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此人受遺命輔佐孫權,死後哀榮備至

此人受遺命輔佐孫權,死後哀榮備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爲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七十餘萬伐吳。不料夷陵一役,蜀軍被東吳守將陸遜重創,劉備倉皇之下退守白帝城,最終沒能返回成都。臨終之前,劉備一邊落淚一邊囑託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關於這番話語中劉備是否存有試探之心,我們暫且不談,不過在臨終之時劉備能說出此話,足見他對諸葛亮的信任之心。

此人受遺命輔佐孫權,死後哀榮備至

不過在歷史上,劉備並非是三國時期唯一說出這種話的人,甚至也不是第一個說出這種話的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孫策在江東時就曾向臣屬託孤並說出類似話語,而這位深受孫策信任之人,卻是一個大家都沒想到的人,他就是東吳重臣張昭。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讀者在談到張昭時都覺得他是個只知投降的“軟骨頭”,然而歷史上的張昭並非如此。說起來,這主要是因爲羅貫中爲突出蜀漢的正統地位,所以對東吳大臣也有所貶低。作爲東吳文臣之首,張昭忠心輔佐孫策及孫權安定江東,還與孫邵、滕胤等人撰定朝儀,個人能力還是比較突出的。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東漢末年爲躲避戰亂而輾轉前往揚州。孫策聽說張昭之才,數次拜訪於他,並任命張昭爲長史、撫軍中郎將。需要指出的是,孫策不僅非常信任張昭,還對其異常禮遇,經常在節日之時同張昭一起拜訪張母,所有重要事務都會由張昭經手。孫氏集團之所以能在江東站穩腳跟,與張昭的盡心輔佐有着直接關係。在北方士大夫對張昭交口稱讚之時,孫策絲毫不曾忌憚,還引用齊桓公和管仲的典故來比喻,足見張昭在他心裏的地位。

此人受遺命輔佐孫權,死後哀榮備至 第2張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爲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臨終之時,孫策張昭叫到病榻之前,鄭重地將弟弟孫權託付於他,並且直言不諱地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再加上孫策對張昭的信賴重視,這一番遺囑應該是充滿真心誠意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出於何種原因,能讓孫策說出這樣的話呢?

首先,孫氏家族缺少政治積累,因此急需拉攏門閥世家。從當時局勢來看,門閥制度是決定梟雄能否成就大事的一個必然因素。曹操是太尉曹嵩之子,在朝廷中多有人脈;劉備儘管家道中落,好歹也是漢室後裔,佔據道德高地。反觀孫氏一族,祖上出身寒微,全靠孫堅一人拼出這份基業。然而最要命的是,孫堅在打拼的過程中,曾對不少世家動過手,後來孫策爲征服江東更是得罪了大批世家門閥。比如東吳名將陸遜所屬的陸氏,當年曾因爲孫策征伐廬江郡而損失慘重。因此孫策儘管雄霸江東一帶,但是江東世家大族暗中對其無不充滿怨恨。

張昭是中原名士,即便南渡來到江東以後,也受到不少士族的尊重。張昭感念孫策禮遇,遂出山相助於他。在短短几年中,張昭不僅幫助孫策有效緩和了他與江東大族之間的矛盾,而且還順利幫助孫策組建起了文官體系。可以說,孫吳政權之基業,一半歸功於張昭。張昭作爲名士,素有聲望,孫策通過臨終表態既可以令張昭感恩,更可以憑此向世家大族隔空喊話,讓他們明白孫氏家族對於江東士族的友好態度,以便實現拉攏。

此人受遺命輔佐孫權,死後哀榮備至 第3張

孫權繼位以後,曹操率領百萬大軍伐吳。張昭不忍百姓遭受戰亂之苦,所以這纔出面勸諫孫權投降。不曾想,赤壁一役後曹操大敗而回,孫劉兩家也因此實力大漲。在此之後,孫權野心漸露,面對張昭的直言敢諫,他採取了刻意打壓的態度。張昭這位文官之首從此逐漸退出朝堂,不再過問政事。不過也正是這種急流勇退的做法,最終讓張昭得以安享晚年,其去世後孫權親自身着素服前往弔唁,以太牢禮儀祭祀,可謂哀榮備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