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憲宗的《一團和氣圖》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明憲宗的《一團和氣圖》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憲宗與年長他17歲的萬貴妃的愛情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殊不知,明憲宗不但專情、癡情,還具有極高的繪畫天賦,並把這種天賦運用到了治理國家中。在他所有的繪畫作品中,現爲故宮館藏瑰寶的《一團和氣圖》是其治國理念,也是其性格特點最好的體現。

《一團和氣圖》畫於明憲宗即位的第一年,畫幅借用東晉儒生陶淵明、和尚慧遠、道士陸修靜“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想,來表明他對新一年的期望。

明憲宗的《一團和氣圖》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畫面上的人物遠看好似一個大圓球,仔細看才發現是三個人擁抱在一起,三個人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一張臉。其造型之奇妙,令人叫絕。其中,左首爲一個戴道冠的老者,右首爲一個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執經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第三人則將雙手搭在老者和儒士的肩上,他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頭,手中輕捻佛珠,一看就是佛教中人。

此幅畫構圖合三人爲一體,“靄一團之和氣”,精妙絕倫。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細勁流暢,頓挫自如,無不顯示着明憲宗的匠心巧思與高超技藝。

那麼,明憲宗爲何會有這樣的構思呢?這源於歷史佳話“虎溪三笑”:“朕聞晉陶淵明乃儒門之秀,陸修靜亦隱居學道之良,而慧遠法師則釋氏之翹楚者也。法師居廬山,送客不過虎溪……”

明憲宗的《一團和氣圖》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從明憲宗題跋中,我們可知此畫背後蘊含的意義。晉朝高僧慧遠居住在廬山東林寺30餘年,奇怪的是,他送客時從不過虎溪。一日,陶淵明與陸修靜來訪,臨別時,慧遠像往常一樣相送,卻不知不覺送過了虎溪,引起虎嘯聲聲,於是三人相視大笑,世傳爲“虎溪三笑”。

而此幅畫面中三教人物合抱一團,談論經書,喜氣和睦,正是當時“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現,也正好符合了明憲宗期望朝野安定團結的心願。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朱祁鎮駕崩,皇太子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並以第二年爲成化元年。出於對羣臣萬衆一心的期望,他繪製《一團和氣圖》並附《御製一團和氣圖贊》的用意,與爲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平反,並承認明代宗的歷史地位有直接關係,對朝政的安定團結有積極意義。

很久以來,儒、釋、道三教一直是影響我國文化的三大主流宗教,關係錯綜複雜。如果各教派相互對立,必然消耗國力、民力,不利於社會安定發展。明憲宗所繪《一團和氣圖》乍看如同一人,實爲三者。圖贊中寫到,“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也體現了內外合流、和睦相處的思想宗旨。明憲宗是想借此圖和此寄語對世俗風氣加以激勵,並不是隨便作的一幅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