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秦朝書法家程邈的傳奇經歷,他最後結局如何?

揭祕秦朝書法家程邈的傳奇經歷,他最後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程邈,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詳,秦內史下邽(今陝西渭南北)人。他是秦朝的一個小官,曾當過縣獄吏,負責文書一類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關進了雲陽獄中。他在獄中度日如年,無事可做,白白浪費時光覺得實在可惜,心想,何不幹出一番事業來,以求赦免罪過?

相傳程邈首先將篆書改革爲隸書。蔡邕稱其“刪古立隸文”。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爲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爲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隸書是中國古代文字發展的分水嶺,爲行書、楷書、草書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刻大觀帖中還收錄有程邈書作《秦御史程邈書》。

揭祕秦朝書法家程邈的傳奇經歷,他最後結局如何?

改革隸書背景

可是,在獄中能幹什麼事業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程邈。當時正值秦始皇推行“書同文”政策,以小篆爲全國統一文字。其時政務多端,文書日繁,用小篆寫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許多,但小篆不便於速寫,還是費時費事,影響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爲獄吏,深知小篆難以適應公務,若能創造出一種容易辨認又書寫快速的新書體,不是更好嗎?腦子裏有了這個想法,程邈便絞盡腦汁地琢磨,於是乎,他在監獄中一心鑽研字體結構,做起文字學問來。

字體研究

程邈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蒐集在一起,潛心研究,一個一個加以改進,把大小篆的圓轉改變爲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加工整理,十年後,終於創造出書寫便利、又易於辨認的三千個隸字來。他把這一成果呈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輕時,工作便非常認真,是一個非常講究工作效率的人,統一天下後,要推動的政治、文化、經濟上的改革又那麼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廢寢忘食的工作着。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記載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換句話說,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書,是以石(一百二十斤)爲單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當時紙尚未發明,公文都刻於竹簡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簡碼起來大約有一個人的高度,而且自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見秦始皇的確是在夜以繼日的工作。

秦隸的出現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興,不僅免了程邈的罪,還讓他出來做官,提升爲御史。由於程邈的官職很小,屬於“隸”,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同時,“隸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也被叫做“佐書”。這種隸書的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畫平直,有了波磔,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於辨認。後來爲了和漢朝的隸書區別開來,就稱之爲秦隸。

秦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逐漸成爲佔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從此,我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爲筆畫,象形變爲象徵,複雜變爲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體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但秦朝初創的隸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篆書的意味,長扁不一,波磔也不明顯,可以說只是篆書的潦草寫法。到了東漢,隸書纔有了大的變化,結構向扁平發展,筆畫出現了雄健的波磔,更趨於工整精巧,從而形成了漢朝隸書的獨特字體。漢隸結體用筆富於變化的特點,又影響和促進了楷書和其他書體的形成及風格的多樣。直到如今,隸書仍然是一種常用的字體,並作爲一種書法藝術而存在。

程邈創造隸字說便是書史上有關隸書起源的頗具影響力的經典話語,這一傳說在我國流傳了二千多年。《說文解字·序》說:“秦燒滅經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唐張懷瓘在《書斷》中也說:“程貌,隸書之祖也。相傳邈善大篆,初爲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之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善之,用爲御史,以其書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曰隸書。”

揭祕秦朝書法家程邈的傳奇經歷,他最後結局如何? 第2張

秦隸的墨跡的重現於世

秦隸出現後,雖然爲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卻沒有真跡遺留下來。1975年底在湖北省雲夢縣城西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餘枚竹簡,字徑很小,最大的不過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筆畫渾厚。它的筆畫肥、瘦、剛柔、縱橫奔放,渾厚凝重,變化多姿,其點畫有明顯的起伏變化,特別是其中的"波勢"已初具規模。這就是秦隸的墨跡。另外從上世紀初起,在西北和山東等地陸續出土了多批竹木簡,戰國、秦、漢、晉都有,湮沒了二千多年的秦隸墨跡,終於重現於世。

隸書新知

這些出土文物不僅讓我們得以見到秦隸的廬山真面目,而且也對程邈創造隸字的說法有了新的更準確的認識。也就是說,程邈創造的所謂新書體,其實早在戰國時就在各國民間流行使用。從考古發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書和簡冊遺物看,隸書的萌芽期當在周朝。如西周孝王時代的《小克鼎銘》等作品,在其筆法上就已初露隸書的端倪。到戰國時期,中國的文字開始了由篆向隸的轉變。這一點,從一些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帛書和木簡文字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如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城郊郝家坪發掘了一處戰國土坑墓葬羣,在衆多的出土遺物中有兩件木牘,一件殘損嚴重,另一件卻較完好,字跡清晰可辯。青川戰國木牘比雲夢秦簡約早八十年,它的字體和秦簡上的秦隸極爲相似。這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隸書。這說明,秦朝時既有篆書這樣的官方文書的規範字體,也有像隸書這樣非官方用的簡化字體。程邈只是對當時已經存在的這些隸字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收集和系統的整理加工,“去雜取精”,進一步規範罷了。也就是說,隸書是許多人靠日積月累共同創造的,決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之功所成。程邈之功應爲編纂整理之功,而非世人所言創始之力。

程邈創造隸字的傳說雖然不完全可信,但應該承認他所做的編纂整理工作。作爲一個基層祕書工作者,程邈能做成這麼一件偉大的事業,自然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當前的祕書工作者應該爲此感到自豪和榮耀。同時,程邈那種歷經坎坷而矢志不移、精勤奮進、自強不息、好學不已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和讚賞。人生在世,誰無挫折?有的人遭受挫折而萎靡不振、自暴自棄,有的人卻在逆境中“願保金石志,無令有奪移”,把苦難和挫折當作一塊墊腳石,結果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了超越自然的奇蹟。正如一切幸運並非沒有煩惱一樣,一切厄運也決非沒有希望;人在順利時不能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也不要一蹶不振,這便是程邈獻字贖罪所給予我們的最重要的啓示和教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