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杯酒釋兵權是一種誤讀嗎?

杯酒釋兵權是一種誤讀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祖即位後,接受趙普建議,解除武將兵權,以免重蹈晚唐五代滅亡之覆轍。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這是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變奪取政權而採取的重要步驟。開寶二年(969),…宋太祖即位後,接受趙普建議,解除武將兵權,以免重蹈晚唐五代滅亡之覆轍。建隆二年(961),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這是消除禁軍將領發動兵變奪取政權而採取的重要步驟。開寶二年(969),太祖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勸使罷鎮改官,以消除藩鎮割據的隱患。這就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對於宋太祖這一行爲,世人皆以爲趙匡胤得了天下以後,惟恐功臣會學他的樣子謀反作亂。於是借飲酒之際勸說武將放棄兵權,從而穩定了江山。根據史書記載,“杯酒釋兵權”事件確實發生過,而且發生了兩次。但是如果認爲宋太祖通過這兩次事件就成功解決了來自軍隊的威脅,其實杯酒釋兵權是一種誤讀。

杯酒釋兵權是一種誤讀嗎?

宋太祖即位之初,國家有兩股軍方勢力。一是禁軍勢力,即由中央政府直屬的主力部隊(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總兵力不足20萬人;二是藩鎮勢力,即由駐守各地的藩鎮(節度使)統領的軍隊,人數並不確定。經歷過五代時期藩鎮作亂,靠軍隊支持奪取政權的趙匡胤,深感軍權旁落對政權的潛在威脅。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和九月,趙匡胤登基後不久,兩個實力派藩鎮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相繼擁兵反叛。趙匡胤親率精兵良將出徵,至十一月方將叛亂平息。此後的一天,趙匡胤與心腹謀臣趙普有一段很著名的談話。趙匡胤問:“自唐末以來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姓,國家戰火不熄,生靈塗炭,這是什麼原因?我要平息天下的兵火,爲國家謀一個長治久安之計,應該怎樣做?”趙普回答:“陛下考慮到這些,真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這沒有別的原因,方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現在要根治,唯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稍奪其權即逐漸剝奪藩鎮的權力,制其錢糧即控制藩鎮的經濟命脈,收其精兵即收取藩鎮的精兵良將,這三大方針成爲宋朝解決藩鎮問題的基本國策。

事實上,趙匡胤即位以後,便立即着手抑制武將勢力。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前後進行了近二十多年,延續到宋太宗時期。大致有以下具體措施:

第一,移鎮。移鎮類似於現代的異地交流,命藩鎮移鎮以防止其原地做大,形成割據勢力。趙匡胤是靠禁軍將領的支持登上帝位的,即位之初對禁軍將領加官進爵,並依靠他們打擊那些不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而對那些服從中央政府的藩鎮,趙匡胤採取了傳統的移鎮措施。建隆元年(960年)擊敗李筠後不久,朝廷先後命令李繼勳、袁彥、楊承信、張永德、楊廷璋等六個節度使移鎮。第二年,又命功勳卓著的節度使王景、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移鎮,同時免去慕容延釗、韓令坤的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統帥的職務。通過頻繁移鎮,藩鎮遠離了長期經營的根據地,失去了擁兵自重的資本。

第二,文臣代鎮。即以文臣易武將,收州郡之權。建隆元年六月平定李筠後,朝廷派文臣晷居潤權知鎮州(今河北正定,原李筠的轄區),開州府文官代替藩鎮武將(節度使)之先河。此後,凡節度使退休、死亡、遷徙、遙領的州府,皆以文臣治理,不再任命節度使。對比較大的州府重鎮,往往派親信重臣任職(類似於現代的高配)。如建隆四年(963年)平定荊南、湖南後,任命戶部侍郎呂餘慶權知潭州(今長沙),樞密直學士兼戶部侍郎薛居正權知朗州(今常德);鳳翔節度使王景死後,以樞密直學士、尚書左丞高防權知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鎮國軍節度使李崇矩免官,華州之地便不再設節度使,改派知州管理。

