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曹魏與孫吳的海上之爭,最後決定三國結局

曹魏與孫吳的海上之爭,最後決定三國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曹操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赤壁之戰曹操損失過大,失去短時間統一中國的可能,爲後來的三國格局奠定了基礎。

不過由於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維的"九伐中原",很多人忽視了曹魏與東吳之間幾十年爆發的爭端。

其實無論是曹操還是曹丕,都沒有放棄統一吳國的打算;而"親射虎"的孫權也沒有打算讓曹家安寧。

曹魏與孫吳的海上之爭,最後決定三國結局

一、曹操的進擊

在赤壁弄得灰頭土臉的曹操並沒有氣餒,第二年便捲土重來。只不過這次不是聲勢浩大地渡長江,而是在合肥附近的巢湖裏設立了造船作坊。

由於巢湖與長江之間連接的水道比較狹窄且深度不夠,再加上當年"鐵鎖連橫"被燒得一塌糊塗的教訓,曹軍大規模打造了一批小型戰船,用以對東吳前線進行滲透和偷襲。

這些戰船可以很輕鬆地進入長江,從上游逼近吳國領土。

這一點讓孫權如鯁在喉,他需要一個安全的戰略緩衝區,因此急需將魏軍趕出長江流域。圍繞合肥,魏國和東吳進行了多年的爭奪。

時間到了建安十八年,此時距離赤壁之戰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

曹操親率部隊從合肥出發再次征討孫權。一番激戰之後,雙方都宣稱自己勝利了。

曹軍攻破了吳軍的江西大營,達到了戰術目的,不過付出的犧牲太大;孫權認爲自己以極小的損失大量殲敵,因此也宣稱自己大勝。

曹魏與孫吳的海上之爭,最後決定三國結局 第2張

二、曹丕的野心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鎮南將軍變成了曹休。

爲了給新王朝賀禮,曹休率大軍進攻孫權,攻破了吳軍在蕪湖的大營,這一路上營帳與民房算在一起,共被曹軍焚燒了將近上千所。

這時的魏國一直把控着戰局的主動權,第二年曹休又一次主動請戰,要求渡過長江直入吳國腹地,甚至說出了"如果我真的戰死,也不用掛念"的豪言壯語。

曹丕擔心冒進會遭遇挫敗,急命曹休停軍。但後者還是率領萬人規模的敢死隊攻擊了孫權的後方。

與此同時,大司馬曹仁對孫權在濡須口的駐軍發動了進攻。

根據史書記載,此次攻勢很快被吳軍擊退。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濡須口爲吳軍家屬的居住地,"後院着火"自然讓吳軍勇猛地作戰。

公元224年,曹丕重拾曹操的雄心,發動了統一吳國的戰爭。出征前,曹丕信心滿滿地對臣子們說:"我要在長江南岸建立行宮,和大家一起在江南遊獵。"

此次戰事引起了孫權的極大恐慌,長江沿岸數百里全面戒備,吳國境內全民動員。

可當時恰逢秋天,長江風高浪急,曹丕搭乘自己的龍舟在前線視察的時候,險些被大浪掀翻了船,龍舟甚至不受控制地向南岸飄去,險些出了重大事故。

這次驚險的遭遇讓魏國君臣喪破了膽,甚至軍隊還沒集結完畢,曹丕便宣佈撤軍了。

不過在第二年秋天,曹丕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再度南征,魏軍當時集中了十餘萬兵力集結於廣陵,準備一舉渡過長江。

可能親身經歷了去年的意外,曹丕沒有選擇在秋天進軍,而是選擇了風浪相對較小的冬天。

可是曹丕偏偏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長江雖然不會在冬天結冰,可運河卻會。天寒地凍之下,在運河集結的曹魏兵船全部被凍結於水面之上。

曹魏與孫吳的海上之爭,最後決定三國結局 第3張

曹丕長嘆一聲:"哎呀!這下沒機會了。"然後無奈帶兵北撤。

從這背後可以看出魏國水兵的無奈,由於有了赤壁的教訓,曹魏終其一朝都沒敢建造大型戰艦。

中小型的的戰船隻能選擇在風浪較小的枯水期進軍,可是對於需要登陸的數量龐大的軍隊來說,這是非常大的困擾。

四、孫吳的反擊

曹丕兩次南下失敗後便徹底失去了攻滅東吳的興趣,而東吳由於缺少戰馬也無法在中原地區展開,雙方沿着長江互相對峙,陷入了長期的拉鋸戰。

由於曹軍把持着上游可以隨時發起進攻,爲此,孫權和孫皓都曾將都城遷到武昌,就是爲了增加江夏地區地方防禦。

同時從孫權到孫皓,吳軍對合肥城發起多次進攻,就是爲了解除北方政權對自己的威脅。

公元253年,吳國大將諸葛恪率領軍隊再度進攻合肥。

當時司馬師一眼看出諸葛恪的真實企圖是要攻擊徐州。果不其然,諸葛恪進攻合肥不成馬上帶領主力向東進攻徐州,卻沒有想到部隊還沒有到達戰場,諸葛恪便死於後方的宮廷政變。

後來掌權的孫峻也企圖延續諸葛恪的策略,但這就好似一個魔咒,軍事方案還沒部署完畢,孫峻就病逝了。

公元268年和271年,吳主孫皓兩次御駕親征合肥,都以失敗告終。

公元277年,吳軍對江夏、汝南發動偷襲,試圖將邊界從大別山推到淮河上游。

但此時晉朝已代魏自立,並滅掉了蜀漢政權,對東吳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此時吳軍的攻勢有些"隔靴搔癢"之嫌,很難取得什麼實時性的效果,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此正式告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