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乾隆爲什麼選非嫡非長的嘉慶當皇帝?

揭祕:乾隆爲什麼選非嫡非長的嘉慶當皇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乾隆的一些趣事,歡迎閱讀評論。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

作爲清朝歷史上第一位明確擁有一半漢人血統的皇帝,嘉慶皇帝比起他的父輩康雍乾三帝實在是缺乏“存在感”,因而我們經常能聽到“嘉慶的皇位是撿來的,是乾隆矮子裏面選將軍不得已才立的,清朝的江山是敗在了嘉慶手上”諸如此類的論調,然而這些說法是否準確呢?筆者對此不敢苟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乾隆的立儲之路。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弘曆次子,雍正帝親自爲其命名爲永璉,“璉”字隱喻繼承大統之意,可以看出雍正對嫡孫的看重,弘曆在乾隆元年七月二日,把永璉密定爲皇太子。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因“偶感風寒”,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僅9歲。乾隆遂將立儲密旨公之於衆,追封其爲端慧皇太子。

乾隆十一年,富察氏生皇七子永琮,二歲即殤,乾隆在諭旨中表達了對嫡幼子的愛重,然可能考慮到年幼立儲於皇子養成有礙,並未正式將其立儲,因而皇七子夭折後只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並無追封。嫡子接連夭折,乾隆在這份諭旨中也反省了自己立嫡爲儲的執念(清朝的皇帝其實都有立嫡的執念,康熙最明顯了哈,但最後實現這個願望的就嘉慶一個),後面漸漸放棄了這種想法。

據乾隆宣示皇十五子爲太子時的一段“自白”我們可以得知,乾隆在再次立儲之前先後考察過皇三子,皇五子(就是著名的五阿哥永琪啦),后皇三子因與大阿哥在孝賢皇后葬禮上表現得不夠哀痛,被剝奪了繼承權。這看似很荒謬,但我們要知道,乾隆自己就是大孝子,把孝悌看得很重,自己看中的繼承人人選卻不敬嫡母,這不是活生生打自己的臉嗎?於是乾隆大怒明確剝奪兩人的繼承權就不足爲奇了。

至於五阿哥永琪,確實是從小聰明過人,乾隆前期也極爲看重他,可惜生母並不受寵,而當時乾隆的寵妃正在接連生子,乾隆身體也還硬朗,有充分的時間等寵妃之子長成,並沒有正式立儲之意。而五阿哥的身體卻漸漸垮了,腿腳也生了毛病,後來乾隆讓他去給宗親穿孝,因小事下旨對其訓斥,實則就是暗示五阿哥與儲位無緣了。永琪於乾隆三十一年病逝,享年25歲。

再說嘉慶帝十五阿哥顒琰,出生時母爲貴妃正值盛寵,作爲寵妃實質上的長子,顒琰從小便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乾隆三十年,六歲的永琰隨駕南巡時作了一首《詠龍井》的小詩,其中有一句“泉雷忽疑雨,竹春不知秋”,乾隆帝十分讚賞。7歲時乾隆便破格讓他入了乾清宮家宴(清朝皇子都是十歲以上纔可以入家宴,唯有孝儀皇后的兩個兒子十五、十七皇子例外),此外乾隆還將幼年嘉慶的畫像製成貼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壁紙),張掛在自己位於長春園的書房思永齋之內。

揭祕:乾隆爲什麼選非嫡非長的嘉慶當皇帝?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密立時年13歲的十五子顒琰爲儲君,將密旨藏於正大光明匾後。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在世的兒子有六阿哥、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十五阿哥、十七阿哥六位,皇孫就更多了,並不是無人可立。何況立儲時顒琰僅13歲,尚未成婚才幹未顯,比起早已成年有後的哥哥們並沒有優勢,乾隆選定他爲繼承人可見是很滿意他的。由此可知“嘉慶的皇位是撿來的”這種論調不過是無稽之談爾。

再來看“清朝是敗在了嘉慶手上”這個命題,我們都知道“康乾盛世”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可盛極必衰的規律從來都是成立的。有人說,雍正給乾隆留下的江山海清河晏,而乾隆給嘉慶留下的江山卻已是滿目瘡痍。乾隆末年政局危機四伏,貪腐之風盛行,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嘉慶上臺後,鬥倒和珅,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鎮壓農民起義;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

