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偃王的生平簡介

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偃王的生平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是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國統轄今淮、泗一帶。建都下邳,(今更名爲"睢寧縣古邳鎮)。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義,前來歸順的東夷國家有四十多個。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萬。

《後漢書·東夷傳》稱:"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大,承認其爲東方霸主。後爲楚所敗。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其事載《竹書紀年》、《後漢書》、《屍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屍子》謂:"徐偃王有筋而無骨。"《博物志》謂:"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爲不祥,棄之水濱。孤獨母有犬鵠蒼,獵於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爲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以爲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後,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庭抗禮。作爲徐國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國文明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領袖人物。

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偃王的生平簡介

相傳第31世徐君的宮人,十月懷胎,分娩時,產下一肉卵。徐君認爲是不詳之物,命人將其棄之水濱。徐君家有犬名鵠蒼,將棄之水濱的肉卵銜回,咬破卵皮,卵內有一男孩,就是後來的徐偃王。

據舊志記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縮視細物,望遠乃見。荀子注云:'其狀偃仰,故稱偃焉。'"

由於鵠蒼銜卵救偃王有功,偃王厚待之,飼養至老死。

據舊志載:"鵠蒼將死,頭生角而九尾,蓋黃龍也。葬之徐裏,有壟存焉。"葬犬之處舊稱"龍墩",又名"鵠蒼冢",老百姓稱"狗墳"。

由於鵠蒼死時變成了九尾黃龍,故葬處稱"龍墩"。

徐裏的百姓對鵠蒼也十分崇敬,認爲鵠蒼爲吉祥的象徵,千百年來,人們祭祀它,祈禱其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吉祥,世世代代爲鵠蒼冢添土,現"龍墩"遺址仍高高聳立在泗洪縣陳圩鄉境內。

數千年前的傳說不一,當然不可完全相信,但由這些傳說的長久不泯,可以反映出徐偃王是受到當時廣大人民羣衆擁護和尊重的。

在歷史長河中,徐戎逐漸發展爲東夷中實力最強大的部落,成爲統轄淮、泗流域的東方盟主。周初,徐戎曾多次聯合淮夷反抗周王朝。周武王滅商後,曾分封商紂王之子武庚繼續統治殷商都城附近的地方,同時派其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武統帥軍隊,駐紮殷都附近,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後,由其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幼,周武王死前曾委託其弟周公旦(史稱周公)攝政。

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偃王的生平簡介 第2張

紂王子武庚出於復辟的目的,利用管、蔡二監對周公的忌妒,相互勾結,並派人聯繫徐戎、淮夷等部落,起兵反周。後周公旦兩次東征平息了叛亂,攻滅東方17國,繼續分封諸侯,而徐戎仍然保持東方盟主地位。

徐國到了徐偃王時期,由於偃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於世,因此徐國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國力不斷增強,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治的範圍也越來越大。據史料記載,當時各地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範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

周王朝在開始的200年中,特別是成王和康王時期,政治比較穩定,國力比較強盛,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但到了昭王和穆王統治時,西周王朝大肆對外侵犯,結果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全軍覆沒;穆王西征,消耗了大量的財富,加劇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內部剝削。

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治和沉重的負擔甚爲不滿,徐偃王就是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

宗主國西周,對其諸侯子國頒佈了很多規制,不允許子國逾制。

但徐偃王無視宗周的規定,首先"僭越"稱王,將31世的"封君"變成了"王";

同時逾制建築徐國都城。

當時,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範圍卻大大超過了周天子的王城。

據《漢·地理志》記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不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國"的雄心。

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偃王的生平簡介 第3張

《帝鄉紀略》、《泗周志》等舊志上就有這樣的記載:"(徐偃王)周穆王時爲東方諸侯,長行仁義,欲霸上國,獲朱弓彤失,以爲天瑞,乃僭稱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

這種"僭越"稱王、"逾制"築城的違規之舉,只有統領三十六國、被東南的江淮地區衆多國推爲盟主,敢於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徐偃王纔敢如此造次。

不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還建築了他與寵妃的離宮的偃王夫人禱祀處梳妝樓。

據舊志記載:"廢皇城,在故城北里許,偃王時築,蓋離宮也。""香城,在故城北里許,相傳徐偃王夫人禱祀處。"在今泗洪縣太平鄉境內,廢皇城遺志尚在,香城之名一直沿襲至今。

到周穆王時,由於徐偃王好行仁義,國力強盛,來歸者日增,勢力範圍不斷擴展。懾于徐偃王的威德,周穆王以徐偃王"僭越"稱王、"逾制"建城等爲由,"乘八駿之馬,使造父御之,發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宗遂北徙彭城武原山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見《元和郡縣誌》)。

徐偃王棄國出走後,因他在當地很得民心, 周穆王封其子宗爲徐子,繼續管理徐國。

從宗開始,徐國又相傳了十一世至章禹,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徐國被吳王闔閭所滅。古徐國經過了夏、商、週三代,歷時千餘年,徐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樸的徐國民風。

光輝的徐國曆史和燦爛的徐文化似晶瑩的寶石,永遠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淮河流域的徐國史和長江流域的吳國史,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的上古史,吳文化、徐文化和吳徐過渡地帶的文化,共同組成了江蘇地區的古文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