中唐以來,節度使一般管轄若干州府,統領數州政務,其駐地之外的州郡稱爲支郡。藩鎮大權獨獨攬,上馬統軍,下馬治民,州、府、縣級官員多由其親信擔任,形如獨立王國。北宋開國,逐步向藩鎮管轄的州府派遣地方官,命藩鎮轄區內的支郡直接隸屬中央政府,壓縮藩鎮的勢力範圍。如節度使符彥卿久鎮大名府,將政事委任給牙校(低級軍官)劉思遇處理,專恣不法,橫徵暴斂,百姓怨聲載道。爲此,朝廷一次就向館陶縣、魏縣、永濟縣、臨濟縣派遣四名京官擔任知縣,將行政權收歸朝廷。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又下令節度使屬下所有支郡都直屬中央政府,藩鎮轄區僅限本州府。同時以朝臣出任州府長官,節度使實際上已經無法對地方政府施加影響了。

杯酒釋兵權是一種誤讀嗎? 第2張

爲了制衡藩鎮在各州府一級政府的勢力,乾德元年四月,朝廷開始在州府設置通判一職,專司對州府官員的監察。乾德元年七月,趙匡胤下詔令政府要員推薦通判人選,一次就提拔43人出任藩鎮治下的州府通判。五代以來,節度使大多派自己的親隨擔任縣一級政府的鎮將,與縣令分庭抗禮,效忠於藩鎮。爲此,朝廷在縣級政府恢復設立縣尉,負責司法、緝盜、民兵訓練等事務,與縣令一起對州府長官負責。

通過這一系列動作,朝廷的文官系統很快滲透到藩鎮的官吏系統之中,不斷蠶食藩鎮的勢力範圍,削弱藩鎮的職權。

第三、精選兵員,兵歸禁軍。建隆元年七月,趙匡胤詔命檢閱京中禁軍,挑選其中驍勇善戰的兵士升爲上軍(提高待遇),老弱病殘的作爲“剩員”轉爲雜役或逐漸淘汰。同年,下令各州府長官選送精壯士卒輸往京城,補充禁軍兵員。又精選強壯士卒定爲“兵樣”,將他們派往各地依樣徵募,由地方政府對其訓練之後編入禁軍,以後遂成爲常態。如此,各地精壯士卒幾乎全都彙集到禁軍,大大消弱了藩鎮軍隊的戰鬥力,達到了“收其精兵”的效果。大宋朝軍隊在掃平南方割據勢力的征戰中鮮有敗績,與精兵盡歸禁軍不無關係

第四、整頓禁軍,權歸皇帝。這是第一次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登基前爲殿前都點檢(禁軍殿前司統帥),其政變成功全賴禁軍將領的支持。政變成功的同時,他也意識到來自禁軍將領的危險。登基伊始,論功行賞,原禁軍將領全部得到重用。而原本與趙匡胤職位不相上下的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兩位最高將領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則被派往遠離京城的外地帶兵。經過一番調整,禁軍兵權全部掌握在趙匡胤的親信手中,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人也在隨後平定“二李”的征戰中立下汗馬功勞。

趙匡胤認爲,由自己的心腹帶兵,政權已足夠穩固。但是趙普卻深以爲慮,多次請求將他們外調。趙匡胤說:“他們肯定不會背叛我,你有什麼可疑慮的?”趙普答:“我也不擔心他們反叛。但是我觀察他們都不是統御之才,不能控制屬下。萬一他們的部下作亂,事情恐怕由不得他們自己。”於是建隆二年(962年)七月的一天,趙匡胤詔石守信等人飲酒,酒酣之際言道:“沒有你們我當不成皇帝,可是當皇帝也很難啊,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活,早晚連個好覺都睡不得。”石守信等忙問何故,趙匡胤說:“這不難理解,皇帝這位子誰不想坐。”石守信等叩首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下已定,誰還敢有二心?”趙匡胤回答:“你們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假如手下貪圖富貴,一旦黃袍加身,你們雖然不情願也不行啊。”石守信等流着眼淚求皇帝指一條生路,於是趙匡胤說出這樣一番道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到大的行政區做節度使(出守大藩),買一些上好的田地,爲子孫置下永久的產業。我與你們結爲親戚,君臣無猜,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禁軍將領便稱病請求辭去軍職,趙匡胤任命他們爲節度使,後來又與他們結爲姻親。

