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史上大統一的大秦朝:是中國古代的軍國主義?

史上大統一的大秦朝:是中國古代的軍國主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王朝是古代中國人建立統一國家的第一次、也是不成功的一次嘗試。但它是個雖敗猶榮的英雄,是世界國家制度史上的一朵奇葩。秦代以政府直接主導生產部門的計劃經濟;細緻周密、公平透明的法律系統;條令化、規範化的行政機制,無疑具有極強的現代性。秦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經濟、律法、社會改造的綜合手段造就的一個法西斯帝國。到20世紀前的兩千年世界文明史中,都難有望其項背者。

然而秦人走得太快太遠,他們的創造遠遠超越了他們的時代,無法被一個正處在幼年期的農耕社會經濟所長期容納。因而在統一之後,當時的條件不允許它從軍國主義向和平體制演變。而在目力所及的限度內已無可以征服的對象時,法西斯文明也就喪失了生命力。

秦王朝留下短暫而輝煌的一頁之後滅亡了,但中華民族趨向"和平的大一統之境界"的進程,僅僅是開始而不是結束。由於秦人忽視文化的努力,而把對全部的精力傾注於行政管理的完善,所以爲後人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技術樣板。正所謂"百代都行秦政法",秦代的官制、郡縣制、法律、等等被漢朝全盤接收,之後歷代的發揚都沒有脫離它的基本藍圖,使中國在近代以前一直處於世界文明的前列。而秦人開創的中央集權的模式,依然影響着現代的中國。

任何一種文明的演進,都和人一樣,有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秦朝亡國之慘,足以令人觸目驚心。但漢人不具備現代的科學研究手段,不能找出秦亡之根源所在。只得出於機械的觀察,本能地反其道而行之。漢初,經過秦末戰爭的血洗,地廣人稀。凡登記在戶籍內的編戶, 可以依法佔田,即爲私產。由秦代的"授田制"改爲"名田制",國有土地制度基本被拋棄了。地主私有制從此真正被確定下來,成爲其後所有封建王朝的基本經濟模式。此後土地兼併屢屢成爲嚴重問題,只有通過改朝換代的重新洗牌來解決,任何內部的改革,如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都只能以失敗告終。

史上大統一的大秦朝:是中國古代的軍國主義?

秦以猛糾,漢以寬濟。漢初政治崇尚黃老之道,政法務求寬簡。在政府稅收上,嚴守"輕徭薄賦"的原則。劉邦始定“十五而稅一”,漢文帝、景帝時期,減至“三十稅一”,甚至還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諸侯分封制度。在政治及思想領域,首先是廢除秦代“挾書律”,任諸子百家學說自由發展。,“天下衆書往往頗出” 。漢文帝“欲廣遊學之路”,沿用秦代博士制度,廣納各派學說。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皆以《易》至大官"。同時積極爲知識份子參與政治提供出路,漢武帝時興建太學,設"五經博士"。而之前"文學"已成爲選官"察舉"的標準之一。爲廣大平民階層出身的知識份子打開了有進仕爲官之門。

但是黃老之道的放任無爲,亦暴露出它不可能成爲維持統一所能依賴的長期路線。在漢興七十餘年之後,諸侯驕縱不法,元老功臣排擠皇權。“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 。秦始皇的博士淳于越建議分封皇室親族,以爲枝輔。但劉邦時代異姓侯王的反叛、景帝時吳楚“七國之亂”,皆證明諸候分封早已爲時代所拋棄。但叛亂平定之後,情況依然不妙,“宗室有國,公卿大夫以下,爭奪奢侈無限度。”這時候人們重新意識到,高度中央集權乃大一統國家所必須。漢武帝一上臺便着手改革。可貴的是,他的"建元新政"把思想文化政策作爲首要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學統一政治思想,確立主流意識形態。"儒術"比起"法術",顯然更能擔負起文化載體的重任。因爲前者是一種哲學思想,而後者更偏技術。但儒學能被漢武帝看中,併爲後代所有政權遵循,並不是偶然的。

儒家思想,歸根結底是宗族宗法制度爲核心的倫理思想,也最適應中國農耕經濟的社會結構。兩千年來,儒家思想與宗族宗法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相輔相成,把中國文化鑄造成一個樹大根深的體系,保證了這個文明的長青。葛劍雄說得好: “客觀地說,儒家適合中國農業社會。漢武帝只是完成了儒家作爲權威的意識形態的制度化。如果儒家不適合中國社會,就算再有幾個漢武帝‘獨尊儒術’也沒用。”但是,“獨尊儒術”,同時也是漢統治者重新撿起秦代思想禁錮的開始。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說:“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漢武帝初即位,曾下詔各地"舉賢良方正"。丞相衛綰便上疏阻止:“所舉賢良,或治刑名縱橫之術,徒亂國政,罷之。”

不難發現,這些言論,與韓非和李斯的法家思想如出一轍。唯一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的知識份子政策-秦朝不給知識份子任何出路;漢朝以後,給知識份子出路,但只有一條。從漢代以儒家道德品行爲標準的"察舉"制度開始,到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天下平民知識份子的思想學術只能限制在一個標準大綱之內。自明初始,朱熹章句定爲標準教材,連儒家範疇內的學術也"標準化"了。清康熙年間,思想界進一步僵化爲理學獨存,“欽定《紫陽全書》以教天下萬世,其論遂歸於一”。這與商鞅所提倡的"一言"、"壹教",又何其神似!

史上大統一的大秦朝:是中國古代的軍國主義? 第2張

毛主席曾蔑視地說,秦始皇才坑了四百多個儒。其實真應該驕傲的不是他而是明、清兩代的統治者。他們以朱熹理學爲鎖鏈,埋葬了全中國的知識份子的靈魂。直到"和平大一統的境界"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破。清末"維新變法"的失敗,原因衆說紛紜。然而對照秦統一後試圖統一文化的失敗,兩者共通之點,皆因本身文化和社會基礎根深蒂固,並且一貫適應原本的狀態。所以改革幾乎不可能。從那以後的兩百年來,中華民族曾多次被逼到命運悠關的轉折點。正所謂“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今後的中國,又當走向何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