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商朝當美色變成權力時:蘇妲己

很多王朝滅亡的時候都會出幾個禍國殃民的妖女,我國古代的夏、商、週三代就是這樣。夏桀時的喜、商紂王時的妲己、周幽王時的褒姒,都是用美色誘惑帝王,玩弄權力,最後使國家滅亡。

事實上,歷史上這類女子多是被冤枉的,商紂王時的妲己就是其中一個。把一個政權的滅亡完全算到一個女人的頭上是欠妥當的,是欠公允的。

妲己到底是個什麼人物?

妲己這個女人是隨着《封神榜》的流傳而爲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說她豔如桃花,妖媚動人,美麗多姿,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蠱惑紂王縱情女色,荒淫誤國,不務正事,使商朝滅亡。當週人滅商後,在殺妲己時,連劊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願替其死。

《封神榜》畢竟屬於神話小說。還有許多稗宮野史,傳說妲己是一個蛇蠍美人,千古淫惡的罪魁禍首,比如:

紂王爲了討好妲己,派人蒐集天下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在鹿臺和鹿苑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荒廢國事。

有一年嚴冬,妲己看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爲其生理構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紂王命人將他雙腳砍下來,研究那兩隻腳不怕寒凍的原因。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有一回,妲己看見一個大腹便便的孕婦,爲了好奇,不惜叫紂王命人剖開孕婦肚皮,看看腹內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

妲己慫恿紂王殺死一個叫比干的忠臣,還殘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證傳說中的“聖人之心有七竅”的說法。種種傳說,已家喻戶曉。

紂王正確的名號應該是商代的第32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根據正史的記載:帝辛20歲嗣位,當時商朝開國已經300年了,國力雄厚,物阜民豐,人心穩定。帝辛血氣方剛,威武有力,能與猛獸格鬥,神勇在當時無人可比。同時,他又能言善辯,還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剛愎自用,於是憑豐沛的國力與自己過剩的精力,大舉向

東南方向發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

那是他在位的第40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因爲蘇部落叛變,政府大軍討伐,蘇部落抵擋不住,酋長只好把女兒——蘇妲己獻出來乞和。帝辛帶着戰利品妲己凱旋迴歸時,他已是60開外的人了,已是垂暮之年,而妲己正值青春年少,骨肉性感無比,眉宇清秀而含情,渾身充滿了青春的火熱氣韻,加上游牧民族那種粗獷而開放的氣質,迅速地在帝辛的內心深處,重新點燃起生命的火焰。

當時商朝國力如日中天,十分強盛,那時新的都城正在風光明媚、氣候宜人的朝歌(今河南湛縣)建造起來,四方的才智之士與工匠,也紛紛向朝歌集中,形成了空前的熱鬧與繁榮。以酒爲池,懸肉爲林,絲竹管絃漫天樂音,奇獸俊鳥遍置於園中,從此戎馬一生的商紂王帝辛,在妲己的引導下,開始沉醉於聲色之娛與酒食之樂,併爲妲己建起了摘星樓,專門讓她遙望家鄉。

就在帝辛寵愛妲己,醉生夢死時,在陝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漸發展壯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後稷的後裔,早有東下圖商的企圖,後來,周部族沿黃河東下,把觸角伸向商都朝歌。

事實上對付強大的商朝,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但是,商朝內外矛盾重重,加快了它自身的滅亡。

在外部,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曾因前往朝歌朝覲時,垂青於妲己的美色,因而觸怒紂王,被剁成肉醬,做成餡餅。殘酷的紂王讓姬昌吃了餡餅,並把姬昌囚禁了兩年。由於周部族的臣子們多方營救,並向紂王行賄,姬昌才獲得釋放,由此對商紂王種下了深仇大恨。

在內部,商紂王執政後期,紂王的臣子們顧此失彼,大力經營東南,重心已經轉至長江下游地區,使得中原一帶空虛,給了周人絕好的機會,讓周人乘虛而入。

姬昌首先吞併了涇、渭平原上的一些部落;之後越過黃河,征服了黎、刊等部落。黃河以南的部落也已望風歸附,周人的勢力漸漸威脅到商朝的中心地區。

後來姬昌亡故,由二兒子姬發繼位。他的第四個兒子姬旦(周公)有賢德遠名,謀略過人,政略的掌握和戰略的運用十分嫺熟。他們爭取馬國,離間商朝君臣,振作民心與士氣。兄弟又自封其二哥姬發爲周武王,貶抑紂王爲商紂王,並宣佈帝辛的罪狀,聯合起天下諸侯,以堂堂之陣,正義之旗,有名之師進軍商朝的新都朝歌。

紂王的哥哥率軍,把周武王的聯軍拒於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周人望見商軍整齊的陣容和精良的裝備,先是爲之膽怯不已,但想不到的是這些夷人組成的軍隊,忽然一夜之間譁變,周人居然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紂王眼看大勢已去,舉火自焚而死。

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滅掉商朝,是基於政治發展與私人仇恨的原因,醜化妲己只是一種政治手段和措施。周人奪了紂王的江山,很不放心商朝遺民。畢竟紂王也沒有對他們幹過什麼壞事,難保這些商朝遺民不會懷念紂王恩德起來造反(後來果然起來造反了),於是就開始大肆造謠,給紂王身上抹黑。

周武王在《尚書》中開列了紂王六條罪狀:

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貴戚舊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聽信婦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帝辛暮年熱中於聲色之娛與酒食之樂確實是事實,說紂王“惟婦人之言是聽”,就是對妲己的話言聽計從,這一條罪狀,並不切合實際,因爲商代人頗重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要求神問卜來決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妲己能夠影響政治決策的力量,實在微乎其微。

妲己只能算是商紂王晚年生活的伴侶,對妲己,商紂王談不上言聽計從,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寵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權力,何以妲己的族人,始終就沒有能夠得勢呢?

如果說蘇妲己有罪,頂多只是蘇妲己入宮以後,由於爭寵而與其他的嬪妃引起紛爭,那些失寵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紂王與諸侯小國之間的衝突而已;如果硬要說蘇妲已是亡國的禍水,也未免太高擡她了。其實,她是完全做不到的。

周人給紂王與妲己潑髒水並不厲害,只是上述六條的就事論事而已,也不過於涉及兩人的人格,沒有焚炙忠良、濫殺無辜、嗜血成性之類的指責。總之,周人並沒有把紂王與“暴虐荒淫”四字掛上鉤。真正把紂王臉塗黑,還不是他的敵人——周人乾的,而是五百年後戰國時代的那些學者。

春秋戰國和秦朝:“美人計”第一主角:西施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詩。詩中“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就是西施,她一個山野浣紗女,擔起了復國的重任,最終不辱使命,爲越國復興和吳越戰爭越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西施,名夷光,越國人,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父親以在苧蘿山上砍柴爲生。苧蘿山下有東、西兩個村子,西施家住西村,因爲村子裏的人大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稱謂,意思是西村姓施的女孩子。

因爲家境貧寒,所以西施很小就開始幫着家裏幹活,平時經常在溪邊浣紗。她怎麼也不會料到,日後自己會成爲“美人計”的主角,被派去吳國執行任務。

西施位居我國“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美是有目共睹的。“東施效顰”的故事就講了西施的美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西施的美貌遠近聞名,但她的身子卻有些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發她都皺着眉頭,捂着心口,緩步前行,人們管這姿勢叫“西施捧心”,可見生病的西施也是楚楚動人。不巧這事讓東村的醜女東施知道了,於是便也學着西施的樣子走路,但走起來十分難看,比她平時的樣子還要醜很多,成了大家的笑料。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2張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稱雄,吳國和越國開戰,結果越軍大敗,越國國王勾踐向吳國國王夫差乞降。吳王夫差不聽大夫伍子胥“殺掉勾踐,以絕後患”的勸告,卻採納被越王買通的權臣的主張,允許越國投降。把勾踐夫婦和越國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蘇虎丘,爲夫差養馬。勾踐君臣含垢忍辱,裝得非常恭順,夫差以爲他們已真心臣服,3年後就把他們放回越國。

勾踐安全回到越國後,立志復國,臥薪嚐膽,勵精圖志。經過“10年生聚,10年教訓”,越國逐漸強盛起來,一心要打敗吳國,但是,當時越國的軍事實力遠遠不敵吳國。勾踐在訓練軍隊、發展農業的同時,對吳王夫差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美人計”。

“美人計”的具體導演是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范蠡曾隨越王勾踐到吳國做人質3年,深知吳王夫差的致命弱點。針對吳王夫差好色的特點,范蠡便策劃實施了“美人計”。

范蠡按照越王勾踐的要求,在民間尋覓美女。擔任這個歷史重要任務的美女,不僅要美麗過人,而且要膽量過人,要機智過人。經過千挑萬選,范蠡選定了西施和鄭旦。當時范蠡和西施一見面,西施的美貌與純真便打動了范蠡,而西施的心裏對這位年少英雄、氣度不凡的將軍也是一見傾心。范蠡向西施說明了選美的原委,西施被范蠡的那份愛國熱情感染了,表示願意擔此重任。

勾踐親自接見她們,並讓人教習歌舞、化妝和禮儀,讓人爲她們講解歷史、時局和權謀。勾踐還親自給西施面授機宜。勾踐把神聖的政治任務交給她們,交待了三件大事:沉溺夫差於酒色之中,荒其國政;慫恿夫差對外用兵,耗其國力;離間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過了3年,西施拿到“公關專業畢業證”,於是范蠡將西施等送往吳國,兩個相愛的人終於有機會在一起了。一路上二人備嘗愛的滋味,由於難分難捨,范蠡有意拖延,送親竟然送了一年多。等他們走到嘉興縣南一百里的時候,西施生的兒子已經能牙牙學語了。後人在這裏建造了一個“語兒亭”,用來紀念西施與范蠡的愛情結晶。這在唐陸廣微《吳地記》裏有記載,並謂此地“縣南一百里有語兒亭”,是西施入吳之前與私生子說話的地方。從感情上來說,范蠡是對不住西施的,范蠡是爲事業犧牲了愛情,讓自己心愛的女人充當越國復仇的工具。但爲了國家利益,爲了自己的愛人,西施願意做出犧牲。范蠡和她約定,吳國滅亡後,自己定要娶她爲妻,白頭偕老。