第一次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以大藩節度使的利益爲誘餌,換回了禁軍的指揮權。此後對禁軍進行改造,將侍衛親軍司分爲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與原來的殿前司合成“三司”(也稱“三衙”)。三衙的指揮官(都指揮使)地位相同,互相牽制,禁軍將領合謀作亂的威脅被基本解除了。

杯酒釋兵權是一種誤讀嗎? 第3張

第五,收司法權,法歸有司。建隆三年(962年)三月,趙匡胤對宰相說:“五代時期諸侯藩鎮專橫跋扈,經常枉法殺人,朝廷置之不問,刑部的職權幾乎廢掉。自現在開始,凡是判處死刑的案子,都要抄錄案卷奏明朝廷,交刑部複審。”這條規定相當於現代的死刑複覈制度,杜絕了藩鎮剷除異己的行爲。開寶六年,又下令禁止藩鎮以牙校處理地方刑獄,收回了一般案件的管轄權。

第六、設轉運使司,利歸中央。中唐以來藩鎮割據,財賦收入盡入囊中,肥了藩鎮,窮了朝廷。藩鎮有了經濟實力,又可以養兵對抗中央政府。宋初掃平南方之時,爲了籌措、運輸軍需物資,保障後勤供應,朝廷開始設立轉運使司,長官稱轉運使,派朝廷要員擔任。趙普擔任宰相以後,命各州府除計劃內留用之外,其餘賦稅收入全部運送至京城,地方政府不得截留。此後,朝廷開始在各路、道(相當於省級行政區劃)設立轉運使司,俗稱“漕司”,專司地方財賦、物資的調集和運輸。轉運使司的設立,確保了中央財政收入的增加,控制了藩鎮勢力的經濟命脈,這就是趙普所說的“制其錢糧”。

第七,裁撤藩鎮。在以上措施逐步實施,藩鎮勢力得到極大抑制,已經無法爲禍國家之後,趙匡胤開始第二次“杯酒釋兵權”,這次他要裁撤的是藩鎮。開寶二年(969年)十月,趙匡胤在後花園宴請來京覲見的節度使,酒酣之際言道:“你們都是國家的功臣,長年在外操勞,這可不是我優待功臣的本意啊。”鳳翔節度使王彥超明白趙匡胤的意思,馬上說:“臣本來就沒什麼功勞,蒙皇上恩寵已久。如今年老體弱,願意告老還鄉。”另幾個節度使卻很不甘心,紛紛陳述自己的戰功履歷。趙匡胤不滿地說:“那都是前朝的事了,不值得一提。”轉天,參加宴會的節度使全被撤銷職務,改任閒職。這次事件距第一次“釋兵權”有八年之久,所謂“此一時彼一時”,由於藩鎮已無力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次“奪權”乾脆利落,不留餘地,中唐以來尾大不掉的藩鎮勢力從此終結。

以上措施,基本是宋太祖在位期間逐步推出的,在宋太宗朝趨於完善。趙匡胤所處的時代,中原地區經過晚唐五代時期的戰亂,宋初的版圖竟然比三國時期曹魏政權還要小。北方的大遼和北漢政權虎視眈眈,南方八個地方政權長期割據,新興的北宋政權可謂腹背受敵。如果沒有積極進取的決心,如果沒有正確的策略,如果沒有領導者過人的才智膽略,華夏大地四分五裂的動盪格局不知要持續到哪一年。從這個角度來講,趙匡胤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大英雄。他在穩固政權的同時,以殺罰很小的代價,實現了華夏大地的統一。

所以啊,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其實是一個明智之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