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厲兵秣馬是什麼典故?是什麼出處?

厲兵秣馬是什麼典故?是什麼出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其中“厲兵秣馬”便是其中之一。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意指磨礪兵器,餵飽戰馬,以備戰鬥。它不僅是一個軍事術語,更是一種精神象徵,代表着嚴謹的態度和充分的準備。本文將詳細介紹“厲兵秣馬”的典故出處及其深遠影響。

一、典故出處

“厲兵秣馬”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原文如下:“晉侯使士匄爲司馬,士匄辭曰:‘臣之不才,不足以當此任。’晉侯曰:‘子盍厲兵秣馬,以備戎事?’士匄對曰:‘臣聞之,夫兵者,兇器也,非君子之器。’”這段話的意思是:晉侯任命士匄爲司馬,士匄謙虛地推辭說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勝任這個職務。晉侯告訴他要厲兵秣馬,以備戰爭。士匄回答說:“我聽說,兵器是兇器,不是君子應該使用的東西。”

二、典故內涵

厲兵秣馬是什麼典故?是什麼出處?

“厲兵秣馬”這個典故的內涵非常豐富。首先,它強調了嚴謹的態度。在戰爭中,任何一點疏忽都可能導致戰敗,因此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嚴陣以待。其次,它強調了充分的準備。在戰爭爆發之前,要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包括磨礪兵器、餵飽戰馬等,以確保在戰爭中能夠迅速投入戰鬥。最後,它還傳達了一種尚武精神。雖然兵器是兇器,但在某些時候,爲了保衛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須拿起武器去戰鬥。

三、深遠影響

“厲兵秣馬”這個典故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它成爲了一種軍事指導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都有將領遵循這一原則,做好戰爭準備。例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朝的戚繼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其次,它影響了後世的文化創作。許多文學作品、戲劇、電影等都以此爲題材,展現了古人嚴謹的態度和充分的準備。最後,它還成爲了一種人生態度。在現代社會,人們常常用“厲兵秣馬”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挑戰。

總結:從《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中的“厲兵秣馬”典故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中國軍事思想的嚴謹性和充分性。這個典故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還對後世的文化創作和人生態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我們繼續傳承這種精神,勇往直前,迎接未來的挑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