本身好色成性的吳王見了西施,自然十分歡喜。伍子胥認爲這是“美人計”,苦心勸諫,夫差卻充耳不聞,立刻將西施納入後宮。

西施聰明伶俐,頗具愛國主義情懷,時刻牢記自己來到吳國的政治使命,她用盡渾身解數讓吳王寵愛她並聽信她的話,夫差果然對她寵幸有加。

吳王夫差命人在靈巖山爲她建了館娃宮,在館娃宮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吳王井、琴臺,還有采香徑、錦帆徑和打獵用的長洲苑等;還修了響屐廊,就是在地上鑿一個大坑,把一口大缸放進坑裏,然後在上面鋪上木板,再鋪平。夫差讓西施穿着屐在上面走,錘鋪有聲,所以叫響屐廊。

到了春天,夫差就和西施到採香徑、玩花池遊玩;到了夏天,夫差就和西施在洞庭的南灣避暑,享受自然的“空調”。南灣有十多里長,兩面環山,吳王將此處取名爲“消暑灣”,並令人在附近鑿了一個方圓八丈的白石池子,引來清泉,讓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爲“香水溪”;秋天兩人一起攀登靈巖山,看靈石,賞秋葉;到冬天下雪的時候,夫差與西施披着狐皮大衣,令十多個嬪妃拉車尋梅,全然不顧嬪妃們汗流浹背每次都要盡興後方才返回。如此挖空心思地玩樂,可見吳王夫差此時的心思已不在朝政社稷上了,而在西施身上。

吳王夫差對西施是越來越喜愛,而西施時刻想着怎樣讓吳王高興,怎樣讓吳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好讓吳王能成無道之君,荒廢國事。慶幸的是,她有一個得力的助手伯韶。伯韶是吳國的大夫,深得吳王寵信,爲人奸詐貪婪。越國利用他的這一弱點,經常給他送些金銀珠寶,有時也給他送美女,因而他對越國也是死心塌地,與西施兩個一道說越國的好話。

夫差自從得了西施,就一直住在姑蘇臺,一年四季享樂遊玩,已經不理政事。朝中大臣有勸諫的,都被他或訓斥,或驅逐,或罷官,於是大家漸漸也就不敢說了。只有老臣伍子胥,見吳王如此無道,就在姑蘇臺下進諫勸阻,但吳王還是不理。伍子胥覺得吳王如此勢必取禍,勸諫又不聽,於是稱有病不再上朝。

當時,越國在勾踐的治理整頓下,國力日益增強,軍隊也已訓練有素。吳王夫差感到威脅,想要征伐越國,被伯韶大夫巧言阻撓。

後來齊國與吳國關係惡化,夫差想要攻打齊國。伍子胥認爲,越國纔是心腹大患,不宜遠征齊國。但伯韶大夫卻力主攻打齊國,並保證出師必捷。

一向與伍子胥有矛盾的伯韶大夫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乘機挑撥吳王和伍子胥之間的矛盾。結果吳王將伍子胥賜死,提拔伯大夫爲相國,還要給越國增加封地,被勾踐謝絕了。正如後人所說:“吳之亡,應由昏君夫差、奸佞伯韶大夫負責。”

公元前482年夏初,越國伐吳,大獲全勝。

西施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她感覺已爲國盡忠,但夫差對她百般疼愛確實出自真心,在與他相處的日子裏,西施越來越感覺他的好,到完成任務的時候,她發覺自己已真正地愛上了夫差,而戰爭又讓她失去了夫差。回到范蠡身邊,她已不愛范蠡了,也無顏見范蠡,同時深感對不起夫差,於是投湖自盡;一是范蠡找到了她,兩人泛舟五湖,成了一對神仙眷侶。在《吳地記》中記述有關范蠡與西施在越國破吳後破鏡重圓、泛湖而去以及其他有關他們的結局的不同說法。相傳范蠡、西施曾寓居宜興,今天的蠡墅就是他們當年居住過的地方,而江蘇一些地方的“施蕩橋”、“西施蕩”等名稱也都與西施有關。

3、春秋戰國和秦朝:一生妖嬈不減分:夏姬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自幼就生得杏臉桃腮,蛾眉鳳眼。長大後更是體若春柳,步出蓮花,一直是各國君臣追逐的對象。其實,夏姬小懂權術,例如:孔寧和儀行父兩位大夫同時與夏姬有染,一天儀行父對夏姬說:“你賜給孔大夫錦襠,今天也請你給我一件東西以作紀念。”夏姬嘻嘻笑着說:“錦襠是他偷去的,不是妾所贈。”又附耳說:“雖然同牀共枕,也有厚薄之分。”於是解下她穿的碧羅襦贈給儀行父。儀行父自此往來更密,孔寧自然也不甘落後,因爲他在拿到夏姬的錦襠時,同樣聽到過夏姬“雖然同牀共枕,也有厚薄之分”之說。孔寧與儀行父不自覺地陷入了由夏姬創造的競爭氛圍中。

然而,更多的傳說是夏姬的採補之術。

夏姬小時候由於母親管教嚴格,對男女之事便沒有私相授受的機會。但她卻異想天開地編織了不少綺麗的夢境。也許是幻想,或者是真有其事,在她及笄之年,曾經恍恍惚惚地與一個偉岸異人同嘗禁果,從而也得知了返老還童、青春永駐的採補之術。之後她曾多方找人試驗,當事者無不對外宣揚,因而使她豔名四播,同時也讓她聲名狼藉。父母迫不得已,趕緊把她遠嫁到陳國,成了夏御叔的妻子,夏姬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夏御叔由於是國君的孫子,因此在株林地方有塊封地。夏御叔除了在國都供職以外,多半的時間,都與夏姬住在株林背山面水的一座豪華別墅之中,過着優遊林泉寄興煙霞的悠閒生活。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3張

夏姬嫁給夏御叔不到九個月,便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雖然夏御叔有些懷疑,但是惑於夏姬的美貌,也無暇深究。這個孩子取名夏南。夏南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身體結實得活像一頭小牛犢,十多歲就能騎在高頭大馬上馳騁如飛,時常跟着父親在森林中狩獵,有時也與父親的至交孔寧、儀行父等人,一齊騎馬出遊。

夏南一邊讀書一邊習武,十二三歲便顯示出一股逼人的英爽之氣,爲了承襲父親的爵位,他被送往鄭國深造,以期將來能夠更上一層樓。

夏御叔死後,夏姬成了寡婦,花開花落,獨守空閨,但她不甘寂寞。夏姬年近40的時候,還像個20來歲的少婦。當時經常進出這個寡婦門的有孔寧與儀行父,他們先後都成了夏姬的情人。原來,孔寧和儀行父與夏御叔關係不錯,到夏御叔家喝酒時,曾窺見夏姬的美色,心中念念不忘,卻忘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道理。孔寧與夏姬交歡之後,把從夏姬那裏拿來的錦襠給儀行父看,以此誇耀。儀行父心中羨慕,也私交夏姬。夏姬見儀行父身材高大,鼻準豐隆,也有與之交好的心思。儀行父廣求助戰奇藥以媚夏姬,夏姬對他越發傾心。這種三角關係一直持續了數年,終於在長時間的爭風吃醋心態下,把當時的國君陳靈公也拉了進來,使得彼此的關係進入白熱化的高潮。

大約是孔寧遭受了冷落,他爲了抵制情敵儀行父,於是向陳靈公盛讚夏姬的美豔,並告訴陳靈公夏姬有嫺熟的房中術,不可失之交臂。

陳靈公是個沒有威儀的君主,他爲人輕佻傲慢,沉於酒色,逐於遊戲,對國家的政務不聞不問,專門研究女人的“技術”問題。靈公對孔寧說:“寡人久聞她的大名,但她年齡已及四旬,恐怕是三月的桃花,未免改色了吧!”孔寧忙說:“夏姬熟曉房中之術,容顏不老,常如十七八歲女子模樣。且交接之妙,大非尋常,主公一試,自當魂銷。”靈公一聽,慾火中燒,恨不得立刻見到夏姬。

正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政簡刑清,閒來無事。於是陳靈公的車駕在陌上花開、陽春送暖的季節裏來到了株林,一路遊山玩水,薄暮時分到了夏姬的豪華別墅。夏姬事先已經得到通知,她命令家人把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簡單地清水潑街,黃土墊道,並預備了豐盛的酒饌,自己也精心梳洗,準備停當。等到陳靈公的車駕一到,夏姬婀娜出迎,招呼之聲如黃鶯啼鳴,委婉可人。靈公一看她的容貌,頓覺六宮粉黛全無顏色,哪個都比不上她。陳靈公見軒中筵席已經備好,就坐了下來。孔寧坐在左邊,夏姬坐在右邊,酒擺在中間,靈公目不轉睛,夏姬也流波顧盼,兩人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陳靈公方寸大亂,酒不醉人人自醉,又有孔寧在旁敲邊鼓,靈公喝得大醉。夏姬嬌羞滿面,頻頻敬酒,倆人越靠越近。

當夜,靈公擁夏姬入帷,解衣共寢。靈公雖然喝得酩酊大醉,但懷抱夏姬,只覺肌膚柔膩,芬芳滿懷,歡會之時,宛如處女。當然,伺候一國之君,夏姬使出了渾身解數——有少女的羞澀,表現出羞不勝情的模樣;有少婦的溫柔,展示出柔情萬種的態勢;有妖姬的媚蕩,流露出分外的新鮮與刺激;有中年女人的成熟等。整夜風月無邊,不覺東方既白。靈公領略到真正的房中之術,不由嘆道:“寡人遇天上神仙也不過如此而已!寡人得交愛卿,回視六宮猶如糞土。但不知愛卿是否有心於寡人?”夏姬猜想靈公已知她和孔、儀二大夫之事,於是回答說:“賤妾不敢相欺,自喪先夫,不能自制,未免失身他人。今日得以侍侯君主,從此當永遠謝絕外交,如敢再有二心,當以重罪!”靈公欣然說:“愛卿平日所交之人能告訴寡人嗎?”夏姬說:“孔、儀二大夫,因撫遺孤,遂及於亂,再沒有其他人了。”靈公大笑說:“難怪孔寧說卿交接之妙,大異尋常,若非親試,怎麼會知道?”靈公起身,夏姬再施心機,把自己貼身穿的汗衫給靈公穿上說:“主公看見此衫,如看見賤妾。”

