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逝世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逝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在83年前的今天,1937年10月19日(農曆1937年9月16日),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逝世。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逝世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是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在覈物理學和化學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盧瑟福的功績還不止於此。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獲諾貝爾物理獎;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1951年,盧瑟福的學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78年,盧瑟福的學生卡皮茨獲諾貝爾物理獎。

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1871年,盧瑟福出生在新西蘭的一個手工業家庭。1895年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進行實習,成爲物理學家湯姆生的學生和助手。1898年他移居加拿大,任馬克居耳大學的教授。1907年他定居英國,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1918年後他擔任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盧瑟福在研究放射性現象和原子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1899年他發現了放射性輻射中的兩種成分,並命名爲α射線β射線,接着又發現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釷”。1902年在加拿大工作期間,他與英國化學家索迪一道,通過對鈾的放射性研究,提出了原子自然蛻變的理論:放射性現象是原子自行蛻變的過程。在蛻變過程中,一種元素的原子可以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的原子,同時放射出α粒子和β粒子。這種理論衝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論,揭開了物理學史上新的一頁,引起了物理學和化學領域的革命。由於上述的貢獻,盧瑟福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金。1911年,盧瑟福根據α粒子的散射實驗(被稱爲盧瑟福實驗),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從而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原子的結構與太陽系的結構相似,原子中心有一個帶正電的核,帶負電的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原子內電子的電量總和等於核的電量,使整個原子呈中性。這個模型假說雖然還不夠完善,但爲人們探索原子內部的結構,打開了神祕的大門。1919年,盧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釙的α粒子轟擊氮原子,獲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嬗變。1920年,他還預言中子的存在,認爲原子核內部存在某些不帶電的粒子,能很容易地打入原子核內,或者和原子核結合起來,或者在它的強大場內蛻變。12年之後,這種中子果然被人們所發現,成爲轟擊原子核的最佳炮彈,爲原子核鏈式反應、放射性原子能提供了條件。1937年10月19日,盧瑟福在英國劍橋醫院逝世,終年66歲。後人爲了紀念他,把他的名字命名爲放射性強度的單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