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身爲高麗將領的李成桂爲何卻推翻了高麗統治呢?

身爲高麗將領的李成桂爲何卻推翻了高麗統治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88年,已經稱帝20年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第一次聽說了李成桂的名字。那時,統治朝鮮半島的還是高麗王朝;那年,身爲高麗大將的李成桂被派來攻打遼東地區。結果他非但沒打,反而上演了一出“威化島回軍”,就此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歷史。

李成桂出生的1335年,曾經不可一世的元朝已經開始土崩瓦解。當時,李成桂的父親李子春還是元朝的世襲官員。21年後,年輕的李成桂和父親一起,幫助高麗軍隊奪取了原本在元朝控制之下的雙城總管府(治所在今朝鮮咸鏡南道永興),歸附了高麗。此後,李成桂在戰場上屢建功勳,曾擊敗高麗叛軍、元朝紅巾軍、元軍、倭寇和女真人,成爲高麗的一員大將。

1387年,朱元璋在掃蕩舊元的納哈出勢力後,於遼東設置“鐵嶺衛”。但這個名字惹來了麻煩——高麗境內也有一個鐵嶺,就位於雙城總管府的南界,高麗君臣上下都以爲明朝想要收回雙城總管府轄境。當時的高麗國王禑(韓音爲吳)王和重臣崔瑩,都屬於對北元友好而對明強硬的一派,當即決定開展“攻遼行動”,以對抗明朝。

第二年,李成桂被禑王任命爲右軍都統使,和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共同率領號稱10萬、實爲5萬多人的部隊,駐紮在鴨綠江江心的威化島,準備攻打遼東地區。

李成桂其實並不認同禑王的決定,他反對攻打被明朝平定了的遼東地區。當時正值汛期,鴨綠江江水氾濫,士兵行軍困難。李成桂上表高麗朝廷,提出“四不可”論: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發兵,二不可;舉國遠往,倭乘其虛,三不可;時方暑雨,弓弩膠解,大軍疾疫,四不可。

但禑王和崔瑩仍要求李成桂等人速速進軍。於是李成桂決定回軍開京(今開城),實行兵諫。這一突然之舉令禑王和崔瑩大驚失色。他們匆匆從西京(今平壤)返回開京,準備進行反擊。李成桂一路率軍追擊,攻陷開京,囚禁了崔瑩,廢掉了禑王。他還向明朝派出使者,告發禑王和崔瑩的攻遼之罪。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明朝的朝堂上。

身爲高麗將領的李成桂爲何卻推翻了高麗統治呢?

此後,李成桂手握高麗軍政大權。他先扶植了禑王的兒子昌王,不久廢掉昌王立了恭讓王。最終,他不再需要傀儡,1392年,經過高麗的最高行政機構都評議使司推薦,李成桂合法登上王位,史稱“朝鮮太祖”。

太祖很快向明朝遞交表文,痛陳前任君主昏庸無道,“臣民憤怒,無所控告”,而他因“一國大小臣僚、閒良、耆老、軍民等”推戴即位。朱元璋看到李成桂已受國內擁戴,且沒有疏離明朝的傾向,便認可了這個篡權上臺的國王,同時告誡他“自今以後慎守封疆,毋生譎詐,福愈增焉”。李成桂隨即遣使謝恩,還進貢了馬和方物(指特產)。

接下來,李成桂又請朱元璋擇定國號。他提出了兩個備選國名,一個是“和寧”——他的故鄉,另一個是“朝鮮”——朝鮮半島上第一個古代國家的名字。朱元璋選定了後者,並通過禮部諮文回覆道:“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欽此。”這等於承認了李成桂政權的合法性,也確定了後來250多年明朝與朝鮮之間的宗藩關係

身爲高麗將領的李成桂爲何卻推翻了高麗統治呢? 第2張

此後,朝鮮每年定期嚮明朝派使朝貢,朝鮮國王駕崩、新國王繼位時,明朝也會派使予以冊封。從表面上看,這種關係並不對等。但從本質上說,這不過是一種禮制體系,朝鮮只在禮節上對明朝表示恭順,其內政並不受干涉,新國王的任命也由朝鮮決定,明朝皇帝最後的批准基本是走過場。對李成桂而言,他利用朱元璋的認可壓制了國內反對勢力,鞏固了王權。同時,這種宗藩關係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事大字小”——小國對大國表示恭順,定期朝貢;大國也有保護小國的責任和義務。

1592年,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朝鮮毫無招架之力,不久首都漢城(今首爾)陷落,國王逃往中朝邊境的義州(今朝鮮新義州),嚮明朝求援。明朝履行義務,出兵援助。當時的明神宗派李如鬆爲防海御倭總兵官,率軍入朝。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人力、物力、財力上損失很大。直到1598年,節節敗退的豐臣秀吉在日本京都積鬱而死,臨死前遺命撤兵。朝鮮王朝對明朝這一“再造之恩”感激不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