陳靈公本是個沒有廉恥的人,在表揚孔寧忠心耿耿,善解朕意,薦舉夏姬辦事有利後,又佯裝批評儀行父說:“如此樂事,何不早讓寡人知道?你二人佔了先頭,是什麼道理?”孔、儀二大夫一聽,他們與夏姬之事皇上已知,但還不敢承認,說:“臣等並無此事。”靈公說:“美人親口所言,你們也不必避諱。”孔寧回答說:“這好比君有食物,臣先嚐之;父有食物,子先嚐之。倘若嘗後覺得不美,不敢進君。”靈公笑着說:“不對。比如熊掌,讓寡人先嚐也不妨。”三個人完全忘記了君臣禮儀,竟然會心地大笑。從此,陳靈公有事沒事便經常跑到株林夏姬的豪華別墅中來,夏姬事實上已成了陳靈公的外室。

時光荏苒,夏南已經學成歸國,不但見多識廣,而且精於騎射。陳靈公爲了討好夏姬,立刻讓夏南承襲了他父親生前的官職與爵位,夏南成爲陳國的司馬,執掌兵權。但是,夏南已經懂事了,不忍聽到有人說母親的髒話,但是礙於靈公,又無可奈何。每次聽說靈公要到株林,就託辭避開,落得眼中清靜。

有次酒酣之後,君臣又互相調侃嘲謔。夏南因心生厭惡,便退入屏後,但是還能聽到他們說話。就聽靈公對儀行父說:“夏南軀幹魁偉,有些像你,是不是你做的?”儀行父大笑:“夏南兩目炯炯,極像主公,估計還是主公所做。”孔寧從旁插嘴:“主公與儀大夫年紀小,做他不出,他的爹爹極多,是個雜種,就是夏夫人自己也記不起了!”之後,3人狂笑。

夏南聽到這裏,羞惡之心再也難遏。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暗將母親夏姬鎖於內室,從便門退出,命令隨行軍衆,把府第團團圍住,不許走了靈公和孔、儀二人。夏南戎裝披掛,手執利刃弓箭,帶着得力家丁數人,從大門殺進去,口中叫道:“快拿淫賊!”一箭射中靈公胸口,陳靈公即刻歸天。孔、儀二人,見靈公向東奔,知道夏南必然追趕,就往西跑,倉惶逃到楚國去了。

夏南弒君,然後謊稱“陳靈公酒後急病歸天”,他和大臣們立太子午爲新君,就是陳成公,同時請陳成公朝見晉國,找個靠山。這時,陳國人倒沒計較,但楚莊王偏聽逃亡的孔寧與儀行父一面之詞,起兵討伐,殺了夏南,捉住夏姬。楚莊王見夏姬顏容妍麗,對答委婉,楚楚動人,不覺爲之怦然心動,但楚莊王聽說在她身旁的男人都會被詛咒身亡,便將這個女人賜給了連尹襄。

不到一年,連尹襄就戰死沙場。夏姬假託迎喪之名回到鄭國。此事原本可以就此結束,不料楚國大夫屈巫久慕夏姬美豔,於是借出使齊國的方便,繞道鄭國,在驛站館舍中與夏姬成親。

歡樂過後,夏姬在枕頭旁問屈巫:“這事曾經稟告過楚莊王嗎?”屈巫也算一個情種,說道:“今日得諧魚水之歡,大遂平生之願。其他在所不計!”第二天就上了一道表章向楚莊王通報:“蒙鄭君以夏姬室臣,臣不肖,遂不能辭。恐君王見罪,暫適晉國,使齊之事,望君王別遣良臣,死罪!死罪!”

屈巫帶着夏姬投奔晉國的時候,也正是楚莊王派公子嬰齊率兵抄沒屈巫家族之時。夏姬以殘花敗柳之姿,還能使屈巫付出抄家滅族的代價,可見其能量之大,古往今來獨此一人而已。

4、春秋戰國和秦朝:不戀小情助霸業:晉文公夫人

歷史上的一些女人在權力面前,要麼自己獨攬大權,要麼助力丈夫成就霸業。晉文公夫人屬於後一種。

晉文公,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與齊桓公齊名,爲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是晉獻公的五個兒子之一,因爲受繼母驪姬迫害,不得已帶着賢士趙衰、狐偃、咎犯、賈佗、先軫及其他數十人背井離鄉,逃到狄國。不久,晉獻公死去,晉國發生宮廷政變,原來的國王——驪姬的兒子奚齊被殺,晉獻公的五個兒子之一——夷吾當上國王。面對政治變化,重耳深感壓力日益加重,於是再度流亡,又逃到齊國。當時,齊國很強大,齊桓公厚禮相待重耳,爲他建造了華麗的住所,撥給他駿馬20匹,並把自己宗室的年輕女子嫁給他做妻子。這位女子叫齊姜,就是後來的晉文公夫人。當時晉文公春宵美女,玉樓瓊宴,千般溫柔,萬般滋潤,竟然樂不思“晉”了。他把自己出逃的情景忘到了九霄雲外。

原來,重耳出逃時是42歲,來到齊國12年後已經54歲,是知天命的人了。這時,在晉國當國王的夷吾死亡,他的兒子繼位爲晉懷公,晉懷公殘殺異己,造成了國內動盪。尤其是他又喜新厭舊,遺棄了他原來的妻子,就是秦穆公的女兒,引起秦國的憤恨和仇視。大家都認爲重耳歸國的大好形勢已經到來,應該乘機回國整治局面。

重耳這個人一開始也胸無大志,安於享樂,想想自己歲數也不小了,人生苦短,國事繁多,但求安樂,乾脆就在齊國養老吧,於是一晃就過了12個年頭。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4張

隨他出逃來到齊國的趙衰、狐偃、咎犯、賈佗、先軫等人眼看一轉眼十幾年光陰過去了,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十分焦急。趙衰與咎犯等人日夜聚到一起商量辦法,準備挾持重耳,以便相機返回晉國,重振晉國復興之大業。在這關鍵時刻,齊姜表現得非常堅決,堅決支持丈夫回國扭轉局面。按說,她現在生活穩定,有丈夫天天陪着,日子幸福。但她並不像一般女子那樣希望丈夫守着她,而是要丈夫放棄眼前的舒適,爲事業奮鬥。

一天午後,狐偃、趙衰叫了幾個人,在一棵老桑樹下,商量讓重耳離開齊國的辦法,卻被一個採桑葉的侍女聽到了,她回去就告訴了齊姜,齊姜雖然也捨不得和重耳分開,但一想,總不能讓晉國公子無所作爲吧,於是暗暗下了決心,準備送他回國,便和狐偃等人一塊想了個辦法。

一天晚上,齊姜設宴,乘機把重耳灌醉,叫來幾個人把重耳五花大綁擡到車上,然後朝宋國(在今河南省商丘)飛速而去。

等到離開了齊國有一百多里路時,重耳清醒過來。發現自己躺在車上,重耳問明原委,手持長矛,怒氣衝衝、惡狠狠地說道:“如果事情成了,那就饒你們不死;如果不成,我就要殺了你們,還要剝皮抽筋,飲你們的血,吃你們的肉,以泄我心頭之恨!”

狐偃、趙衰好說歹說,總算穩住了他,繼續趕路。

其實,這是齊姜苦勸丈夫無效的情況下使用的下下策。齊姜曾義正辭嚴地對丈夫說:“你貴爲一國公子,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不快回國挽救危難,卻沉醉於安樂,不害羞麼?”任憑妻子好言相勸,甚至反脣相譏,重耳始終無動於衷。齊姜忍無可忍,只好把事情的真相講了出來:“你的隨從人員在桑園密謀,有個女子聽到了,告訴了我。我恐怕泄露祕密,已將聽到消息的女子處死,天若不亡晉國,則舍你其誰?你怎麼忍心辜負天意,將來一定會後悔莫及!”原來,爲了丈夫的大業,她早把那個爲她通風報信的採桑女殺了。

在這之前,齊姜也曾以齊國宗室之女的特殊身份,周旋於齊國大臣之間,多方爲丈夫爭取輿論支持,凝聚協助的力量,企圖返回晉國。她甚至請求齊桓公派遣大軍護送丈夫返國,但是齊桓公沒有答應。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齊姜才演出了挾持重耳離開齊國,返回晉國的一幕。其實,她雖然勸丈夫走了,但丈夫離開了她,意味着她要飽受相思之苦和漫長的孤寂生活,還得想盡辦法替丈夫掩飾、解釋,以免齊國爲了重耳的不告而別而心存芥蒂,也真難爲了她。

重耳路過各國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他經過曹國時,曹國國君僅派人饋送飯食而已,不敢留宿,更不敢商談政治;經過宋國,宋襄公剛剛被楚國打敗,以國小民困爲由而閉門不納,連飯食都不敢給,怕受牽連;經過鄭國,鄭文公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害怕重耳惹來殺身之禍;到了楚國,楚成王雖以諸侯之禮相待,但卻尊而不親,敬而遠之;到了秦國,秦國的態度卻與以上各國截然相反。秦國爲了結好公子重耳,除錦衣玉食供應不缺,好生接待外,還將宗室五女下嫁給他,當時就爲他舉辦了婚禮。

原來,自從秦穆公的女兒和晉懷公的政治婚姻失敗之後,秦穆公始終對晉國懷恨在心,這回聽說公子重耳到了楚國,迅速派人前往聯繫,以圖藉機報復晉懷公領導的晉國。於是重耳率領隨從人員風風光光來到了秦國。遠在齊國的齊姜聽到這一消息,笑逐顏開地說:“公子返回的機會來了,時間不久啦。如果得到秦國鼎力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她對重耳再娶沒有絲毫醋意。

這時,晉國與秦國已經形成裏應外合之勢。一是晉國的舊日官員長期以來不堪忍受晉懷公的酷政,聽說公子重耳在秦國“做客”,紛紛通過各種渠道暗通消息,並做好了內應;趙衰等人則求見秦穆公,力求秦國慨然相助。他們提出晉國已是“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時雨”。於是,秦國派遣重兵護送重耳一行返回晉國。晉懷公感到大勢不妙,在各方勢力的逼迫下,無奈讓位。重耳登上國王寶座,成了晉文公。

晉文公重掌政權後,迫不及待派人到齊國迎接他的妻子齊姜到晉國,封她爲夫人,這就是晉文公那位識大體、明大義,有遠見、更有魄力的齊國妻子。是這位夫人不以兒女私情爲重,不戀夫妻一時的安逸和溫柔,甘願忍受獨守空幃的孤寂,鼓勵丈夫以事業爲重,才使得重耳如願以償成爲國君。秦國的宗室五女,也只能屈居於夫人之下。後來,晉文公夫人虛懷若谷,待秦國五女如姊妹,相處和睦,使得晉文公無後顧之憂,一心一意地專心國事。正是由於晉文公夫人的精心輔佐,晉文公終於成爲大半個中國的諸侯霸主。

歷史上的“春秋五霸”有兩種講法: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越王勾踐。但這兩種說法裏不變的有三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晉文公的稱霸與其他幾位不同。晉文公稱霸雖然得力於天時、地利與人和各項條件的相互配合,和諧發展,然而她的夫人寧願獨守空幃,苦勸丈夫拋棄安樂,冒險犯難,回國靖難,開創一番偉大事業,也是晉文公稱霸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烈女傳》中稱讚晉文公夫人:“公正果斷,言行不怠,勸勉晉文,返回無疑。公子不聽,強與謀議,醉而載之,卒成霸基。”正是如此。

5、春秋戰國和秦朝:蕩婦與權力:齊文姜

歷史上的齊文姜從蕩婦成爲重權在握的軍事家,這是事實。但是,對於齊文姜我們是應該欣賞,還是應該唾罵呢?

