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寧遠建縣的歷史,從秦朝算起,不小心就過了兩千多年。現在的寧遠,是永州市的養豬專業戶,生豬調出大縣,倒也看不出年邁的跡象。不過,城市西南隅的文廟,確實可以駐足流連,裏面精美的石雕作品,就像凝固了的歷史,承載着這個地方的文風和禮教。

▲寧遠文廟

追根溯源,舜纔是華夏人文始祖,後世孔孟儒學,秉承舜風,對其推崇備至。說起來,我來到這座楚南小城的緣由,就是爲了尋訪九嶷山中舜帝的遺蹤。

▲雕龍石柱

出縣城南約三十公里,便到九嶷山。《水經注》雲:“盤基蒼梧之野,峯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唐人元結《九嶷山圖記》也說:“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峯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疑”通“嶷”,九嶷者,境內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桂林九峯也,其中舜源爲主峯,娥皇、女英二峯與其相對。

▲舜帝陵

九嶷南接羅浮,北連衡嶽,但與三山五嶽相比,只能算地方小神。元結對此頗爲不滿:“當合以九疑爲南嶽,以崑崙爲西嶽,衡、華之輩,聽逸者佔爲山居,封君表作園囿耳。”九嶷之名,因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爲零陵”,才廣爲傳播。

▲陵前的瑤族姑娘們

舜帝陵位於舜源峯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爲陵廟合一的仿皇家宮殿建築,坐南朝北,兩重四進,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峯組成。舜是華夏民族上古五帝中的最後一位,可謂中華民族的先祖,歷代王朝都會在舜廟舉行祭奉大典。明王朝曾規定,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至今沿用。

▲通道兩邊的石人

舜源峯因舜帝歸葬而得名,居九嶷中央,周圍羣峯拱衛,如衆星捧月,所以有“萬山朝舜”、“萬里江山朝九嶷”的說法。走進牌坊式儀門,跨過玉帶橋,沿着有石獸石人守護的神道往裏,就是舜帝陵。園門搭了個民俗風情表演的舞臺,一羣瑤族姑娘正在梳妝打扮,看來好戲就要上場了。

相傳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名重華。他是帝顓[zhuān]頊[xū]的後裔,祖上曾經“闊過”,但五世爲庶人,是“窮二代”,家境微寒。父親瞽[gǔ]叟是盲人,生母早逝;父續娶,繼母生弟象,舜難免被虐待。“舜父瞽叟頑、母嚚[yín]、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這樣的家庭環境,他的遭遇可想而知。好在舜睿智包容,不但躲過殺身之禍,而且還能處理好家庭關係。二十歲時,就以孝道聞名。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2張

▲進入宮門

穿過午門就是拜殿,朝廷派欽差祭舜,都在這裏舉行祭祀儀式。殿內三面牆壁懸掛隸體刻書,以介紹舜帝生平業績,另有一方“九嶷山圖”石刻,一套仿古銅編鐘,以及“舜德無疆”“人文始祖”之類的匾額。

《史記》載:“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四嶽”即四方部落首領,邦國大事,堯很謹慎。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爲了舉賢,堯幾乎不計成本。可以設想,如果舜不成器,堯豈不是要賠上孩子?好在舜經得起考驗,深受人民愛戴擁護,到哪兒都有人跟隨。堯又試舜“五典百官,皆治”。及“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城門洞裏看舜源峯

拜殿後爲舜帝陵的主體建築——正殿,紅牆黃瓦,氣勢宏偉。門前香菸繚繞,四周高樹垂陰,據說殿旁原有香杉15株,入夜樹稍透亮,稱“天燈”,可惜現已不見。殿內供舜帝銅像,右手拄劍,莊重威嚴。像後爲“萬山朝舜圖”,背面爲“二妃圖”,即舜帝妃子娥皇女英。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3張

▲祭拜舜帝的人們

“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二妃投水殉情,楚人哀之,將其合葬於君山,奉爲湘水之神。我參謁過君山的二妃墓,其聯雲“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可謂悽迷哀怨,傷心欲絕。屈原有“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是秋風秋雨愁煞人。

▲舜帝像

殿內牆壁還有舜帝傳說故事繪畫,如禪讓、南風、巡狩等傳說故事。

正殿前左側有“撫瑤頌”碑,爲明萬曆四年所立,碑文記載明隆慶至萬曆年間兩粵及九嶷一帶瑤民起事,對抗朝廷。當時祭舜欽差爲宣示朝廷威德,詔撫瑤民,立了這塊石碑。有意思的是,碑文中“瑤”字是“犭”旁,足見當時朝野對瑤民的歧視,這顯然違背了舜“德爲先,重教化”的旨意。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4張

