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西周時期的“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是什麼意思?

西周時期的“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是什麼意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商周時代,伴隨着天子諸侯們的私有慾望不斷膨脹,大禹傳位於啓,即是有了夏王朝,也即開始了“父傳子、家天下”繼承模式。史書中有:“宗者,尊也。爲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天子諸侯們掌控着天下萬物,所謂“家國同構、天下一家”,天子就是最大的家長,被臣子們稱呼爲君父,臣子們在家中又是一家之主,他們都擁有着至尊權力,後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皆來自於此,更是西周宗法制度的架構基礎。

西周時期的“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是什麼意思?

姬周家族是依靠親族關係來控制國家的,“封建親戚、屏藩周室”,姬周家族封的第一羣人就是親戚子弟,第二羣人則是先代之後,還有一羣人則是有功的異姓。史書有:“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可見姬周家族最多的還是封建親族子弟,姬周家族還與異姓諸侯們通婚,正是這種血緣關係的交融促成了宗周八百年之發展。史書有:“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天子以下諸侯,諸侯以下卿大夫,卿大夫以下有士,士以下則爲庶人,是爲西周宗法網絡。

西周時期的“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是什麼意思? 第2張

那麼,有個問題出來了。周天子封了七十一個國家,姬姓親族就有五十三人,他們大多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兄弟子侄,如此看來文武之世,天子家族的平均生育率是相當高的,否則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親族可以分封,除此之外還要跟異姓諸侯們通婚,兒女不多是不行的。周天子家族們能保證一代人多生子女,可不能保證後面幾代天子們也多生子女,這即是周天子們的憂慮所在,所以周天子們要推行與異姓通婚的制度,正是要把周王室的血緣關係擴寬到更多的族羣。

這種血緣關係的穩固性,其實備受質疑,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親族之國往往互相攻殺,甚至滅國之事往往有之。因此真正的親族之間的關係,即便在西周時代也不過保持在三代之間,往往三代而後親族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極爲淡薄。這或許也跟後來人們說的“富不過三代”密切相關。周文王生了很多兒子,周武王也生了很多兒子,而到周成王時代,大約就只有周康王一個兒子,周康王也只有一個兒子周昭王,可見西周建國而後不過三代,天子家族的子孫繁衍已是削弱了。

西周時期的“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是什麼意思? 第3張

在西周以來的天子諸侯們,因爲擁有着衆多的土地和人口,但是由於分封制度的存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臣僚,臣僚分封家臣,如此等等,土地和人口都是有限的,親族子弟也是有限的,一旦前三代的親族子弟們受封了足夠多的土地和人口,再到後來的親族子弟,還有哪些貴族功臣們,就是想“沒了稀飯喝粥”也是沒有了,於是纔會生出嫉妒之心,纔會從那些有分封的親族子弟手中去搶奪土地和人口。這似乎是無法迴避的一種矛盾,只是分封制的創始者們,並不能考慮的那麼長遠。

“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不止適用於天子諸侯,即便是工商富賈,也有財富難於延續三代的說法。春秋戰國那些著名的富豪們,如范蠡、猗頓、子貢、白圭,沒有誰是真的保持財富超過三代的,所以後來的呂不韋對於父親的循循教誨,認爲都不是真理,而要選擇棄商從政,呂不韋不要三代而傳,他要的是千倍萬倍之利。所謂“經商百倍利,破人之國者千倍萬倍利”,呂不韋看得真切,呂不韋是當世主義者,是不求來世的。只要今生過得好,何必愁苦子孫事,這恐怕纔是呂不韋的真實想法。封建王朝,即是如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