齊文姜是何許人也?

齊文姜是春秋時代齊僖公的次女,與她的姐姐齊宣姜,都是當時聞名的絕色美人。據傳說,齊宣姜嫁到衛國,她的公公衛靈公爲之心旌搖盪,竟然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精神恍惚,據說一天不見,就丟了魂似的。齊文姜的婚姻一波三折,她的風流韻事,轟動了天下各國,人們一面諷刺她的蕩婦淫亂行徑,一面又一再歌頌她的絕世豔麗,《詩經》上就留下了許多有關文姜的篇章,有毀有譽。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春秋時代初期,齊僖公的兩個女兒成了當時各諸侯國君侯、世子競爭的對象,他們紛紛藉機前往齊國都城臨淄攀扯關係,討好齊僖公,以達到娶齊氏女子的目的。在衆多的追求者中,齊文姜特別欣賞鄭國世子姬忽,認爲他端正勇健,如玉樹臨風,十分可意。郎有心,妹有意,於是齊、鄭兩國便爲兒女締結了秦晉之好。

誰知,原本是一樁兩全其美、門當戶對、令人豔羨的美事,然而鄭國的世子忽然聽到了“齊大非偶”的傳言,提出了退婚的要求。這對齊文姜來說如晴天霹靂,又感到非常突然。當時退婚被認爲是莫大的恥辱,等於是說你有缺陷,人家看不起你,人家不要你了。齊文姜從小就自負美貌,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被男人拋棄,不免傷情悲春,氣惱不已,但又能怎麼樣呢!長久的心情抑鬱,逐漸轉變成爲自怨自艾和顧影自憐,齊文姜甚至產生了一種歇斯底里的自我摧殘心態,面容日漸憔悴,終於懨懨成病。她的心思卻偏偏被同父異母的哥哥姜諸兒看透了。

姜諸兒與文姜從小就在一起遊玩,兄妹情長,兩小無猜,如今倆人雖已長大,但是彼此也不顧忌男女有別,授受不親,照常往來。姜諸兒知道文姜病了,就時常來看望、安慰和照顧;妹妹的婚事遇到麻煩,做哥哥的也感同身受,時日久了,兩人本來是兄妹之情,竟然莫名其妙地轉變成爲兒女私情、戀情了。從此,兩人瘋狂地相戀了。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5張

春秋時代,男女關係十分隨便,男女之間都很開放,只要兩人情願就能相戀,並自然發生男女關係。但是,有血緣關係的兄妹發生兒女私情,還是爲禮法和世情所不允許,在道德上也會受到譴責。姜諸兒與文姜本是同父異母的兄妹,男貪女愛,不顧廉恥,鬧得沸沸揚揚。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不久就一傳二,二傳三,在傳到四面八方的同時,自然也就傳到了他們的父親耳中。齊僖公聽了大驚失色,差點被氣死。他認爲這事有傷風雅,牲畜不如。然而家醜不可外揚,他只好一面把兒子叫來,痛責兒子;一面採取緊急且堅決的措施,嚴禁姜諸兒再與文姜接觸,同時,急急忙忙爲文姜擇配。齊僖公的心情可想而知。

正在這時,恰好鄰國魯桓公新立,一心想要與大國攀親,以爭取援助,就派遣公子翬赴齊說媒。齊僖公求之不得,當即欣然允諾。齊魯選擇吉期,商妥婚嫁事宜,齊僖公爲了避嫌,還一反兄弟送嫁的慣例,親自將女兒送往魯國成親,了卻了他心頭的一塊心病。

然而深陷畸情的男女,豈是老父一雙眼睛能看得過來的?

就在出嫁的前夕,姜諸兒與文姜雖然無法見面,卻依舊以詩傳情。

姜諸兒寫道:“桃樹有華,燦燦其霞,當戶不折,飄而爲直,吁嗟復吁嗟!”

齊文姜比姜諸兒還要直白,答曰:“桃樹有英,燁燁其靈,今茲不折,證無來者?叮嚀兮復叮嚀!”

不過,“叮嚀”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良辰吉日已到,文姜被如期送往魯國,成爲魯桓公的夫人了。

目送心愛的妹妹遠嫁他鄉,姜諸兒戀戀不捨。

按照一般習俗,結婚之後兩家要頻繁來往,以加深感情。但是,國君夫人地位尊貴,自然不能隨便活動,也不能說回孃家就回孃家。文姜一直在魯國呆了5年,生下了兩個兒子,長子名姬同,次子名姬季友。魯桓公對美豔絕倫的妻子十分滿意,然而文姜卻舊情難忘,花晨月夕,時常不自覺地想起熱情如火的哥哥情人,常常茶飯不思,夜不安睡。

魯桓公十四年,齊僖公壽終正寢。姜諸兒繼位當上了國君,即歷史上的齊襄公。文姜所生的兒子姬同也已經13歲了。文姜本想隨同她的國君丈夫一同前往齊都道賀,以便表達自己特殊的祝賀,藉機重溫舊夢,無奈當時諸侯大國新君初立,小國諸侯巴結大國,所以前往道賀的很多,深恐有所不便,便沒有偕行,繼續等待機會。

轉眼又過了4年,文姜終於要求魯桓公帶她一起到齊國,看一看家中的親人,當然她最想看的是姜諸兒。魯桓公覺得沒必要推託,妻子自出嫁離家已經十幾年了,一直還沒有回孃家,於是就偕同文姜,大張旗鼓地前往齊都臨淄訪問。齊襄公聽說魯桓公夫婦來訪,大喜過望,親自到邊境迎接。其實,他本心不是迎接魯桓公,而是專程迎接18年來未見的妹妹——初戀情人。

18年了,文姜未曾回過孃家,總有些有悖常情而令人難以置信。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先是齊僖公在世之日,生怕這一雙男女寡廉鮮恥,死灰復燃,重述舊情,所以一再拒絕文姜回到齊都臨淄探親。待到齊僖公過世之後,魯桓公早已風聞文姜與她的哥哥情感非同尋常,有亂倫之嫌,因而心中有意破壞文姜和她哥哥見面的機會,就這樣一拖就是18個年頭。所以,文姜不回孃家,不是道路遠近的問題,齊、魯兩國是比鄰,說近不近,說遠不遠,問題在此。其實,已經18年了,他們兄妹的感情應該如灰熄滅了,況且雙方都有了家眷,應該各自珍重,各自傾心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國家了。

然而18年未見,姜諸兒已爲國君,舉手投足間滿是男人的威嚴英武,而齊文姜則已是風情萬種的成熟美婦。如此的兄妹重逢,兩人都是心蕩神搖。

一番眉目傳情之後,心領神會的齊襄公藉口後宮的嬪妃們想與小姑見面,將文姜迎進了自己的後宮。此時的齊宮,早已沒有了妨礙好事的齊僖公,襄公的妃妾們也不敢逆君王的心意。終於得償夙願的諸兒文姜,遂在王宮裏雙宿雙飛,抵死纏綿了。

魯桓公沒有美女相陪,被冷落在館驛裏,孤燈照壁,冷雨敲窗,一夜又一夜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等到他直接到齊襄公的宮內找文姜時,眼前竟是她和齊襄公苟歡的情景。他感覺自己受到莫大侮辱,不免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居然狠狠地掌摑了他如花似玉的妻子,並口不擇言地抖出他們兄妹的姦情,聲言即日返國,絕不再稍作停留。說着,轉身就走出了齊襄公的內宮。

齊襄公自知理屈,又怕醜事讓國人知道了,在無可奈何之下,假裝沒事,恬不知恥地在臨淄的風景區牛山設筵,爲魯桓公夫婦餞行。魯桓公身在齊國,雖然氣急敗壞,又覺得不可使場面弄到無法迴旋的地步,強壓着心頭怒火,吩咐隨從人員佑護夫人先行出城,自己則匆匆赴宴。

這時的齊襄公慾火、妒火和怒火燒在一起,反而感覺是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殺心頓起。可憐那個魯桓公猶懵然無知地借酒澆愁,終至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齊襄公喊來心腹公子姜彭生暗暗下達了謀殺的命令,在扶持魯桓公上車時,悄悄地施一些手腳,這樣魯桓公沒來得及哼一兩聲,就在沉醉中一命嗚呼了。

隨後,公子姜彭生急忙駕車追趕文姜。在臨淄城外十里長亭處,趕上了等在這兒的文姜一行車騎。公子姜彭生故作驚懼萬狀地向文姜報告說:“魯侯酗酒傷肝,車行顛簸中竟然氣絕身亡,一命嗚呼!”

