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清初四王之一:王鑑的生平

清初四王之一:王鑑的生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鑑(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江南太倉人,明末清初畫家,"四王"之一。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出生,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後任廉州府知府,世稱"王廉州"。工畫,早年由董其昌親自傳授,董其昌向王鑑表示"學畫唯多仿古人","時從董宗伯、王奉常遊,得見宋元諸名公墨跡",與同族王時敏齊名,王時敏曾題王鑑畫雲:"廉州畫出入宋元,士氣作傢俱備,一時鮮有敵手"。

吳偉業將王時敏與董其昌、王鑑、李流芳、楊文驄、張學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彌合稱爲"畫中九友",並作《畫中九友歌》。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

清初四王之一:王鑑的生平

王鑑,字玄照,後避清聖祖康熙玄燁的名諱,改字元照,圓照,號湘碧,染香庵主,祖父王世貞(1526年- 1590年)是晚明著名文人、鑑藏家和顯宦,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精古詩文,與李攀龍等並稱"後七子",爲文壇盟主;富收藏,爾雅樓中藏書萬卷,書畫文物無數;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藝苑後言》等。

父王士驥,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官吏部員外郎。王鑑出身於這樣一個文學世家和官宦門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和藝術薰陶,"締歲即好點染",他亦自述:"自幼習董熟耳。"表明他最早學畫是從董源入手的。以後又追蹤巨然和元四家,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時的《仿雲林山水軸》和天啓元年(1621年)擬巨然的《山水圖》,可證其最早的畫學淵藪。

王鑑於崇禎六年(1633年)三十六歲時中舉人,三十八歲以祖蔭任左府都事,進而出仕廣東廉州太守,"時粵中開一米,鑑力請上臺得罷。"他以剛正態度力罷開礦惡政,卻險遭牢獄殺身之禍,二年後即罷歸。至四十歲,他的仕宦生活即告終止,與王時敏相仿,在明亡以前即由"兼濟天下"的官員變爲"獨善其身"的文人。其間,他亦傾心於繪畫,如自述所言:"餘生平無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他以子侄輩與年長六歲的王時敏相交,故早年畫法甚受時敏影響。

清初四王之一:王鑑的生平 第2張

崇禎九年(1636年) 結識董其昌,得以見到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卷》、吳鎮《關山秋霽圖軸》等名跡,雖然董其昌不久即去世,但其繪畫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王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時,王鑑還與楊文馳、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李流芳等文人畫家來往,吳偉業曾作"畫中九友歌"以贊諸人之交誼和畫藝。四十歲以後,王鑑即專心於繪事,"盡力畫苑",成爲專業的文人畫家。罷官歸裏不久,畫名已遠布四方,如崇禎十年(1637年)夏所作《秋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王時敏題跋即雲:"玄照畫道獨步海內,展作紛紛,不無魚目混珠之嘆。"

崇禎十一年(1638年)所作《仿黃公望山水軸》(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王時敏又題曰:"玄照此圖,丘壑位置深得梅道人三昧,而級法出入董、巨。……當今畫家不得不推爲第一。展現不覺下拜,遂欲焚硯矣。"王時敏在董公謝世後已成爲畫壇領袖,他卻對王鑑讚賞有加,譽爲"獨步海內"、"當今畫家不得不推爲第一",並有"遂欲焚硯矣"之嘆,可想見王鑑當時的盛譽。

清初四王之一:王鑑的生平 第3張

事實上,王鑑歸裏後四十年內,由於主客觀條件的不同,確實較之王時敏在畫藝上更加專志潛心和勤奮刻苦,在藝術功力上亦更勝一籌。王時敏之子王撰在比較其父與王鑑的生活景況時就說:"先世以世務牽制,晚年愁冗紛集,兼多向平之累,興會所至,時一渲染,未逞朝夕從事於斯。而湘翁則蕭然一身,屏去崖事,得以餘力專意盤稽。"指出王時敏因家務繁冗,生有八子數女,婚嫁負擔沉重,故無暇朝夕作一間,而王鑑妻子早逝,也未續娶,可能亦無兒女,雖晚景孤寂,卻能全身心投入藝事,這無疑是很不相同的兩種客觀環境和條件。其次,兩人的思想狀態似乎也有所區別,明亡後二王都選擇了明哲保身、退隱林下的道路, 既不當抗清復明的志士,也不屬入仕新朝的貳臣,而成爲以畫自遣的遺民畫家。但是,王時敏入清有"出城迎降"之舉,內心常自嘲自責:"偷生稱隱逸,慚愧北山靈。"王鑑則無此明顯失節行爲,呈正常的遺民心態,如吳偉業贈詩所曰:"布衣懶自入侯門,手跡流傳姓氏存。聞道相公談翰墨,向人欲仿趙王孫。"實際上在明亡之前,睢陽袁樞的名氣更大一些,其畫業最受董其昌、王鐸的推重。滿清定鼎,曾經備兵睢陽道的袁樞秉承父志,憂鬱絕食數日而死,與其父親袁可立一樣,作品遭到滿清"文字獄"禁燬,傳世者無多,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的有其《平泉十石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