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蔡國曾參加的兩場戰爭,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蔡國曾參加的兩場戰爭,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二郎臺這個建築的名字鮮爲人知,如果不是考古學家的發掘,它將永遠沉默於地下。它和神話人物楊戩並沒有關係,真正與它相關的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它的名字叫蔡國。我第一次接觸到它的名字,是在《史記》的管蔡世家中。全部讀完了這一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覺得這個國家很是不幸。雖然是一個小國,但是卻一直起起落落,數次因爲種種原因和大國發生爭執,它的命運似乎一直在重複着被滅和復國的死循環,無藥可解。

蔡國曾參加的兩場戰爭,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首先,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它與鄭國之間的戰爭。公元前719年,衛國與鄭國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因爲發生在鄭國的東門地區,因此被後人稱之爲東門之戰,蔡國作爲參戰國之一也出現在了這場戰役裏。爲什麼蔡國要參加這場戰役呢?原因很複雜,也很簡單。雖然當時正值春秋初年,蔡國還是一個百乘之國,能做到自保就可以了,沒必要參加到像東門之戰這樣弊大於利的戰役中來,但是出於種種原因,即便是蔡國和鄭國之間沒有怨仇,它也必須作爲參戰國出現。

第一,蔡國和衛國同屬三監,和周天子之間有着親族關係,一旦不參戰的話,輿論上的壓力就足夠讓蔡國失去外交上的威信,甚至給其他國家留下攻打的藉口了。所以爲了避免落下不敬天子的名聲,蔡國只能參戰。

第二,從地理位置上講,東門之戰的發起國衛國和蔡國的地理位置更加接近,當時的衛國國君州籲一向剛愎自用、喜愛用兵,如果蔡國拒絕了衛國,州籲會不顧情面立刻攻打蔡國。

第三,東門之戰看起來是衛國和鄭國之間的戰爭,實際上卻是周天子和鄭國之間的一場較量,當時的鄭國國君鄭莊公是一位非常有野心的政治家,他的夢想是擊敗周王室,成爲真正意義上的霸主。而此時周王室的天子周桓王也是一心復興周王室,所以自然不會甘心被欺壓。這場諸侯與天子間的較量必然會發起,所謂衛國和鄭國之間的戰爭源頭只是一根引線而已。

蔡國曾參加的兩場戰爭,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第2張

蔡國選擇和小國們共同幫助周天子攻打鄭國,如果勝利了會贏得一些榮譽。可是選擇避戰或者幫助鄭國攻打衛國,以鄭莊公的野心,蔡國作爲小國還是免不掉被鄭國吞掉的命運。既然爭與不爭結局都是一樣的,那麼還不如拼死一戰。出於這些理由,蔡國就這樣成了參戰國,準備參加一場惡戰。然而出乎蔡國意料的是,鄭國竟然詐敗了。是因爲擔心寡不敵衆,還是因爲剛剛平定了共叔段發起的內亂,需要恢復國力呢?

這些原因都不是鄭國詐敗的原因,鄭莊公之所以詐敗,是因爲出於一個政治家的敏銳嗅覺,他看透了他真正的敵人是誰。根據史書記載,鄭莊公在得知衛國聯絡了衆小國企圖攻打自己以後,只是非常平靜地做出了這樣一個決定,他先是將宋國的公子馮移居到了長葛,又造成了衛國戰勝的名聲讓州籲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蔡國曾參加的兩場戰爭,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第3張

鄭莊公之所以能如此迅速果決地做出這兩個決定,是因爲他明白他和蔡國這樣的小國之間並沒有私仇,所以蔡國沒有必戰的理由,他的對手一直是周天子,是野心勃勃的宋國國君,是外強中乾的篡位之君州籲。宋國國君不可怕,只要消除了導火索,他自然會失去和鄭國交惡的理由。州籲也不可怕,一旦他回了國,還有忠君之臣石碏替自己料理他。既然已經詐敗退敵,那麼接下來鄭莊公就要給真正的對手周天子進行一次有力地還擊了。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再一次發起了對鄭國的戰爭,只不過這次他再也沒有迎來鄭國詐敗的結局,他等來的是一記來自鄭莊公的重擊。周桓王失敗了,參戰的蔡國等小國也失敗了。周桓王不但被射中了肩膀,也被射掉了尊嚴,不久就去世了。不過,蔡國等一衆小國並沒有被鄭莊公報復,反而得到了援助,無不讚嘆鄭莊公的氣度。這場繻葛之戰,使得鄭國國力強盛,許多宿敵都向鄭莊公伸出了橄欖枝。當後來的周天子再想對付鄭莊公時,這些小國已經徹底成了鄭國的盟友了。

蔡國參與的這兩場戰爭,論證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爾虞我詐的亂世,對錯只是藉口,國君們真正在意的是得失。一個小國,往往是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它的結局從春秋初年就註定了淪爲陪襯,或者就此消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