文姜聽到丈夫突然去世的消息,也不明事情真相,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派人趕快報告齊襄公,並命令暫時停止行程,就地紮營護喪。

齊襄公當然心中明白,很快便趕到,假作悲痛模樣,命令厚殮妹夫,並以“酒後中毒,傷其肝臟而死”,向魯國報喪。

魯國姬姓宗室及臣民聽到魯桓公的死訊,先是感覺非常意外,繼而是非常憤怒,雖然懷疑其中必有陰謀,本想大興問罪之師,但考慮到兩個因素,還是沒有輕舉妄動。一是查無實據,出師無名;二是魯弱齊強,倘若貿然出兵,猶如以卵擊石。魯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先由世子姬同繼位,即魯莊公,隨即派人到齊迎喪。同時不甘心魯桓公被害之痛,追究事變的前因後果,爭取查個水落實出。

俗話說,紙裏包不住火,沒有不透風的牆。事情經調查後馬上便有了結果,於是狡猾的齊襄公採取丟卒保車的戰術,把責任推到姜彭生身上,嫁禍於人。齊襄公的理由是:“公子姜彭生護送魯侯出城,車中護持不當,以致魯侯喪命。”並命令立即將公子姜彭生處死,以謝魯人,其實是殺人滅口。姜彭生被主出賣,不禁怒火中燒,既是將死之人了,當然沒有什麼顧忌,在大殿上當衆喊冤,痛罵齊襄公與文姜亂倫,以致弒夫,現在又嫁禍於他。

齊襄公捂着耳朵,連連揮手,武士便將姜彭生推搡了出去。

臨刑之時,姜彭生髮下誓言,死後定爲厲鬼,向齊襄公追魂索命。事情很快就傳遍了齊都臨淄,更沸沸揚揚地傳遍了天下。

這邊魯桓公的靈柩被運回魯國。

爲了躲過魯國臣民的責難,文姜沒有隨魯桓公的靈柩回國,而是仍然滯留在臨淄。按照那時的常理,新寡文姜,自應守喪含悲,替夫掛孝,安分守己纔是;然而文姜照樣服飾光鮮,巧笑情兮地與齊襄公朝夕共處,且曾同車出遊,招搖過市。

正當齊襄公與文姜兄妹兩人,不顧血緣關係,不顧廉恥,如膠似漆地在臨淄鬼混,沉湎在放浪形骸的情慾中,肆無忌憚之時,魯莊公羞憤無比地派遣大臣前來迎接母親歸返魯國。文姜心中卻舍不下情人哥哥,又愧對魯國臣民,藉口暫住邊境地區,待以後再歸國。出於孝道,魯莊公派人在禚地建造宮室,具體地點在祝丘,讓母親居住。齊襄公聽說後,也派人在禚地附近的阜建造離宮,供他來遊玩。兩處宮室美侖美奐,遙遙相對,格外引人注目。文姜有時住在祝丘,有時越境住進阜;齊襄公借出獵爲名,繼續與妹妹幽會。

歷史有人評價:齊文姜是一個絕色的尤物,美豔自然是無與倫比,淫蕩也爲天下之冠,她的行爲紊亂了倫常,被齊、魯兩國的百姓所不齒。

那麼,齊文姜後來怎麼樣了?不是說她大權在握了嗎?

後來,齊、魯兩國的政治格局都發生了變化。大夫鮑叔牙奉公子姜小白出奔莒國,管仲奉公子姜糾出奔魯國。不久,齊襄公被大夫連稱和管至父所殺。

齊襄公死後,鮑叔牙擁戴的公子姜小白與管仲擁戴的公子姜糾,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最終姜小白獲勝。他不念舊惡,任用管仲爲相,使齊國的實力大大發展,成了春秋時赫赫威名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

政治上的鉅變,使齊文姜在邊境地區自然呆不下去了。這時她已經是40開外的人了。齊文姜回到魯國以後,一心一意地幫兒子魯莊公處理國政,由於她在處理政務上展現了敏銳的直覺和長袖善舞的本領,同時在軍事上也表現出非同一般的才能,沒過多久,齊文姜就掌握了魯國的政治權柄,還把魯國這樣的羸弱小邦發展成經濟軍事強國,在諸國戰爭中屢屢得勝。

齊文姜在美色與聰慧雙方面的成就,令諸侯們不得不刮目相看。

6、春秋戰國和秦朝:從妓女到太皇后:趙姬

歷史上,如果把呂不韋比喻爲政治導演,那麼趙姬就應該是著名的政治演員,這一男一女在秦朝政治舞臺上上演了一場你唱我和,彼此照應,共同發展的千古史劇。

趙姬本是一名妓女,卻成了一代皇后;呂不韋乃是一介小商人,卻左右秦朝的政治風雲。至今,研究中國歷史,尤其是秦朝歷史的人無不萬千感慨,無不驚歎!

呂不韋是一位頗有政治眼光的商人,他精於心計,目光遠大,借經商之際,遍遊了七國,深深瞭解各國的情況。他看到了秦國用商鞅變法之略,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作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呈現出蓬勃的生機,日益強大,爲此,他認定未來的天下,就是秦國的。於是,他決定把經商賺來的巨大財富投入政治活動,把這塊寶押在秦國身上,以秦國的發展帶動自己的發達。

說到呂不韋有政治頭腦,這裏有例爲證。

一次,呂不韋問他的父親:“種地能有幾分利益?”

他父親說:“十倍。”

“做珠寶生意呢?”

“一百倍。”

他又問:“要是立一位國王,控制這個國家的一切呢?”

他父親興奮地說:“好小子,你想入非非,若能這樣,那得到的利益就沒法計算了。”

呂不韋望着父親詭祕地一笑:“好,這筆生意我就拿定了!”

在呂不韋看來,搞政治與經商一樣,都是爲了一種利益,只不過是利益大小而已。

當時,正是春秋戰國時期,羣雄並起,戰火連年,諸侯爭霸。一些小國逐漸被大國吞併,只剩下齊、楚、燕、韓、魏、趙、秦七個勢均力敵的大國,也就是“戰國七雄”。秦國地處西陲,雖然當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很多方面都落後於其他中原的六國,但是秦孝公爲了振興西秦,大刀闊斧推行改革,以“商鞅變法”,使國力逐漸強盛,兵精馬壯。秦國強大之後,開始向東擴張,擊敗了六國合縱的戰略部署,逐步成爲七國中的頭等強國,形成統一六國之勢。這正是呂不韋認爲秦國必定爲王的依據。

而呂不韋還認爲,秦國新君必定是異人。

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被軟禁在趙國作人質。

異人爲什麼要到趙國作人質呢?在當時六國之中,僅有趙國有能力與秦國抗衡。趙國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不僅兩度擊敗了秦國的進攻,宰相藺相如更挫敗了秦王的外交攻勢,迫使秦昭襄王讓異人作人質,以保證從此秦國不與趙國爲敵。

秦昭襄王的這一手,正是將計就計,表面上與趙國和好,而實際上,他好集中力量遠交近攻,以侵吞鄰近的國家,擴充自己的勢力,實現強國之夢。這樣,把趙國孤立起來。但這一招也就苦了異人,作爲人質,他的行動受到監視,身邊既無親人又無朋友,終日百無聊賴,抑鬱寡歡。

但這個人質,正給了呂不韋結交秦國的大好機遇。

爲此,呂不韋開始實施第一步宏偉計劃。

呂不韋首先花了一筆數額不小的金銀,買通監視異人的警衛,然後接近異人。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6張

異人和呂不韋一回生,二回熟,很快成了至交,到了無話不說的地步。呂不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肯定地說:“未來代周朝管轄天下的,非秦莫屬,現在令祖昭襄王年事已高,令尊安國君即將繼位,你的親母已經去世。你雖有二十幾個兄弟,全都是庶出,而令尊安國君在所有的姬妾中,最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又沒生過孩子,你如獲得華陽夫人的歡心,作爲她的嗣子,再由華陽夫人出面,多吹枕邊風,懇求立你爲太子,今後令尊安國君仙逝,這秦的國君寶座非你莫屬。你登上秦王的寶座後,就可以憑藉秦國的國力,一步步併吞六國。君臨天下,惟我獨尊的願望就能如願以償,這豈不是一着好棋?”

異人聽了呂不韋的話,雖然認爲有理有據,全身熱血爲之沸騰,但他繼而一想:“我現在作爲人質在趙國,好似籠中之鳥,縱有這個想法,沒有機遇,也是枉然啊!”

呂不韋保證:“這事包在我的身上了。”

異人對呂不韋的話將信將疑,但也激動萬分。

呂不韋首先闡述了自己的計劃:先拿出幾千兩金子,到秦國替你打通關節,分別見到令尊和華陽夫人,替你表述你的心願;然後,我再設法讓你逃脫趙國回秦。

異人被呂不韋所說感動得聲淚俱下,連連承諾:“如果大事成功,今後秦國的軍政大權,全由你做主!”

於是,呂不韋“大路朝天錢做馬”,以經商的名義來到秦國,先以重金賄通了華陽夫人的姐姐,替異人陳訴了他的心願。他說:“令妹華陽夫人現無子嗣,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如異人能爲華陽夫人的嗣子,進而請華陽夫人在安國君面前進言,立異人爲太子,以後異人接君王之位,華陽夫人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了。那時可以垂簾聽政,主管軍國大事,您也可以襄理一切了。”

華陽夫人的姐姐得到重金,又聽了這話,自然心花怒放。她贊同呂不韋的主意,並向華陽夫人進言。這時,華陽夫人也正在擔心今後的地位,採納了呂不韋的意見。於是在安國君面前極力說異人的好話,說這孩子心地善良、孝心可嘉、有雄才大略,出其類,拔其萃,是諸多公子中的佼佼者。再說將他送給趙國做人質,這些年也夠他苦的了。細想起來做父母的應該心酸,虎毒不食子啊!……華陽夫人的枕邊風,確實把安國君的心給說活了,對遠留異國的異人產生憐憫之心,於是答應立異人爲太子的請求。華陽夫人見大功告成,趕緊告知呂不韋。呂不韋聞訊,當然是欣喜萬分,立即轉回趙國,把這件事告訴了異人。異人聞之欣喜若狂,對呂感激涕零,一再表示此恩此德當全力以報,決不食言!

