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爲什麼魏晉名士那麼愛喝酒?

揭祕:爲什麼魏晉名士那麼愛喝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魏晉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魏晉風度在我國曆史上是個非常有名的文學語碼,專門形容那些行爲灑脫風度翩翩的人物,乍一看以爲那是個非常美好的時代,但實際上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黑暗的事情,不但政權上不但更迭,而且國土也是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這樣得一個事情,所謂的行爲灑脫的魏晉風度實際上是各種壓力之下的癲狂表現而已。

魏晉時期的名士有着各種匪夷所思的說法和各種怪異的行爲,有客人來了不穿衣服的,有連續幾十天醉酒不醒的也有駕車隨便遊玩,動不動就嚎啕大哭的,這些固然有政治的社會的壓力因素存在,但是很多明顯過於癲狂的行爲,用壓力太大已經完全不能解釋。

如此出格的言語和行爲,究其原因不得不說那個時期曾經風靡一時的五石散,正是這種吃五石散的行爲導致了各種魏晉名士的各種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爲。

正如張愛玲所說的華麗旗袍下面爬滿的蝨子一樣,五石散看似典雅的名字和名士們看似高雅的舉動,下面都有着難以訴說的苦悶。

揭祕:爲什麼魏晉名士那麼愛喝酒?

(1)究竟什麼是五石散

五石散是一種藥,正式的名稱是寒食散,是名醫張仲景發明的,記載的氣著作《備急千金翼方》中,主要成分是鍾乳、附子、栝樓根、茯苓、牡蠣、桔梗、乾薑、人蔘、防風、細辛、桂心、白朮,這位藥本來是用來治療傷寒的。

治療傷寒的藥顧名思義那肯定得是渾身發熱驅散寒氣才行,這藥本來是個有病的人吃的,但偏偏有些沒病的人也要吃,用發熱來驅散寒氣這沒病的人吃了,這問題可就大了去了。

那這第一個吃五石散的人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何晏,他是三國時期曹魏大臣、玄學家,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娶曹操之女金鄉公主,換句話說就是漢朝的望族,曹操的女婿,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妥妥的大名士。

只可惜城頭變幻大王旗,三國兩晉時代,跟皇族走的太近也不是什麼好事,因爲何晏的身份特殊,註定了他是曹氏一族的人,於是乎不管你官做的再大, 何晏被殺時官職已經是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封列侯,這絕對是位極人臣了。

但是在司馬氏家族發動奪權的高平陵之變後,與大將軍曹爽同爲太傅司馬懿所殺,被夷滅三族。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後期司馬氏的野心滿朝文武只要不是眼瞎的基本上都能看的出來,少數人選擇終於曹氏,大多數還是默默地選擇了司馬家族,像何晏這種身份的人,因爲是曹操的女婿,基本上也是沒得選的,妥妥的是曹氏的死黨,所以也必須是司馬氏嚴密防範和打擊的對象。

正是在這種政治上無所作爲的時候,何晏開創了魏晉風度,大談玄學,並且是在他手上改良了五石散,配房從上面說到的原始的張仲景版的變成了,“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何晏也是服食五石散的第一人,在他的帶領下開創了流行數百年的貴族食用五石散的風氣,至於爲什麼要服用五石散,《世說新語》上說的很明白,“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也就是說,服用五石散並不是爲了治病,而是爲了讓精神更爽,更加的開心,精神處在亢奮的狀態,這說白了就是精神興奮劑,但是古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吃完五石散之後,各種發狂各種翩翩然的感覺,以爲自己找到了一種逃避污濁世界的方法,於是乎在那個苦悶的時代,何晏服用五石散成了貴族們爭相效仿的對象。

上有好之,下必甚焉,在大貴族的帶領下,小貴族也開始吃五石散,藉着慢慢是皇族成員也開始慢慢食用五石散,這唯一跟清朝中後期吸食鴉片不同的地方就是,這種食用五石散的風氣,最多也就下沉到小貴族小地主那一層,無法下沉到廣大的普通百姓階層。

因爲服用五石散之後的種種行爲,是一個普通百姓負擔不起的,可以說食用五石散的門檻非常高,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爲這東西的副作用實在是太大了。

(2)走的不快會死人

隋巢元方做的《諸病源候論》的裏可以看到很多關於吃五石散的記載,按照這本書上的說法,可知吃這藥是非常麻煩的,窮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後,一不小心,就會毒死。

