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

呂布是三國時期的第一猛將,被稱爲“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算得上是蓋世英雄。但就是這樣的人物,卻沒有人收留,最終落得被縊殺的悲慘結局。其中原因有三:

名聲壞了

呂布的壞名聲,主要因爲其不忠。

呂布開始跟着幷州刺史丁原幹,丁原任命呂布爲主簿,對他也很親近。但董卓入京後,就引誘呂布殺了丁原,進而吞併丁原的軍隊,並任命呂布爲騎都尉,同他發誓結爲父子,對他十分欣賞。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 第2張

董卓自知自己兇暴,爲人所惡,所以時常要呂布作自己的侍衛及守中閣。董卓性格十分猜疑,曾因心情不爽向呂布擲出手戟,而呂布與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發覺,所以心中十分不安。王允利用此,要求呂布作內應除掉董卓。呂布猶豫說:“奈何是父子,怎麼好下手呢?”王允說:“將軍姓呂,本來就非親生骨肉,如今你保全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還說什麼父子!”於是呂布答應了王允,成功刺殺董卓,與王允同掌朝政。

董卓死後兩個月,其舊部屬李傕和郭汜等召集舊部,攻入京城,呂布戰敗逃走。他先投靠袁術,但因袁術比接納他,呂布改投袁紹。後來又與袁紹鬧翻,被袁紹追殺,呂布被迫逃跑投了陳留太守張邈。最後自己奪得徐州,獨霸一方。

可見,呂布反覆無常,來回換主人,而且連續殺主人,這樣的人,別說那個時代,就是現在乃至今後,也得不到世人的認可。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 第3張

功勞太大

呂布最終是被曹操殺掉的。按說曹操最愛才,不該殺呂布,但爲什麼還是殺了呢?主要是呂布功勞太大,讓曹操心生猜忌。

曹操行刺董卓失敗後,逃回沛國譙縣老家樹立起“忠義”旗幟,到處招兵買馬,組建軍事武裝力量,隨即掀起了一場會同各路諸侯一起討伐董卓的波瀾壯舉。從刺殺董卓到討伐董卓,曹操是想自己完成這一使命,但是這件奇功偏偏被呂布給奪了,這讓曹操倍感失落的同時,也擔心呂布以殺董卓的功勞來威懾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想除掉呂布。

呂布被曹操擒住之後,表示願意歸降,並向曹操陳述了“明公所慮,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爲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的利害關係。曹操當場沒有立即表態,他知道絕不可以再給呂布活的機會,但又要避開殺董卓頭功被呂布搶到自己有妒忌之嫌,他不想引狼、也不想養虎,更不想縱狼馳騁和放虎歸山。所以才惺惺作態問劉備“如何”。劉備心裏明白,曹操和呂布在猜忌和野心上是同類人,也知道曹操必力挺殺了呂布,所以才提醒曹操:呂布殺義父丁原和刺死義父董卓之事。於是,曹操果斷的下令把呂布“先縊死,然後梟首”。如此,曹操既避了嫌,還向天下人說明,要呂布死的不是我,另有他人。

加上呂布勇猛,他數次與曹操爲敵,特別在濮陽一戰中使曹操險些喪命,曹操自然對呂布恨之入骨,殺他是自然而然的事。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 第4張

樹敵有點多

呂布雖然本領大,但也太傲慢,不但殺自己的兩個義父,而且樹敵過多,如袁術、袁紹、曹操等。就連他“轅門射戟”救過的劉備,也對他深懷怨恨,非要在關鍵時候置呂布於死地。

這主要是呂布奪了劉備的徐州。呂布在定陶被曹操擊敗後,原準備投奔袁紹,哪知道袁紹不但不拉他一把,反而出兵五萬,幫助曹操共同進攻呂布。呂布沒有其他出路,只好來徐州投奔劉備。劉備好意收留了他。初次見面,劉備假意讓賢,要呂布接管徐州,沒有料到呂布倒也不推辭,還對劉備稱兄道弟,惹得張飛怒目圓睜,要與呂布決鬥。儘管如此,劉備還是讓呂布到小沛城裏去安身。後來,在劉備與袁術陣上激戰的時候,呂布以張飛多次挑釁爲藉口,乘虛而入,佔領了徐州,將劉備驅逐到小沛。後來,呂布乾脆領兵進攻小沛,欲置劉備於死地,劉備不得已離開小沛去投奔曹操。

人家好心收留你,你卻奪人家的根據地,太不地道了。呂布以怨報德,劉備肯定耿耿於懷,沒齒難忘,一直藉機報仇。至於呂布幫他的事,在這種奇恥大辱面前,難免會忘得一乾二淨。

劉備恨呂布,自然想讓曹操殺了呂布,一是泄憤,二是擔心曹操得到呂布這樣的猛將,對自己今後也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最好的選擇就是用曹操之手除掉呂布。人不是我殺的,和我沒有關係,我只是說了我應該說的話而已。

既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爲什麼呂布早早被殺出局? 第5張

歷朝歷代對呂布的評價中,都一致肯定呂布的勇猛過人,但也一致否定他的反覆無常。蘇軾說:“使不幸而賊有過人之才,如呂布、劉備之徒,得徐而逞其志,則京東之安危未可知也。背逆人理,世所共疑。故呂布見誅於曹公,牢之見殺於桓氏,皆以其平生反覆,勢不可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