儘管異人百般承諾,但呂不韋還要使異人真正成爲自己的人,於是便利用美人來栓住異人。

這美人就是趙姬。趙姬原是趙都邯鄲一個歌妓,她生得楚楚動人,又聰明、機智,被呂不韋選中,成爲呂不韋實現政治抱負的載體。呂不韋遂不惜巨資買來爲妾。過了三個月,趙姬懷了孕,呂不韋便向她傾吐了心中的意圖。這趙姬也是有野心的人,呂不韋的話正中下懷,眼看就要做一國之妃,出人頭地,怎不令人神怡心往,於是任由呂不韋安排調遣。

一天,呂不韋邀異人過府歡宴,酒到半酣,令趙姬盛妝出來勸酒。異人見趙姬雲鬢輕挑,蛾眉淡掃,玉步輕移,香風襲人,禁不住目眩心迷,趙姬也秋波宛轉。趙姬敬酒,異人接酒,目不捨離。

呂不韋見異人已經入迷,遂藉口有事,暫行告退,命趙姬繼續陪異人飲酒。異人一見呂不韋離席,求之不得。憑他的直覺,趙姬對他頗懷好感,似已入懷。異人再沒法控制自己,便舉步上前將趙姬一手摟定。不料呂不韋卻闖了進來,見狀怒不可遏,斥責異人怎敢調戲其愛姬,太不夠朋友了。

異人見狀渾身顫抖,立即跪下求饒,連稱該死。呂不韋冷笑道:“我與你多時交好,我爲你的事,竭盡心力,好不容易弄得立你爲安國君太子,未來的秦國,就得由你主宰。如今大業未舉,你還未脫囹圄,竟如此無聊,唉!太叫人失望了!”

異人磕頭如搗蒜,說自己不知死活,斗膽冒犯,也是一時衝動,望格外開恩。

呂不韋沉思了一會說:“好吧,起來!你既看中了她,就送給你。”

異人開始以爲是聽錯了。當他確定這是真的時,真是欣喜若狂,連連作揖,感謝洪恩。

這時趙姬伏在一旁傷心啼哭,說:“事已至此,我也沒臉面在呂家做人了。”並要求異人答應她兩個條件:一,以後回到秦國,要納她爲正室;二,如果以後生子,需立他爲皇儲。

異人爲趙姬的豔色與嬌姿所傾倒,覺得她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人。此時此刻,別說兩個條件,就是十條八條也決然應允了。

異人得到趙姬之後,與趙姬日夕綢繆,不覺八個月有餘,趙姬生了一子,長得隆準長目,方額重瞳,生下來就有牙齒。取名爲嬴政。

3年後秦趙失和,邯鄲被圍,趙國打算殺害異人,呂不韋賄賂守吏,把他放歸秦國。異人見了華陽夫人,並拜只比他大三歲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爲母。從此早晚問安,格外殷勤。

秦昭襄王病死,孝文王嗣位,便立異人爲太子。才過了3年,秦孝文王歸天,異人名正言順地做了秦國的國君,是爲秦莊襄王,尊華陽夫人爲皇太后,立趙姬爲王后,立嬴政爲太子,呂不韋爲相國,並加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值此,呂不韋苦心經營了幾年的如意算盤,算是初步成功了。

秦王嬴政的生父究竟是莊襄王異人還是呂不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爲莊襄王之子,但又說其母曾爲呂不韋姬,而《史記·呂不韋列傳》則明確記載其爲呂不韋之子。由此,嬴政生父案就成爲千古之謎,致使學者們爭論至今。由於現存的文獻提供的證據都不能定讞,只有靠“理證”加以解決。當時與此案相關的最大的“理”是帝王對繼承人血統的認定。嬴政是誰的兒子,莊襄王最有發言權。如果不是自己的兒子,他絕對不會確定其爲太子,因爲他還有可以確認的兒子繼承王位。顯然,嬴政爲呂不韋之子一說純繫好事者虛構的故事。

轉眼間又是4年,異人過着糜亂的宮闈生活,不久便衰弱不堪,年僅36歲便身亡。

莊襄王駕崩,嬴政登上國君的寶座。國事全部委任於呂不韋,並尊爲仲父;趙姬從此走上皇太后寶座。趙姬從一名妓女成爲一代皇太后,是動亂時代的產物,她逢迎了男人們愛美色的心理,又利用自己的聰明和機智,終於用自身換取了權位。

7、歷漢四世爲天下母:王政君

縱覽《漢書·元后傳》,關於西漢元帝之後王政君的關鍵詞,大致有這樣5個:

1. 享年84歲。

2. “政治年齡”長壽。

3. 歷漢四世爲天下母,饗國60餘載。

4. 羣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

5. 聖女興世。

王政君的父親叫王禁。他年輕時在長安讀過書,也當過一陣子廷尉史的小官。王禁雖然官不大,但姨太太娶了好幾個,生有四女八男。王政君在女孩中是老二,八個兄弟,王鳳、王曼、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他們不少人後來都因爲王政君的裙帶關係當了大官,對於西漢末年的政治風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中王曼死得早,但他的兒子王莽,一直做到了皇帝。

王政君是正夫人李氏所生。據說李氏當初懷着王政君的時候,夢見一輪明月入懷,這可是生貴女的好兆頭。後來果然生下了王政君這個大富大貴的寶貝千金。

王政君少女時期就命運多舛,死過兩任丈夫。頭一位是平民百姓,剛跟王政君訂婚,就嗚乎哀哉。第二位是漢室宗親,東平王。年輕的東平王下了聘禮,要收王政君爲姬,可是也沒等到花燭之夜,就一命嗚呼了,倒讓王家得了不少聘禮,發了一筆小財。可是王禁卻嚇得渾身直起雞皮疙瘩,心想:我這個閨女命硬,剋夫呀!這是什麼怪物投的胎?可別克完夫再克父,那我就慘了!不敢耽擱,趕緊請了一位算命先生給王政君掐算。看完之後,算命的先生說了五個字:“大貴不可言!”

這讓王禁想入非非:“大貴不可言?還要怎麼貴?連王爺都鎮不住她,莫非還真要給皇上當媳婦不成?”抱着嫁皇上的想法,王家豁出去了,花銀子,請家教,望女成鳳,學習琴棋書畫,爲未來進行智力投資。

王政君本來天資聰明,又勤奮好學,很快琴棋書畫、聲樂歌舞樣樣精通。王禁不免喜出望外,甚至斷定女兒再嫁的肯定是皇上,女兒將來肯定是皇后,因爲東平王都“壓”不住。王政君日後果然當了皇后。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7張

到了王政君18歲那年,機會來了。漢宣帝劉詢的皇后身邊缺少知書達理、精通諸般技藝的宮女,王禁就把王政君獻了上去。王禁可不管那麼多,他想,能問候皇后,必然有機會接近皇上,保不準受垂青就一步登天了。

然而,王政君入宮一年有餘,皇上也沒多看她一眼,更別提當寵妃生貴子了。正在意氣消沉的時候,命運卻將她推進了太子妃的候選人之中。

當時,皇太子劉 非常寵愛的司馬良娣突然得了大病,不久便死去。太子對其十分愛憐,她死後,太子非常悲痛,終日裏鬱鬱寡歡,精神不振,漸漸就生了大病。

而且司馬良娣死時說是姬妾們詛咒她,才讓她到這個地步的。從此劉 便對姬妾們都恨之入骨,連看都不願看她們一眼。宣帝又心疼又無奈,就命皇后從後宮中選擇太子喜歡的宮人,來伺候太子,好讓太子慢慢忘掉司馬良娣,重新歡樂起來。

而王政君就在備選的五名美女之列。一日,太子覲見宣帝,皇后就將挑選好的五名美女帶來,讓太子從中挑選。當時太子處在心灰意冷之中,對新的生活沒有信心,所以對皇后煞費苦心爲他挑選的美人絲毫不感興趣,可是又不忍辜負皇后的一番苦心,就勉強地回答了一句:“其中一位還可以。”

“其中一位”,就是指的王政君。當時,王政君的位置離太子最近,並且穿着大紅色的鮮亮衣服,在五人之中非常顯眼,美壓羣芳。於是,皇后命人將王政君送到太子東宮,後來太子“御幸”過一次,即有身孕。

奇怪的是,在王政君進東宮之前,太子後宮的姬妾數十餘人,包括死去的司馬良娣,有的甚至被“御幸”長達七八年之久,但都未懷孕,而王政君則是一幸而有身孕,從此開花結果。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王政君生下一龍種,即後來的漢成帝。這個男嬰是嫡長皇孫,漢宣帝異常憐愛,親自爲他取名“驁”,字太孫,並且常常把他帶在身邊,精心培養。自古母憑子貴,這爲王政君成爲皇后打下了重要基礎。

3年之後,漢宣帝駕崩,太子劉 即位,是爲漢元帝,立年僅3歲的劉驁爲太子,王政君先是被封爲婕妤,接着被立爲皇后。

王政君因爲“母憑子貴”而坐上皇后寶座,然而又曾因其子使自己的勢力受到牽連,皇后寶座差點被掀翻,多虧有貴人相助,才化險爲夷。

原來,太子劉驁本質軟弱無能,而且又沉迷於飲酒作樂,花天酒地,不求上進,不思治國之道,於是元帝漸漸地覺得劉驁不堪勝任一國之君。當時昭儀生有一子,就是定陶共王,德才兼備,多才多藝,氣度恢宏,處事不凡,元帝對他非常鍾愛,常常把他帶在身邊。當然,當時元帝非常寵幸傅昭儀,那麼如此喜歡定陶共王也是自然的了。

元帝想廢掉劉驁,立定陶共王爲太子。這事被王政君和太子知道了,倆人都憂懼不安。王政君母子就找到元帝的寵臣史丹,雙雙跪倒在史丹面前,請求史丹相助。史丹見皇后和太子給自己跪下,自然不敢接受,立即也跪倒在地,同時攙扶起他們,說:“我是擁護劉驁爲太子的,誓死相助!”

