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三國皇帝劉禪在位41年,爲何卻被嘲笑千年?

三國皇帝劉禪在位41年,爲何卻被嘲笑千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們形容一些沒有志氣且無能的人,常說的一句話是“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就是劉禪,他之所以被人瞧不起,而且被後世嘲笑了一千多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在蜀國滅亡時,沒有堅持抵抗就投了降。二是在被俘虜後,他在司馬昭面前說:“此間樂,不思蜀!”於是就誕生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形容一些人沒心沒肺,只知道貪圖享樂。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劉禪的能力並不比他的父親劉備差,而他統治蜀國長達41年之久,是三國時期皇帝中在位最長的。劉禪之所以能夠如此長時間的坐穩江山,主要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三國皇帝劉禪在位41年,爲何卻被嘲笑千年?

一、劉禪很有智慧。劉禪接班時,蜀國剛剛被吳國大敗,而在此之前,他們又丟了荊州,關羽、張飛、黃忠等猛將先後身死。可以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而此時,魏國還對他們虎視眈眈,吳國與他們撕破了臉皮,南方的孟獲也躍躍欲試,可以說,蜀國隨時可能傾覆。

但是,劉禪並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先是按照劉備的遺言,全權任命諸葛亮治蜀,極爲信任。他還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並立爲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關羽的孫子。通過這一波操作,穩固了荊州老班底,穩定了自己的核心團隊。

證明劉禪有大智慧的,還有一個例子。魏國大將夏侯霸來投,他是夏侯淵之子,而夏侯淵被黃忠率軍所殺,因此來投蜀國有點尷尬。而劉禪率先開口爲夏侯霸解了後顧之憂,他說:“您的父親是死在亂軍之中,並非我先人的刀下。”接着,又指着他的兒子說:“看,這是您的外甥。”張飛之妻是夏侯淵的堂妹,而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所以按輩分,劉禪跟夏侯霸還是親戚。劉禪用一句話,巧妙的化解了尷尬,讓夏侯霸爲他出生入死。這水平,就算是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

實際上,據《三國志》記載,劉禪的聰明也獲得了諸葛亮的高度認可,說他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劉禪完全是一個聰明機敏的仁君形象。

三國皇帝劉禪在位41年,爲何卻被嘲笑千年? 第2張

二、劉禪很有城府。劉禪是位少主,而諸葛亮是位老臣,且大權在握,自古以來,這種組合非常容易鬧出矛盾,最後往往以悲劇收場。而諸葛亮爲了防止這種局面發生,在治蜀取得成效後,選擇了北伐,離開權力中心,給劉禪留出發揮的空間。而劉禪也是心領神會,知道諸葛亮的良苦用心,開口必稱諸葛亮爲“相父”,尊敬至極。而且,不管諸葛亮在前線取勝與否,他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糧給糧,並沒有因爲幾次北伐都失敗了而中途對諸葛亮發難。

而在劉禪的內心裏,他是反對北伐的,所以諸葛亮去世後,他立刻停止了北伐。在他親政時,也果斷廢棄了丞相一職,朝政改由二人負責,一人主抓行政,一人主抓軍事,相互牽制。這種巧妙的人事佈局,非常合理,有效防止了君臣不和諧的發生。所以,即使在蜀漢被滅前,一直是經濟穩定、社會安定。而反觀他的父親劉備,雖然在用人上也有一套,那就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但在制度設計上,顯然還是劉禪高明一些。

三國皇帝劉禪在位41年,爲何卻被嘲笑千年? 第3張

三、劉禪很有大局觀。諸葛亮當任丞相時,儘管他和劉禪都刻意維護着雙方和諧的關係,但君臣二人並非沒有矛盾。這是皇帝和權臣之間的必然。不過,諸葛亮更是賢相,他治蜀有方,深得蜀地人民的愛戴,這讓劉禪默認了他們這種關係。

但總有一些人,跳出來捅破這層窗戶紙。如有一個名叫李邈的人,就在諸葛亮死時公開說,諸葛亮未必沒有不臣之心。而此語一出,竟然許多朝臣也開始對諸葛亮頗有微詞,甚至贊同李邈的說法。如果此時劉禪也站出來挺李邈,固然能夠極大地提升自己的地位,但於蜀國肯定是不利的。於是,他站在大局的考慮,將李邈斬首示衆。

三國皇帝劉禪在位41年,爲何卻被嘲笑千年? 第4張

四、劉禪也很有原則和分寸。剛纔說,雖然劉禪終其一生對諸葛亮非常尊敬,從而讓蜀國保持了穩定,但並不是說劉禪允許人們對諸葛亮不講原則的崇拜。當有人提議要爲諸葛亮建廟時,劉禪拒絕了。因爲在當年,除了各種神靈,只有皇室纔有資格建廟,享受民間祭祀。因此,劉禪認爲此舉不妥。爲此,他還專門組織大臣們討論此事,並認爲給諸葛亮建廟,也有違諸葛亮生前的願望。

而至於人們常說的“樂不思蜀”,其實也很好解釋。按照正常人的智商,是不會說出這樣接近於愚人才能說出來的話的。可是,以劉禪當時的處境,除了韜光隱晦,沒有別的辦法。而且,他不光是靠這句話活下來的,而是靠常年的隱忍和表演,一旦露出馬腳,被司馬昭識破他還有野心,那也是必死無疑。

可能有人覺得,劉禪必須爲復國而努力。可是,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而且會搭進去很多人的性命。與其如此,還不如保全臣子和老百姓的性命。就連他的父親劉備,也曾辦過這樣的事情。當年劉備和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劉備不也是一樣裝癡賣傻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