▲宮殿一角

舜執政後,重修曆法,明確職責,分明賞罰,“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他年老時,認爲自己的兒子不足以掌管天下,立德高望重的禹爲繼任者,由禹來攝行政事。與堯一樣,舜也完成了名垂後世的“禪讓”。所以,舜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鼻祖,“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華夏民族從此步入人類社會的文明時期。

站在正殿前回望,對面就是娥皇峯,右側爲女英峯,彷彿二女侍立。傳說二妃投水殉情後化爲兩座山峯,守護舜源。不管天地造化還是後人附會,他總算有了圓滿的歸宿,與心愛的妃子能夠朝夕相望。

▲煙霧繚繞

出正殿,拾級而上,就是開放式的寢殿。寢殿背靠舜源峯,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相傳爲漢朝陵零太守徐儉所立。寢殿左右爲碑廊,計有從清朝到民國的祭碑32塊,其中晚清書法家何紹基的“諭祭文”,龍紋盤旋,筆意暢達,爲書法珍品。

據說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在玉琯巖旁,直到2000年時,遺址才被考古發現

▲玉琯岩石壁上的九疑山字樣

玉琯巖位於舜源峯南二公里處,平地撥起一座小石山,奇峯異樹,就像天然盆景。西邊溶洞即爲玉琯巖,洞口壁額題有“玉琯巖”三字,爲南宋李挺祖所書。右壁刻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書寫的“九疑山”,有趣的是,“疑”字中“矢”少上面一撇。究其原因,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洞壁多摩崖石刻,保存完整者24方,漢蔡邕所作的《九嶷山銘》最爲著名:“巖巖九嶷,峻極於天,能角膚合,興布建雲……”碑文爲南宋淳祐六年郡守李襲之題寫,李挺祖補刻,“取法漢隸,結構有體,在宋人中亦不可多得。”

▲摩崖石刻

玉琯巖以前叫“何侯石室”。傳說堯舜時期,有望族何氏遷居於此,煉丹修道,懸壺濟世。舜南巡時在此駐足,目睹其善行,封何氏族長爲“何侯”。漢哀帝時,零陵文學(官名)奚璟到此祭奉舜帝,在石巖中發現了12支玉琯樂器,認定爲舜帝遺物,不敢私自收藏,便獻給朝廷。後人爲紀念舜帝,將此巖洞更名爲“玉琯巖”。巖壁所刻詩文多記該事,其中邑北瓊洲人石光陛有詩“題何侯石室”:

五臣峯北訪何侯,巖繞清瀟漱石流。

白日飛空三百口,荒庭懷古四千秋。

崖間銘勒中郎蔡,洞外花迎再度劉。

玉琯金蛙何處覓,紫霞長擁御書樓。

“白日飛空三百口”即指何侯舉家得道成仙事,“玉琯金蛙”爲舜帝遺物,中郎蔡當指蔡邕,再度劉不知何許人也。歷代吟九嶷的詩文很多,這首七律其實算不上妙。

▲南風亭

沿石級登上石山,但見怪石嶙峋,古木蒼翠。最高處建南風亭,相傳,舜帝當年撫五絃琴而歌《南風》:“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晚唐李商隱有詩“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不知如今還有誰人再唱南風歌?

早期的舜帝陵遺址位於玉琯巖前百餘米。據考古發崛推斷,至少從漢代開始,此地就有舜廟,歷經唐宋,千餘年來多次重建,位置始終未變。

▲紫霞巖流光溢彩

九嶷尚有三分石和紫霞巖,皆與舜帝有關。三分石有清泉長流,爲瀟水源頭,西面斑竹成林,翠色迷人。紫霞巖也是舜帝遊歷之地,又叫重華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將其列爲“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不過,現在的重頭戲是瑤族歌舞表演和激光水幕電影。很顯然,瑤民已經不再受歧視了。

▲紫霞巖裏面有水

旅行提示

寧遠市內有文廟,廟內的雕龍柱子彌足珍貴。

市區有小巴直達九嶷山,景區有舜帝陵,舜源峯,永福寺,玉琯巖、紫霞巖、三分石等景點,皆可參觀。▲寧遠文廟上香的人們

寧遠建縣的歷史,從秦朝算起,不小心就過了兩千多年。現在的寧遠,是永州市的養豬專業戶,生豬調出大縣,倒也看不出年邁的跡象。不過,城市西南隅的文廟,確實可以駐足流連,裏面精美的石雕作品,就像凝固了的歷史,承載着這個地方的文風和禮教。