史丹多方斡旋,鼎力相助。一次,漢元帝病重,於宮中休息,史丹在旁周到侍候,後來衆人退去後,室內只剩元帝一人獨寢,史丹關閉屋門,突然跪於漢元帝臥榻之旁,涕泣滿面,非常虔誠而且委婉地說:“皇太子以嫡長子而立,已十幾年了,天下臣民,無不歸心。現在外面流言紛紛,說陛下要改立定陶共王爲太子而廢劉驁,果真如此,公卿定然不會奉詔,與其如此,臣願先被賜死。”

史丹是漢元帝的寵臣,對漢元帝一直忠心耿耿,而且智謀過人,很多大事的決策元帝都聽他的建議。此時,漢元帝見他情真意切,也爲之動容,知道行廢立之事阻力很大,只好喟然長嘆:“哎,我也是左右爲難呀。太子與定陶共王都是我的愛子,我怎能不替他們考慮呢?但念皇后王政君爲人謹慎謙恭,遵法循禮,不愧一代賢后;先帝又喜愛太子,我豈能有違先帝於九泉之下啊?你不用多言了。我的病恐怕難以痊癒,到時候,還望你們好好輔佐太子,別讓我失望纔好啊。”

就這樣,太子之位保住了,王政君也當然隨之渡過險關,依然做當朝皇后,母儀天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5月,年僅43歲的漢元帝病死,太子劉驁即位,是爲漢成帝。王政君被尊爲皇太后。

王氏家族的“五將十侯”及裙帶政治,是歷史聞名的。

王政君認爲,權力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至少要掌握在自己的家族手中。於是,她借操縱了朝政的便利,封王鳳爲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王崇被封爲安成侯,食邑萬戶;王譚等也加官晉爵,配享食邑。兄弟皆爲列侯,作爲政府百官之首的“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一職,幾乎爲王氏壟斷,先是王鳳,其後王音、王商、王根、王莽依次任該職,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

王氏政權形成,連皇上也無可奈何。有例爲證:

一是成都侯王商生病時,爲了避暑消夏,竟然向成帝借用了明光宮,公然享受皇帝待遇,把自己放在與皇上平起平坐的位置。後來,王商又擅自鑿穿長安城,把澧水引入自己莊宅中用來行船取樂,這不僅破壞了長安城的風水,也破壞了漢朝的規矩。成帝來到他家纔看到,事前竟然一無所知。他見王商竟爲了引水鑿穿長安城,心裏非常氣憤,但忍氣吞聲,並沒發作。

二是成帝微服出遊,路過曲陽侯王根的宅第,見其園中的建築是仿照未央宮中的白虎殿而興建的,這可是欺君之罪。對這種越軌行爲,漢成帝怒不可遏,就發起火來。他把車騎將軍王音叫來,一頓大罵。王音見皇上發怒,不僅沒有息事寧人,反而出了一個餿主意,讓王商、王根兄弟自行黥劓來向皇太后請罪。成帝知道了更是氣上加氣,就要治他們兩人之罪。他寫了封詔書告知王音說:“你的兩個弟弟這是要幹什麼?爲何想自己黥劓,相戮辱於皇太后面前,不僅傷了慈母之心,而且危及到國家社稷,外戚宗族強,朕弱日久,今日將一併治他們的罪。你召見其他諸侯,讓他們在自己的府舍待罪吧。”第二天,王音帶着王商、王立,甚至還有王根,假惺惺卻雄赳赳上朝向皇上請罪,漢成帝見這陣勢,心裏已經咚咚直跳,哪還敢治罪,於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漢成帝對王氏政治勢力無可奈何,這正是成帝不理政事、大權旁落的結果。成帝的這一弱點在王鳳死後更加凸現。王鳳專權時,王鳳的威望在客觀上對成帝有震懾作用,所以成帝心中有所忌憚,行爲尚屬謹慎,還算檢點。後來王音立朝輔政,這時,成帝還不太墮落。再後來,成帝就完全不能自拔了。成帝的權力和王氏的勢力正好成反比——王氏的勢力漸大,成帝的權力漸小。

那麼,漢朝爲什麼沒有滅亡呢?因爲王氏勢力雖然很大,但是王政君這人並無篡漢之心,當時在皇帝昏聵無能的背景下,王氏較爲有利的執政,起到勸諫的輔佐作用,在客觀上還是維持了成帝以來的社會格局,使之不致於一朝顛覆。

歷代宮廷的權力之爭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殘酷的。漢成帝時,其後宮出現過一系列的爭風吃醋,羣美鬥法,各顯神通的波瀾畫面。然而不管怎樣,沒有誰能跳出王家強大勢力的圍剿,沒有誰能逃出皇太后王政君這個“如來佛”的手掌心。作爲漢成帝的母親,當時的“皇太后”王政君牢牢把握着後宮的生殺大權,先後把許皇后、趙飛燕姐妹徹底打敗。

這時,王政君堅守權力的做法就是打擊威脅她的人。

漢成帝的皇后許氏的父親叫許嘉,因爲許後得寵,許嘉官拜車騎將軍,權傾一時,與當時王氏一族經常發生衝突,存在權力和利益之爭。當時有人曾提醒說:“許嘉是皇后的父親,要對他尊敬,不應讓他有所不快。小不忍則亂大謀,細瑣之事亦能釀成大禍,不可不謹慎。何況前車之鑑,有目共睹,惟願將軍明察。”許氏一族的發展勢頭,對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諸人構成較大的威脅,於是對許皇后展開了打擊。

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諸人就以許皇后專寵會影響皇帝繼嗣不廣爲藉口,減少了後宮的用度開支,藉以打壓徐皇后的勢力。

許皇后當然不願屈居人下,在漢成帝面前又哭又鬧,堅決申辯。

當時,全國各地出現了連續大災,災害嚴重,災民涌起,這正給王政君與王氏兄弟對付許氏家族提供了證據。他們羣起而攻之,藉機捏造陷害許皇后的事實,說這些大災都應當歸咎於後宮失德。三人成虎,人們都這樣說,就連漢成帝也無話可說。此後許後漸漸失寵。

這時,漢成帝寫詔書,讓許嘉辭職。許嘉只好找個藉口退出輔政大臣之位。

恰在這時,許後的姐姐以媚道之法詛咒後宮,被早已對皇后之位垂涎三尺的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發現,立即向王政君予以揭發。身爲皇太后的王政君極爲震怒,親自擔任這個案件的小組長,成立專門組織嚴厲審問,除惡務盡。

許後被廢后,成帝想立趙飛燕爲後,王政君又百般阻礙趙飛燕的發展。

趙飛燕很聰明,她認爲許後被廢以後,自己到了非常時刻。但是,要想當皇后,首先要過皇太后這一關,否則一事無成。她採取迂迴戰術,千方百計拉攏太后的姐姐,讓太后的姐姐幫她說話,終於得到皇太后的認可。

永始元年四月,即公元前16年,成帝冊立趙飛燕爲皇后,趙合德則被封爲昭儀,從此趙氏姐妹此唱彼和,一同受寵。但是,她們沒能因此而一勞永逸。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成帝暴死於未央宮。消息傳出,朝廷民間俱爲震驚,認爲趙昭儀是殺死成帝的罪魁禍首,王政君下令,趙合德也就自殺謝罪了。

漢成帝死後,漢哀帝繼位。因爲趙飛燕有恩於漢哀帝,漢哀帝繼續讓她當了皇太后。但好景不長,哀帝一死,王氏家族的一員也逼迫趙飛燕自殺了。

許後被廢,趙氏姐妹先後自殺,此後一段時間沒人和王氏家族競爭,其勢力牢固如鐵桶一般。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兒子,後來王氏勢力的核心人物之一。王莽家境貧寒,但對長輩“曲有禮意”,當年王鳳生病,王莽服侍左右,忙裏忙外,以至於“亂首垢面”。後來,在衆人推舉之下,王政君給他封官加爵,但他“節操愈謙”、“折節力行”。王莽非常聰明,政治頭腦成熟,手段高超。他牢牢抱住王政君這棵大樹,當然也從王政君那裏撈足了政治資本,爲其最後當皇帝做了充足的準備。

漢成帝駕崩以後,漢哀帝繼位。這時,王政君又下詔讓王莽輔政,給了王莽絕好的施展才華、擴大政治勢力的機會。

哀帝對王氏家族不滿,對王氏家族實施打擊。他說:“先帝十分厚待王根、王況,而今乃背忘恩義!”因爲王根曾經有功於國家,於是只是將其還遣封國,免爲庶人,歸故郡。王根及王況之父王商所薦舉爲官的人,皆予以罷免。這樣,王氏外戚的勢力受到削弱,王莽當然在退出輔政大臣之列。後來,哀帝迫於朝野上下的壓力,不得不以王政君爲名,下詔將王莽召回,並予以執政。因此可以說,當時王政君還是實際掌權者。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死於未央宮,哀帝無子,於是中山孝王的兒子劉衍即位,是爲漢平帝。平帝年僅九歲,體弱多病,王政君臨朝,委政於王莽。從此,王莽掌握了實際權力,在朝野上大肆清除政敵。

從歷史來看,如果沒有王政君,沒有王政君一手締造的王氏集團,就不會有王莽做皇帝。其實,王政君締造了王氏集團,也造就了王莽。

建國五年(公元13年)二月,王政君以84歲的高壽離開人世。

8、正說歷代非常女性——當壚沽酒只爲情:卓文君

卓文君敢愛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當初只爲一曲琴音便私奔司馬相如,不計較他家徒四壁,當壚賣酒;後相如欲納妾,又作決絕語諷之,不惜以決裂來成全愛情的完整。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是中國罕見的典型:一個自主、爲自己負責的女人,最終得到了她所要的愛與人生。“雪夜私奔”、“當壚賣酒”、“白頭興怨”被傳爲千古佳話。

卓文君生活於漢武帝時代,其父親卓王孫是當地的大富豪。卓文君當時僅17歲,書上形容她的美貌“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來是人人所冀求的女子,卻因父親安排了一個政治婚姻,將她許配給某一皇孫,而讓她的人生很快就跌入谷底,因爲此皇孫是一個病人,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所以當時卓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司馬相如是西漢有名的辭賦家,音樂家。但早年家貧,父母雙亡,並不得志。他當時的生活並非琴書雅集,詩酒逍遙,風月無邊。在無以自立的情況下,他抱着迷茫的希望來到邊陲小縣臨邛投靠擔任縣令的好友王吉,寄人籬下,算得上是十分的失意,十分的潦倒了。

卓王孫與王吉多有往來。某日,卓王孫在家宴請王吉,司馬相如也在被請之列。席間,免不了要作賦奏樂。司馬相如得知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於是奏了一首《鳳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馬相如之才,遂躲在簾後偷聽,琴中求偶之意聲聲入耳,兩個人互相愛慕。但受到了卓王孫的強烈阻撓,沒辦法,卓文君不顧嫌隙雪夜私奔司馬相如所住客舍,第二天索性雙雙馳歸成都司馬相如老家。這可能是中國愛情故事裏,最勇敢、動人的私奔了。“雪夜私奔”,不是卓文君率性、任性,而是她有自信,相信自己的眼光,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對這件事情,卓王孫當然是盛怒難消,認爲司馬相如有辱衣冠,而寶貝女兒也太不爭氣,雪夜私奔,敗壞門風,使他丟盡臉面;更主要的是司馬相如是一個窮光蛋。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8張

