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根據什麼條件劃分的?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根據什麼條件劃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爲“春秋五霸” 齊、楚、燕、韓、趙、魏、秦,稱“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東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主的五個諸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根據什麼條件劃分的?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繆公、楚莊王;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爲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中,晉國在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戰勝智氏後,被三家瓜分;齊國被田氏代齊,吳國、越國被楚國兼併,最終韓國、趙國、魏國、田氏齊國、楚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爲燕、秦、楚、齊(田齊)、韓、趙、魏,合稱爲“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小國尚有宋、衛、東周、中山、魯、滕、鄒、費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爲七雄所滅。惟中山與他國互王,《戰國策》載其國之策(宋襄公一說爲春秋五霸之一)。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齊國國力最強。三晉之中,韓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壯觀,趙國多名將。楚才晉用爲知名典故。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進而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羣雄割據。

戰國初期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根據什麼條件劃分的? 第2張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吳被越所滅。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爲諸侯。楚國在春秋末年被吳國入侵,國力受創,至戰國初年開始恢復,在南方稱霸。

戰國中期

至戰國中期,逐漸形成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爭雄的格局。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稱霸天下,佔領原屬秦國的河西地區數十年,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更於前306年乘越國內亂的時候滅掉越國,攻佔了長江下游,並設江東爲郡,成爲六國中疆域最廣。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爲西周(以王城爲都)和東周(以鞏爲都)兩個小國,逐漸佔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

秦孝公任商鞅推行變法使秦國走入軍事強國,東方的齊國也在齊威王經營下日漸強大。而如日中天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年)和馬陵之戰(前341年)中兩次負於齊國,魏國走入下坡。魏惠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在此期間,魏國遷都至大梁,對今山西西南地區的舊都安邑周邊重視程度下降,秦國乘機盡並魏國河西之地。前328年,魏國開始“事秦”,割讓上郡(今陝西北部地區)予秦國,但秦國很快開始了對黃河以東魏國領土的蠶食。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爲王。秦、齊逐漸成爲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別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入侵燕國,燕王死於混亂中,但齊軍軍紀敗壞,不久後就被迫退兵,燕昭王在國人的擁立下成爲新國君。從此齊燕成爲世仇,燕昭王勵精圖治,招賢納士,希望振興燕國,洗雪恥辱。昭王在位時期,重用了樂毅、蘇秦等賢才,大大增強了燕國國力,並任用秦開爲將,大破東胡和箕子朝鮮,將今遼寧大部地區和鴨綠江下游地區納入燕國版圖,箕子朝鮮被迫從遼東遷徙到鴨綠江以南。

戰國晚期

楚懷王貪圖小利而違背縱約,與齊斷交而與秦結盟,被東方五國孤立,在垂沙之戰等戰役中受到齊國等國的沉重打擊。後秦背盟攻楚,並在兩國盟會中俘虜楚懷王,至楚頃襄王時,秦軍攻陷楚郢都,佔領了楚國最初興起的荊襄地區,楚國自此一蹶不振。齊國經過威王、宣王兩代國君的努力,在齊湣王時,國勢達到鼎盛,一度與秦國並立爲東西二帝,滅亡了佔據淮河流域富饒土地的宋國,並且屢屢背棄承諾,侵略、欺凌諸侯,尤其是滅宋後不信守分割宋地的許諾,導致各國對齊國極爲不滿。燕昭王採用樂毅的策略,任用蘇秦在齊國實施反間,組織五國聯軍向齊國反擊,齊湣王被殺,齊幾乎亡國,僅存即墨、莒兩城未被攻陷。燕昭王死後,燕惠王猜忌樂毅並用缺乏才能的騎劫取而代之,齊國大將田單用火牛陣收復失地,但齊國國力大衰,之後採取親秦政策,再也沒有積極參與戰國晚期的國際事務。趙胡服騎射,滅中山,戰國後期爲三晉中國力最強盛,但後來在長平之戰,趙軍被秦軍打敗,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自此無力抗秦。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併更加激烈。由於秦國的勢力逐漸龐大,秦王統一天下的野心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在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組成了最後一次合縱,以楚國春申君爲帥,合兵對付秦國。之後由於秦軍洞悉了楚軍低下的士氣和戰鬥力,率先進攻楚軍,楚軍未戰先逃,抗秦聯軍失敗,各國也都收回自己的軍隊。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結局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爲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