▲寧遠文廟

追根溯源,舜纔是華夏人文始祖,後世孔孟儒學,秉承舜風,對其推崇備至。說起來,我來到這座楚南小城的緣由,就是爲了尋訪九嶷山中舜帝的遺蹤。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5張

▲雕龍石柱

出縣城南約三十公里,便到九嶷山。《水經注》雲:“盤基蒼梧之野,峯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唐人元結《九嶷山圖記》也說:“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峯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疑”通“嶷”,九嶷者,境內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桂林九峯也,其中舜源爲主峯,娥皇、女英二峯與其相對。

▲舜帝陵

九嶷南接羅浮,北連衡嶽,但與三山五嶽相比,只能算地方小神。元結對此頗爲不滿:“當合以九疑爲南嶽,以崑崙爲西嶽,衡、華之輩,聽逸者佔爲山居,封君表作園囿耳。”九嶷之名,因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爲零陵”,才廣爲傳播。

▲陵前的瑤族姑娘們

舜帝陵位於舜源峯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爲陵廟合一的仿皇家宮殿建築,坐南朝北,兩重四進,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峯組成。舜是華夏民族上古五帝中的最後一位,可謂中華民族的先祖,歷代王朝都會在舜廟舉行祭奉大典。明王朝曾規定,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至今沿用。

▲通道兩邊的石人

舜源峯因舜帝歸葬而得名,居九嶷中央,周圍羣峯拱衛,如衆星捧月,所以有“萬山朝舜”、“萬里江山朝九嶷”的說法。走進牌坊式儀門,跨過玉帶橋,沿着有石獸石人守護的神道往裏,就是舜帝陵。園門搭了個民俗風情表演的舞臺,一羣瑤族姑娘正在梳妝打扮,看來好戲就要上場了。

相傳舜出生於姚墟,故姓“姚”,名重華。他是帝顓[zhuān]頊[xū]的後裔,祖上曾經“闊過”,但五世爲庶人,是“窮二代”,家境微寒。父親瞽[gǔ]叟是盲人,生母早逝;父續娶,繼母生弟象,舜難免被虐待。“舜父瞽叟頑、母嚚[yín]、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這樣的家庭環境,他的遭遇可想而知。好在舜睿智包容,不但躲過殺身之禍,而且還能處理好家庭關係。二十歲時,就以孝道聞名。

▲進入宮門

穿過午門就是拜殿,朝廷派欽差祭舜,都在這裏舉行祭祀儀式。殿內三面牆壁懸掛隸體刻書,以介紹舜帝生平業績,另有一方“九嶷山圖”石刻,一套仿古銅編鐘,以及“舜德無疆”“人文始祖”之類的匾額。

《史記》載:“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鹹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四嶽”即四方部落首領,邦國大事,堯很謹慎。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爲了舉賢,堯幾乎不計成本。可以設想,如果舜不成器,堯豈不是要賠上孩子?好在舜經得起考驗,深受人民愛戴擁護,到哪兒都有人跟隨。堯又試舜“五典百官,皆治”。及“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城門洞裏看舜源峯

拜殿後爲舜帝陵的主體建築——正殿,紅牆黃瓦,氣勢宏偉。門前香菸繚繞,四周高樹垂陰,據說殿旁原有香杉15株,入夜樹稍透亮,稱“天燈”,可惜現已不見。殿內供舜帝銅像,右手拄劍,莊重威嚴。像後爲“萬山朝舜圖”,背面爲“二妃圖”,即舜帝妃子娥皇女英。

▲祭拜舜帝的人們

“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二妃投水殉情,楚人哀之,將其合葬於君山,奉爲湘水之神。我參謁過君山的二妃墓,其聯雲“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可謂悽迷哀怨,傷心欲絕。屈原有“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是秋風秋雨愁煞人。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6張

▲舜帝像

殿內牆壁還有舜帝傳說故事繪畫,如禪讓、南風、巡狩等傳說故事。

正殿前左側有“撫瑤頌”碑,爲明萬曆四年所立,碑文記載明隆慶至萬曆年間兩粵及九嶷一帶瑤民起事,對抗朝廷。當時祭舜欽差爲宣示朝廷威德,詔撫瑤民,立了這塊石碑。有意思的是,碑文中“瑤”字是“犭”旁,足見當時朝野對瑤民的歧視,這顯然違背了舜“德爲先,重教化”的旨意。