一開始沒什麼反應,後來藥效開始顯現,古人很高雅給這個過程起了個名字叫做“散發”,就是源源不斷的熱需要從體內散發出來的這麼一個過程。

如果沒有“散發”,就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吃了之後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發”,所以走路名曰“行散”。行散這麼高雅的詞彙,其實是不得已爲之,吃了藥之後必須讓熱氣散發出來,就必須得走路,讓體內的熱氣散發,不然就會“毒發身亡”。

六朝時代有詩句:“至城東行散”,看着非常美麗詩意的句子,你如果知道了真實原因之後,恐怕這種感覺是要大打折扣的。

吃了五石散之後發熱,這就要求衣服不能太緊太多,所以我們看到魏晉時代那些非常寬鬆的衣服,看起來仙風道骨的,實際上是爲了散發熱氣,而其皮膚會變的很敏感,爲了不摩擦到皮膚,寬大的衣服就顯得很有必要。

上面的人喜歡,下面的人自然也會更風,所以慢慢的寬大的衣服也就慢慢開始流行起來,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變服裝從寬大到緊身,爲的是好騎馬打仗,魏晉時期重新流行更爲寬大的衣服,也是爲後來的軍事失敗埋下了很多伏筆。

還有,吃藥之後,因皮膚易於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襪而穿屐。所以我們看晉人的畫象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爲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裏都是很苦的。

還有一個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服用五石散導致了魏晉時代的“居喪無禮”,居喪也就是父母之喪,在這期間你是不能飲酒不能大魚大肉的,而且還要給父母守墓,在提倡孝道非常嚴重的魏晉時代,就出現過很多居喪無禮的事件。

居喪期間人一般都是會變瘦的,但是服用五石散之後,不能空腹,所以一定要趕快吃東西,不論時候,藥勁到了就要吃,而且還要喝酒,喝酒這一點後面會相信論述,也成了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

就這麼不斷地喝酒吃飯,就出現了我們所謂的居喪無禮的情況,雖然父母之喪很重要,但是爲了活命,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魏晉時代對於孝道看的有多嚴重,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孔融,就是因爲說了兩句非常有悖人倫的話就被曹操給殺了,真實的歷史,往往跟我們小時候學的出入很大,孔融讓梨這個道德楷模長大後,居然是因爲不孝被殺的,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揭祕:爲什麼魏晉名士那麼愛喝酒? 第2張

就因爲孔融說了兩句看起啦很你逆反的話,第一,孔融主張母親和兒子的關係是如瓶之盛物一樣,只要在瓶內把東西倒了出來,母親和兒子的關係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饑荒的一個時候,有點食物,給父親不給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親是不好的,寧可給別人。

這兩句話在當時看來可算是絕對的大逆不道了,古代的孝道講的可是寧可你自己死,也是不能讓父母餓死的,你看看二十四孝裏面的,臥冰求鯉割肉喂母等故事你就明白孔融說這話有多麼的大逆不道了,曹操殺他也不是沒有理由。

這就是魏晉人士非常狂妄的一面,在儒家倫理逐漸失去統治的時候,各種思潮和奇談怪論就會層出不窮,記載這個時期人物言語行爲的《世說新語》就成了一部很有趣的書,裏面人物的很多事情,就算放到現在來看也是有很多荒誕不經的。

(3)喝酒我們是認真的

前面說過,服用了五石散之後不但要走路,要穿寬大的衣服,更重要的是要喝酒,喝酒可以讓體內的熱氣盡快發散,於是乎魏晉時期喝酒成風,當然有能力喝的起酒的都是貴族階層,在那個吃不飽的年代,能喝的起酒絕對是非富即貴才行。

陶淵明就喝不起酒,但是他有非常愛喝酒,於是就經常到別人家乞酒喝: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淵明說的很瀟灑,說自己窮喝不起酒,就到別人家喝,喝完了酒就走,完全一副名士做派,但實際上不就是到別人家要飯嗎,但文人總能把這種行爲寫的很瀟灑。

這也就造就了中外文學史上關於喝酒非常不同的形象,中國文學中的喝酒和酒鬼都是一副非常灑脫的樣子,中國人喝酒的形象歷來都是非常正面的,哪怕是再落魄的人只要說是討碗酒喝,也算的上的自有風流態度,你要說問別人要個饅頭吃,那就是一個乞丐了。

