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引發電影《南征北戰》創作的四幕話劇《戰線》的作者亦即後來電影編劇之一的沈西蒙,解放初曾任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宣傳部文藝科科長,後任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院長。《戰線》反映了在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場上我軍指戰員奮勇殲敵的英勇事蹟,由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於1951年初在南京大華影劇院演出,受到廣大指戰員的歡迎。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話劇《戰線》的出現及反響引起了兩位有心者的共鳴與關注,他們就是最先介入電影劇本《南征北戰》創作的沈默君、顧寶璋,當時他們分別爲三野文化部創作員、華東軍區政治部文藝科研究員。就在這時,傳來了作爲華東軍區兼第三野戰軍最高領導陳毅觀看話劇《戰線》演出後的意見,認爲基礎很好,如果拍攝成電影可以更廣泛地宣傳人民戰爭的思想。華東軍區兼三野政治部承擔了組織落實的任務,時任華東軍區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長的吳強具體負責指導,於是話劇《戰線》的電影改編工作,便由沈默君、顧寶璋的各自爲戰轉爲彼此合作,很快拿出了初稿。

吳強及時安排了集體會審,在十來位從事文藝創作同志的面前,由兩位作者朗讀了劇本。當時,他們對未來的電影是着重表現人民戰爭的性質還是毛主席的戰略思想,並不很明確,只是簡單地認爲兩者不可分割,而在擬寫劇本時則比較偏重於前者,原因是對這一方面的生活比較熟悉。劇本試圖把華東戰場三年來的重大戰役都包羅在內,因而從毛主席到重慶和平談判、蔣介石撕毀談判協定、發動內戰向解放區進攻寫起,接着以萊蕪戰役爲背景寫蘇北七戰七捷後向山東撤退,再以孟良崮戰役爲背景寫經過粉碎敵人重點進攻我軍轉弱爲強,最後以外線出擊爲背景寫大踏步前進,直到準備投入淮海大戰爲止。貫穿全劇的對敵鬥爭故事線索,有主力部隊、敵後武裝和地下工作三條戰線,兩位作者確實煞費了一番苦心。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第2張

與會者發表了不少意見,一致主張“重慶談判”不要寫;對劇本的總體評價上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說電影劇本比原來的舞臺劇本生動、豐富,也有的說電影劇本內容龐雜、頭緒很多。會後作出決定,由兩位作者繼續修改。

約摸一個多月後兩人完成了二稿,大家認爲比一稿好得多,於是報送到北京總政治部請求初審。5月初總政文化部將稿本發回,認爲劇本的主題需要再集中一些,或者寫戰爭的性質即人民戰爭,或者寫毛主席的戰略思想。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第3張

吳強專門召集作者進行了磋商,經過討論後,接受了總政文化部的第一個意見,將劇本主題思想集中於人民戰爭方面,即着重於表現解放軍爲人民利益不畏艱苦、英勇奮鬥,在人民支援之下消滅敵人取得勝利。本着這樣的認識,又用了20天的時間寫出第三稿,送交三野電影工作指導委員會審查,因內容涉及軍事及華東戰場許多實際問題,又報送陳毅司令員審閱。

陳毅十分重視話劇《戰線》改編電影的工作,他於6月間一個雨天的下午,邀約作者及其他幾位文藝工作者一起進行漫談。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第4張

陳毅認爲這個劇本需要爭取更高的成就,應當正面地、大膽地表現戰略思想問題,即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爭取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爲主的作戰方針。他說,在敵強我弱的兵力對比之下,有些地方我們不得不忍痛放棄,這種放棄實際上等於沒有放棄,爲了取得最後勝利,必要的撤退實際上便是前進,因爲通過撤退可以造成前進的條件,這就是毛主席戰略思想的優越之處。應通過具體的軍事鬥爭的故事,表現出毛主席的運動戰戰略思想。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第5張

關於故事結構,陳毅提出就從魯南撤退寫起,寫到萊蕪戰役爲止,只有這樣纔可能表現得深刻,不要什麼都寫,什麼都寫得不深刻。他還具體講述了萊蕪戰役前後的敵我方基本情況,並說可以有兩種表現方法,一種是正面描寫歷史事實,一種是採用虛構故事的做法。在人物塑造上,陳毅要求集中寫幾個人物,特別提出爲了深刻表現當時現實生活的矛盾鬥爭,可以安排一個人物對運動戰思想搞不通,以致喪失信心,悲觀失望。他談到表現敵人也應該採取現實主義的方法,如果敵人是頑強的,也就不應該寫得不堪一擊,敵人也應是有性格的。他還當場熱情慰勉作者,說這個劇本的內容沒有什麼原則性的錯誤,寫得也生動,如果能夠再下一番功夫,把寫作的角度再轉一下子,把問題再深刻一層,思想性與藝術性就會更好一些。

陳毅的指點,無疑有着很大的指導和啓發作用,對此作者們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增強了修改劇本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感到寫戰略思想問題太大,對能否寫好沒有把握。鑑於劇本必須大動手術,幾乎要從頭寫起,直接主抓的吳強在與作者幾度討論之後,決定增加原劇本作者沈西蒙爲執筆人,與沈默君、顧寶璋共同寫作文學劇本。經過共同努力,至7月底完成了第四稿,此時正式定名爲《南征北戰》。

陳毅親自做編劇1952年《南征北戰》誕生 第6張

這一稿經過三野電影指導委員會審閱,再復送陳毅司令員審定,同樣又在陳毅的寓所作了一次漫談。陳毅在提出個別場面與對話仍須修改的意見後,認爲這個劇本的創作工作已經基本上完成。

然而,當劇本略加修改報送北京後,總政治部會同當時文化部電影指導委員會審查,又進行了一輪刪除和修改:劇中原來所寫唯一對運動戰思想不通的戰士王春開了小差,被指爲“暴露了我們政治工作一個很大的弱點”,改成不開小差,變爲我方全部都是正面人物出場;劇本結尾原先寫奉命插入敵後的張連長,爲阻止敵人突圍壯烈犧牲,以“主要人物不應當犧牲”爲由要求取消;原先劇本擬通過高營長和趙玉敏隱約涉及愛情的密切關係,以深入表現部隊和羣衆的聯繫,結果受到“在戰爭艱難的情況下,一個軍人怎麼能夠跟一個地方女同志談戀愛”的詰難,只好改成那種似是而非的關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