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同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可以說嘉慶是一個個性寬仁的守成之君,可惜生不逢時,工業革命時代的來臨必然伴隨着封建時代的沒落,這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漢族)。

揭祕:乾隆爲什麼選非嫡非長的嘉慶當皇帝? 第2張

作爲清朝歷史上第一位明確擁有一半漢人血統的皇帝,嘉慶皇帝比起他的父輩康雍乾三帝實在是缺乏“存在感”,因而我們經常能聽到“嘉慶的皇位是撿來的,是乾隆矮子裏面選將軍不得已才立的,清朝的江山是敗在了嘉慶手上”諸如此類的論調,然而這些說法是否準確呢?筆者對此不敢苟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乾隆的立儲之路。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弘曆次子,雍正帝親自爲其命名爲永璉,“璉”字隱喻繼承大統之意,可以看出雍正對嫡孫的看重,弘曆在乾隆元年七月二日,把永璉密定爲皇太子。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因“偶感風寒”,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僅9歲。乾隆遂將立儲密旨公之於衆,追封其爲端慧皇太子。

乾隆十一年,富察氏生皇七子永琮,二歲即殤,乾隆在諭旨中表達了對嫡幼子的愛重,然可能考慮到年幼立儲於皇子養成有礙,並未正式將其立儲,因而皇七子夭折後只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並無追封。嫡子接連夭折,乾隆在這份諭旨中也反省了自己立嫡爲儲的執念(清朝的皇帝其實都有立嫡的執念,康熙最明顯了哈,但最後實現這個願望的就嘉慶一個),後面漸漸放棄了這種想法。

據乾隆宣示皇十五子爲太子時的一段“自白”我們可以得知,乾隆在再次立儲之前先後考察過皇三子,皇五子(就是著名的五阿哥永琪啦),后皇三子因與大阿哥在孝賢皇后葬禮上表現得不夠哀痛,被剝奪了繼承權。這看似很荒謬,但我們要知道,乾隆自己就是大孝子,把孝悌看得很重,自己看中的繼承人人選卻不敬嫡母,這不是活生生打自己的臉嗎?於是乾隆大怒明確剝奪兩人的繼承權就不足爲奇了。

至於五阿哥永琪,確實是從小聰明過人,乾隆前期也極爲看重他,可惜生母並不受寵,而當時乾隆的寵妃正在接連生子,乾隆身體也還硬朗,有充分的時間等寵妃之子長成,並沒有正式立儲之意。而五阿哥的身體卻漸漸垮了,腿腳也生了毛病,後來乾隆讓他去給宗親穿孝,因小事下旨對其訓斥,實則就是暗示五阿哥與儲位無緣了。永琪於乾隆三十一年病逝,享年25歲。

再說嘉慶帝十五阿哥顒琰,出生時母爲貴妃正值盛寵,作爲寵妃實質上的長子,顒琰從小便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乾隆三十年,六歲的永琰隨駕南巡時作了一首《詠龍井》的小詩,其中有一句“泉雷忽疑雨,竹春不知秋”,乾隆帝十分讚賞。7歲時乾隆便破格讓他入了乾清宮家宴(清朝皇子都是十歲以上纔可以入家宴,唯有孝儀皇后的兩個兒子十五、十七皇子例外),此外乾隆還將幼年嘉慶的畫像製成貼落(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壁紙),張掛在自己位於長春園的書房思永齋之內。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密立時年13歲的十五子顒琰爲儲君,將密旨藏於正大光明匾後。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在世的兒子有六阿哥、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十五阿哥、十七阿哥六位,皇孫就更多了,並不是無人可立。何況立儲時顒琰僅13歲,尚未成婚才幹未顯,比起早已成年有後的哥哥們並沒有優勢,乾隆選定他爲繼承人可見是很滿意他的。由此可知“嘉慶的皇位是撿來的”這種論調不過是無稽之談爾。

再來看“清朝是敗在了嘉慶手上”這個命題,我們都知道“康乾盛世”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可盛極必衰的規律從來都是成立的。有人說,雍正給乾隆留下的江山海清河晏,而乾隆給嘉慶留下的江山卻已是滿目瘡痍。乾隆末年政局危機四伏,貪腐之風盛行,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嘉慶上臺後,鬥倒和珅,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鎮壓農民起義;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

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同期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可以說嘉慶是一個個性寬仁的守成之君,可惜生不逢時,工業革命時代的來臨必然伴隨着封建時代的沒落,這是歷史的大勢所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