但是國外的酒鬼形象,往往都是非常邋遢的落魄的,在一個非常骯髒污穢的小酒館裏喝的爛醉如泥的人,這在國外文學中非常多,可以說對於喝酒的不同印象就是從魏晉開始的,因爲吃完五石散必須喝酒,能吃的起五石散的都是貴族,所以喝酒也就成了一件在外人看來非常高雅的事情。

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就爲喝酒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叫《酒德頌》,就是爲喝酒辯護和找正當理由的,史書裏記載的他的小故事更是有趣:

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當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從之.伶跪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爲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仍引酒御肉,隗然復醉。

他老婆嫌棄他喝酒喝的太多,好言相勸說這對身體不好不是養生之道,誰知道他倒好直接來了一句,婦人的話不能聽,我劉伶就是天生要喝酒的,還是對天發誓那種,說話就又醉倒了,看來這傢伙真是喝酒喝到沒的救了。

正是因爲吃完五石散之後必須要喝酒,所以喝酒成了那個時代貴族中間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最著名的要輸阮籍,喝酒時大概不穿衣服本來已經是恨不得體了,而且有一次司馬氏的人來提親,一醉就是兩個月,這種喝酒的態度和風範實在是已經拿命相搏了。

中國人喝酒的歷史很長,但像魏晉名士那樣到了以命相搏的地步還真是少見,那麼魏晉名士們爲什麼非要如此的這麼折磨自己的身心呢?

(4)少數人酒醉,多數人跟風

魏晉時代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時期,可能一個人一生要經歷很多朝代,三國兩晉南北朝說起來很長,但事實也就一兩代人的時間,中間政權更迭頻繁,人們心中的苦悶無法發泄,於是便需要找一個突破口,於是人畜無害的五石散和行爲超出倫常的行動,便成了魏晉名士最好兒選擇,何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前腳曹氏父子剛竄了漢,沒多久曹家的天下就面臨這被司馬氏侵佔的風險,處在風暴眼中的何晏政治上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爲,司馬家的人也不會那麼快殺他,於是服用五石散就成了何晏最好的逃避現實的選擇。

晉名人皇甫謐寫過一篇《高士傳》說的就是那些所謂的名士,但實際上他本人也是服用五石散的,他有一篇文章說的是吃散之後的感受。因爲藥性一發,稍不留心,即會喪命,至少也會受非常的苦痛,或要發狂;本來聰明的人,因此也會變成癡呆。

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狂,性暴如火的,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就是說話,也要胡胡塗塗地纔好,有時簡直是近於發瘋。但在晉朝更有以癡爲好的,這大概也是服藥的緣故。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大多數都是爲了活命,在不同政治派別的鬥爭中,從漢到魏,從魏到晉,再到八王之亂,處處充滿了風險,稍不留神就會身首異處,這樣的環境裝瘋賣傻纔是最好的生存之道,有時代讓別人覺的你是個傻子,才能活的長久。

在那樣的環境下,成名和聰明是非常危險的兩件事,上面說的過阮籍酒醉兩個月爲的就是不讓來提親的司馬氏有開口的機會,要不然自己隨時會有殺身之禍。

所以大概那個時候的人,無論吃散還是喝酒都是有原因的,但是普通人都不理解,於是也跟着學穿寬鬆的衣服,穿木屐,也學着跟着喝酒,於是乎大多數人在不理解這裏面原因的情況下,很多行爲慢慢的也就成了社會風氣。

只能說,社會的風氣從來都是少數人引領大多數模仿得來的,

比如到東晉以後,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說是“散發”以示闊氣。就像清時尊讀書,就有人以墨塗脣,表示他是剛纔寫了許多字的樣子。

魏晉名士的種種行爲最初都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但最後卻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風尚,讓很多不明就裏的人學了去,這或許就是社會風俗流變的一個重要途徑吧,包括現在我們很對不明原因的時尚,說不定也是什麼名人偶爾爲之或者是有什麼難言之隱的動作,最後成爲時尚也是猶未可知呢。

總結:魏晉名士因爲當時的環境導致了服食五石散,因爲食散導致的行爲怪異和狂喝酒,這些都共同構成了魏晉時期個人行爲最顯著的特色,這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一些非常奇葩特色人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