▲宮殿一角

舜執政後,重修曆法,明確職責,分明賞罰,“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他年老時,認爲自己的兒子不足以掌管天下,立德高望重的禹爲繼任者,由禹來攝行政事。與堯一樣,舜也完成了名垂後世的“禪讓”。所以,舜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鼻祖,“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華夏民族從此步入人類社會的文明時期。

站在正殿前回望,對面就是娥皇峯,右側爲女英峯,彷彿二女侍立。傳說二妃投水殉情後化爲兩座山峯,守護舜源。不管天地造化還是後人附會,他總算有了圓滿的歸宿,與心愛的妃子能夠朝夕相望。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7張

▲煙霧繚繞

出正殿,拾級而上,就是開放式的寢殿。寢殿背靠舜源峯,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相傳爲漢朝陵零太守徐儉所立。寢殿左右爲碑廊,計有從清朝到民國的祭碑32塊,其中晚清書法家何紹基的“諭祭文”,龍紋盤旋,筆意暢達,爲書法珍品。

據說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在玉琯巖旁,直到2000年時,遺址才被考古發現。

▲玉琯岩石壁上的九疑山字樣

玉琯巖位於舜源峯南二公里處,平地撥起一座小石山,奇峯異樹,就像天然盆景。西邊溶洞即爲玉琯巖,洞口壁額題有“玉琯巖”三字,爲南宋李挺祖所書。右壁刻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書寫的“九疑山”,有趣的是,“疑”字中“矢”少上面一撇。究其原因,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洞壁多摩崖石刻,保存完整者24方,漢蔡邕所作的《九嶷山銘》最爲著名:“巖巖九嶷,峻極於天,能角膚合,興布建雲……”碑文爲南宋淳祐六年郡守李襲之題寫,李挺祖補刻,“取法漢隸,結構有體,在宋人中亦不可多得。”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8張

▲摩崖石刻

玉琯巖以前叫“何侯石室”。傳說堯舜時期,有望族何氏遷居於此,煉丹修道,懸壺濟世。舜南巡時在此駐足,目睹其善行,封何氏族長爲“何侯”。漢哀帝時,零陵文學(官名)奚璟到此祭奉舜帝,在石巖中發現了12支玉琯樂器,認定爲舜帝遺物,不敢私自收藏,便獻給朝廷。後人爲紀念舜帝,將此巖洞更名爲“玉琯巖”。巖壁所刻詩文多記該事,其中邑北瓊洲人石光陛有詩“題何侯石室”:

五臣峯北訪何侯,巖繞清瀟漱石流。

白日飛空三百口,荒庭懷古四千秋。

崖間銘勒中郎蔡,洞外花迎再度劉。

玉琯金蛙何處覓,紫霞長擁御書樓。

“白日飛空三百口”即指何侯舉家得道成仙事,“玉琯金蛙”爲舜帝遺物,中郎蔡當指蔡邕,再度劉不知何許人也。歷代吟九嶷的詩文很多,這首七律其實算不上妙。

江南九嶷,誰人記得姚重華? 第9張

▲南風亭

沿石級登上石山,但見怪石嶙峋,古木蒼翠。最高處建南風亭,相傳,舜帝當年撫五絃琴而歌《南風》:“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晚唐李商隱有詩“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不知如今還有誰人再唱南風歌?

早期的舜帝陵遺址位於玉琯巖前百餘米。據考古發崛推斷,至少從漢代開始,此地就有舜廟,歷經唐宋,千餘年來多次重建,位置始終未變。

▲紫霞巖流光溢彩

九嶷尚有三分石和紫霞巖,皆與舜帝有關。三分石有清泉長流,爲瀟水源頭,西面斑竹成林,翠色迷人。紫霞巖也是舜帝遊歷之地,又叫重華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將其列爲“楚南十二名洞之第二”。不過,現在的重頭戲是瑤族歌舞表演和激光水幕電影。很顯然,瑤民已經不再受歧視了。

▲紫霞巖裏面有水

旅行提示

寧遠市內有文廟,廟內的雕龍柱子彌足珍貴。

市區有小巴直達九嶷山,景區有舜帝陵,舜源峯,永福寺,玉琯巖、紫霞巖、三分石等景點,皆可參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