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曾稱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國爲何沒能統一天下?

曾稱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國爲何沒能統一天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魏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魏國,曾經是戰國七雄之中當之無愧的巨無霸。他當時的影響力比起後來的秦國也不遑多讓,從魏文侯起家到馬陵之戰將近百年的時間裏他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

並且魏國是最早變法圖強的國家,後來的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鑑李悝變法的。

《史記·平淮書》中記載:“魏用李克,盡地力,爲彊君。”

正是因爲變法的成功纔有了強大的國力,才能在戰國初期率先脫穎而出。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令諸侯畏懼的強國爲何會在後來的爭霸之中一蹶不振呢?

曾稱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國爲何沒能統一天下?

魏國處在黃河流域,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魏國是當時天下的中央和交通中樞,同時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早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處於這一塊風水寶地必定會引起周圍國家的窺伺。並且魏國西接秦國,北接趙韓,南部是和晉國死磕數百年的老牌強國楚國,東邊是齊國。

它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其重新崛起的可能。馬陵之戰後,魏國精銳盡失,廣袤的邊境線又無險可守,魏國國力大衰,再也無力壓服諸侯。於是曾經被魏國欺壓着的國家就在這時候開始對魏國發難,其中秦國侵吞魏國土地最多。魏國爭霸百年,秦國則被魏國欺壓百年不得翻身。孝公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收復河西之地。惠文王繼位後,秦國大舉東出,處在天下之腹的魏國在秦國的連番打擊下國土迅速的萎縮。經過秦國一連串打擊之下,魏國徹底失去了霸主的地位,無奈之下只有割地求和。

其二就是繼任者缺乏戰略眼光。戰國初期魏國率先稱霸和魏文侯的英明神武是分不開的,其次繼位的魏武侯在武功上較之魏文侯也不遑多讓。可惜在戰略眼光上,魏武侯差魏武侯豈止一星半點。

魏文侯在位時期,他將韓趙緊緊的聯合在了一起。韓趙魏都是脫胎於晉國,因此魏文侯團結這兩國,槍口一致對準齊楚秦這三個國家。在三晉的連番打擊下,齊楚秦一度被打壓的擡不起頭來。

《資治通鑑》卷一記載:“韓借師於魏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於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這句話的大體意思就是:韓與魏借兵伐趙,魏文侯說趙是魏的兄弟之國,沒借給;趙向魏借兵伐韓,魏文侯說韓是魏的兄弟之國,也沒有借給。兩國沒借到兵,當時都很生氣,但後來聽說魏文侯既沒借兵給韓、也沒借兵給趙,並且把他們當作兄弟之國,於是韓趙就都朝於魏,於魏國成爲三晉最大的國家,諸侯再也沒有能打過魏國的了。

曾稱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國爲何沒能統一天下? 第2張

可是魏武侯即位之後,這一切都變了。他雖然將魏國又重新帶向了另一個高度,但是他在外交上昏招迭出。首先因爲妄圖控制趙國內政幫助投靠魏國的趙公子趙朝攻打趙國而導致三晉關係破裂,後來雖經修復,可是之後由於趙國攻打衛國,導致本來經不起考驗的三晉同盟再次破裂。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爲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

其次他幫助田氏代齊,妄圖拉進兩國關係,更企圖因爲這層關係妄圖控制齊國朝政,卻沒想到作繭自縛,幾十年後齊威王成了魏國霸業的終結者。可以說魏國衰落的種子在武侯時代就已經開啓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才的大量流失,也正是這點所以才讓魏國永無翻身之日。

古語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爲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爲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爲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武侯即位之後,首先吳起的離開對魏國是一個重大的損失。魏文侯時期秦國屢遭魏國打壓,到吳起任河西郡守創立“魏武卒”之後,秦國局勢繼續惡化,陰晉之戰更是差點讓秦國一度處在滅國的邊緣。

曾稱霸中原一百年的魏國爲何沒能統一天下? 第3張

但是吳起的才華引起了公叔痤的警惕就是在公叔痤的設計下使得本就和吳起有嫌隙的魏武侯更加的排擠吳起,最終吳起離開了魏國前往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吳起一走,魏國不再把矛頭對準秦國,秦國有了喘息之機。就是這一線生機爲魏國之後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其次西門豹的去世,也讓魏國再度雪上加霜。古代有“三不欺”的說法:“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語出《史記》)。西門豹初到鄴城的時候,鄴城一片荒蕪土地蕭條。西門豹到任後,興修水利,懲治巫風,開墾農商使得整個鄴城生機勃勃,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爲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經世之才後來卻遭到了魏武侯的冤殺。嗚呼哀哉!

魏惠王即位之後,其人才流失則更加嚴重。首先是孫臏,因爲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設計陷害了孫臏導致孫臏半身殘疾。可是後來孫臏逃亡齊國幫助齊威王富國強兵,最終在馬陵之戰擊敗魏國,敲醒了魏國失敗的喪鐘。接着就是商鞅,商鞅一開始是在魏國國相公叔痤帳下做事,公叔痤發現了商鞅的才華。可惜公叔痤怕商鞅的才華影響到自己的權利,於是一直沒有向魏惠王舉薦,直到公叔痤快要臨死前才向魏惠王舉薦商鞅。

公叔痤說道:“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

奈何的是魏惠王此人和他父親一樣,看人不講唯纔是舉,而是看中他的門第。

公叔痤知道了魏惠王的心思之後又對他說道:““君既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這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不用他的話就殺了他,不能讓他出魏國讓別國所用。可惜最終魏惠王既沒用也沒殺。最終商鞅聞聽秦國秦孝公廣納賢才去了秦國,商鞅三會秦孝公,最終秦孝公拜服其才華,將商鞅奉爲上賓。而秦國也在商鞅的主持下,開啓了商鞅變法最終一舉改變秦國積貧積弱的國力。之後的張儀、範睢等人也是如此,坐擁着大把人才不知道合理利用,最終便宜了秦國。

其實魏國早期是有一統天下的實力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中,魏國沒有地利,卻有率先變法之天時以及坐擁奇才的人和。

可惜李悝的去世讓李悝變法半途而廢,後世的國君也沒有很好的利用李悝變法帶來的成果。而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雖然有大將之風,卻無統帥之纔沒有很好的識人用人,用人不講唯纔是舉卻看中出身門第。用人看中出身門第的這個惡習也是從魏武侯開始。

魏惠王繼位之後前半生也可謂是英明之主,可惜他也和他父親一樣沒有戰略眼光。對外濫用武力,對內不明是非。最終魏國在他手上走向了衰落,可惜的是之後的魏國再也沒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來力挽狂瀾,最終凐滅在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之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