊具有強大的機動能力和攻堅作戰能力。機動性確保了能通過迅速果斷的迂迴、穿插等戰術動作將敵軍分割、包圍,而出色的攻堅能力則是在敵軍在構築工事負隅頑抗之時,能將其殲滅之——這兩個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既然從漢末到三國鼎立之時,都不能打出大規模的殲滅戰,必然是無法達成上述兩個條件中的一個或者兩個。

我們先來看看漢末軍隊的機動能力如何。

持續了兩三百年的漢匈之戰,大漢以傾國之力與匈奴進行殊死戰鬥,由於匈奴全是騎兵,漢軍不得不改變了傳統的中原軍隊模式,把原本的步、騎、車三兵種組成的混合軍團慢慢的演變成以騎兵爲絕對主力,步兵輔助作戰的結構,以此來適應長途奔襲和野戰,彼時的漢軍機動能力並不亞於匈奴主力。

然而,連年不斷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其中,馬匹的損失格外嚴重,等到了東漢末年,漢軍邊地的騎兵已經嚴重依賴烏桓、匈奴等異族,這也是董卓率領的騎兵爲主力的涼州兵能威懾住關東聯軍的原因之一。

沒有充足的戰馬和訓練有素的騎兵,就不能對敵軍實施大範圍的迂迴包抄。當呂布被曹操抓住之後,他用來說服曹操放了自己,並差點成功的說辭竟然是:“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便足以說明優秀騎兵的匱乏。

漢末的三大戰役,爲何只有擊潰而都沒能殲滅呢? 第2張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漢末軍隊的攻堅能力。

基於同樣的原因,兩漢在與匈奴作戰之時,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幾乎沒有固定的城郭、據點需要堅守,漢軍自然不需要配備攻城器械,更不用專門去訓練相應的攻堅戰術,久而久之,無論是前線還是後方,都忽略工程器械的發明、創造,甚至改進都很少,相關的使用經驗更是極度匱乏。

官渡之戰中,曹操兵微將寡,卻能擋住袁紹的大軍,原因就在這裏。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爲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

面對構築堅固野戰工事的曹軍,袁紹所能做的僅僅是挖地道、起土山,從上面往下射箭,完全沒有有效的突破方法和器械。

漢末的三大戰役,爲何只有擊潰而都沒能殲滅呢? 第3張

除了軍隊固有的上述兩個嚴重缺陷之外,漢末和三國時期的主戰場南移也是個重要因素。曹魏和孫吳的戰線長期穩定在合肥一線,已經處於丘陵向水鄉過渡區;曹魏和蜀漢的戰線則是分割中國西部的秦嶺山脈,是不折不扣的山地;蜀漢和孫吳接壤處,則是長江中游的山區——不利的地形嚴重的制約了軍隊的機動能力,同時給防禦方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綜上所述,漢末到三國都打不出大規模殲滅戰,事出有因,而非將帥無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