由於司馬相如豪情不減地典衣沽酒,今朝有酒今朝醉;卓文君也荊釵布裙,風風火火開始新生活。幾個月後,他們乾脆賣掉車馬,回到孃家臨邛,並在孃家對面租了一間屋,開了一家小酒店,卓文君淡妝素抹,當壚沽酒,司馬相如更是穿上犢盤鼻褲,與酒保傭人一起洗盤子,忙裏忙外地跑堂。

卓文君是一個罕見的女人,絲毫不慕虛榮,司馬相如也是一個罕見的文人,從未因自身貧賤失意而自卑羞愧。

這是臨邛銜上的一件天大新聞,頓時遠近轟動,小酒店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卓王孫經不起親朋好友的疏通勸解,迫不得已分給他們童僕百人,錢百萬緡,並厚備妝奩,接納了這位把生米已經煮成熟飯的女婿。也有人講這是司馬相如搬出的一套“賴皮”作風,逼那位愛臉面的岳父大人就範,於此也可見司馬相如沒有一般文人的窮酸相,頗具豪情,這也許是卓文君深愛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吧。從此這對小夫妻又過上了整天飲酒作賦,鼓琴彈箏的悠閒生活。

這時,司馬相如寫下的《子虛賦》、《上林賦》,才華四溢,好大喜功的漢武帝拜讀後,驚爲天人,拜司馬相如爲郎官。

當時巴蜀兩地形勢不穩,司馬相如憑着一枝生花妙筆,以一篇檄文,曉以大義,剖陳利害,並許以賞賜,消弭了危險的局面。漢武帝大喜,再拜其爲中郎將,持節出使西南邊陲地區,對蠻夷進行宣撫。司馬相如聲勢赫耀地回到了成都,與卓文君會合後一路朝西南進發。當然是一定要繞道臨邛去看看的,當地官員紛紛出廓相迎,百姓更是夾道歡呼,着實讓岳父卓王孫風光了一把,覺得女兒真是“慧眼識英才”。

西南諸夷經過司馬相如的宣撫與曉喻,盡皆奉表稱臣,按理司馬相如功在漢室,應該受到封賞,然而由於他自己困於書生之見,上書諫止漢武帝狩獵,更借諛諷勸,阻撓了漢武帝的興致,後來只得了一個名位清高而閒散的官職。

中國傳統道德向來有一種“目標正確論”,常常爲了名分而放棄現實生活。但卓文君從來未逼丈夫追求功名,也沒有這種渴求,她倒是非常會享受和司馬相如在一起的不同旁人的生活形態。

兩人成婚多年,卓文君一直沒有生下子嗣,司馬相如年紀漸長,對這件事情愈來愈介意,最後決定納妾傳遞香火。可是,對卓文君來說,當年她爲了這份愛,幾乎與家人決裂,在她的生命裏,這份愛深刻並且純潔,她是不可能與另一個女人分享丈夫的。面對司馬相如想要納妾的念頭,卓文君忍無可忍,作了一首《白頭吟》,說道:

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蹀躞御溝止,溝水東西流。

悽悽重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魚兒何徙徙,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爲?

並附書:“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錦水有鴛,漢宮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

隨後再補寫兩行:“朱弦斷,明鏡缺,朝露■,芳時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卓文君哀怒的《白頭吟》和悽怨的《訣別書》,使得司馬相如大爲不忍,想到當年的患難相隨,柔情蜜意的種種好處,於是回心轉意。

兩人安居林泉,又度過了10年恩愛歲月,司馬相如溘然長逝,卓文君終於嚐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況味。回首前塵,恍然一夢,第二年深秋,形影相弔、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隨司馬相如赴九泉之下。

有人評價,卓文君是一個懂得爲自己負責的人,無論是在愛情的高峯或者低谷,在得到或者失去愛情的時刻,她都很清醒,並且堅持到底;她擁有高度化解生命困境的智慧,遇到困難,她不會一哭二鬧三上吊,而能夠沉得住氣,並且很有策略能力。即使到了今天,卓文君仍然還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女人,她爲“相信自己”做了最好的批註,甚至堪作現代女性的榜樣。

9、正說歷代非常女性——權力使人善良:陰麗華

陰麗華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皇后。她出生於南陽新野,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在南陽,陰家先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傳名於世,後來從齊國遷居楚國,被封爲陰大夫,以後便以“陰”爲姓名。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在南陽新野爲生。

南陽當時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劉秀,他是漢高祖的九世賢孫,長沙定王的後裔,九歲失去

父母而成爲孤兒,寄養在叔父劉良家裏。他有兩個哥哥,長兄劉縯 ,次兄劉仲,都氣度恢宏,輕財仗義,在當地有一幫朋友,小有名氣。劉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被當地人們稱讚。

年輕的劉秀對陰麗華一見鍾情,當時還是一介布衣的劉秀有兩大人生目標:“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這一理想在當時看來是不着邊際的空想,簡直是天方夜譚。有人就說:“劉秀窮得買不起鏡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當時漢代已經歷了12帝,總計213年,帝裔子孫衆多,更何況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摧殘,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里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遠比不上陰家。劉秀雖然熟知陰麗華貌美,想娶陰麗華爲妻,但真正能把她娶過來作爲自己的妻子,還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當時只是心裏想想而已。

想不到時勢造英雄,後來劉秀竟成了中興漢室的光武帝。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9張

我們可以想像,倘若美慧秀麗的陰麗華過早地嫁給了劉秀,而且劉秀又能在王莽政權中謀得一官半職,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躊躇滿志的狀況下,劉秀也許就此安於現狀,不求進取,不再有拼命謀求發展的鬥志與浩氣了。這期間,多少豪族少年向陰家求親,無奈都嚐到婉轉拒絕的滋味。劉秀更是不敢貿然行動。再說想要在王莽新朝獲得立足之地,更是談何容易,爲了完成他的兩個心願,時勢迫使他不惜一切代價地另謀發展。

王莽篡漢以後,推行了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改革措施,比如恢復井田制,設置六關、五均、賒貸等經濟制度,改革幣制,復古建制,變更官制等。因爲準備不周,條件不成熟,反而造成經濟蕭條,民不聊生,荒旱連年,盜賊蜂起的局面。

當時,義軍四起,山東有“赤眉軍”起兵,湖北有“新市兵”、“下江兵”和“平林兵”。28歲的劉秀和哥哥劉縯 一起,藉機利用宗族勢力起兵,並與進入南陽的綠林軍聯合起來。爲了順應人心思漢的潮流,他們推立漢朝宗室劉玄爲皇帝,以“反莽復漢”爲口號,改元更始,一路攻略,戰無不勝,中原地區盡皆歸復“綠林軍”。

威望日增的哥哥受到更始皇帝劉玄的猜忌和排斥,被更始帝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正領兵在外的劉秀自知勢單力薄,強忍悲痛,主動回到宛城謝罪。就在此時,隨劉秀作戰的陰氏兄弟,深感劉秀前程遠大,抓住機遇,說服家人,把陰麗華嫁給了劉秀。劉秀忍辱負重,不爲哥哥舉辦葬禮,反而與傾慕多年的愛人陰麗華熱熱鬧鬧地舉行了婚禮,洞房花燭夜之後,天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時行樂的模樣。劉玄對他放了心,認爲劉秀不過是紈絝子弟一個,因此他得以躲過殺身之禍。

對哥哥的死,劉秀表面上只能強顏歡笑,到晚上就偷偷地哭。陰麗華就勸慰丈夫:“更始皇帝氣量狹小,小具規模便沉迷酒色。爲求自保,不如向河北發展,也好相機獨樹一幟。”陰麗華雖是婦道人家,但劉秀十分聽她的話。她的話給劉秀指明瞭一條正確的道路,指明瞭方向。通過一番計劃,19歲的新娘陰麗華回到孃家暫住,劉秀以有名無實的特使虛銜,帶領數百人馬渡過黃河,一路廢除苛政,排除萬難,爭取民心,贏得了河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劉秀就是以此地做根據地,建立了東漢。他的“雲臺二十八將”也多出自這一帶地區。

當時,河北邯鄲有一個以卜卦爲生的術士王郎,乘羣雄並起之際,詐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自立爲王,聲勢浩大,有一定的實力,是劉秀在河北擴展勢力的絆腳石。真定王劉揚聚兵10多萬,聽命邯鄲王郎,不肯歸附劉秀。劉植親自前往勸說劉揚,劉揚勉強同意,卻提出與劉秀結親的條件。劉揚有一個外甥女叫郭聖通,欲爲其擇一良婿。作爲權宜之計,劉秀只好答應娶郭氏爲妻,終於借得精兵擊敗王郎,廓清河北。他拒絕了更始皇帝給予的封號,另樹一幟,不久即帝位於部南的千秋亭,以建武爲年號,定都河南洛陽。

劉秀稱帝的第二年,議立皇后。有一個陰氏,又有個郭氏,於是在冊立皇后的問題上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是立郭氏爲後呢,還是立陰麗華爲後。一邊是郭氏——與劉秀患難相隨的紅粉知己,在戎馬倥傯中,郭氏一直追隨左右,恩愛有加,並已身懷六甲,這時只得了一個貴人的稱號,顯然地位很低;一邊是陰麗華——這個劉秀夢寐以求,終於如願以償的結髮妻子。

他認爲陰氏先娶,又雅性寬仁,欲立之爲後,但陰麗華卻拒絕了,她認爲郭氏有子嗣,堅決辭讓。陰麗華最大的失落,就是自己3年前被迫離開劉秀的時候,居然沒有爲丈夫孕育一個孩子,就眼睜睜地看着他去赴生死之險,萬一他死在了戰亂之中,那他不是連一絲血脈都留不下來了嗎?對此,她時時耿耿於懷。她非常想要個孩子,陰麗華想孩子都快想出病來了。所以,當她第一眼看見神似劉秀、爲郭氏所生的劉疆的時候,她就愛上了這個孩子——劉秀的孩子。

所以,當劉秀鄭重其事地提出,自己將要冊她爲皇后的時候,陰麗華表現出高風亮節,大公無私,她拒絕了。她告訴劉秀,現在他的孩子是郭聖通爲他生育的,而她也不知道自己未來是否能夠爲他生育兒女,所以,爲了不傷害孩子,當皇后的不應該是自己,而是郭聖通。陰麗華還通情達理地說:“困厄之情不可忘,而況郭貴人已經生子。”結果劉秀只好立郭聖通爲後,立其幼子劉疆爲皇太子。

劉秀在稱帝后的10年,勤政務實,恩威並濟,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終於使天下歸心,成就了大一統的局面。於是他轉而偃武修文,休養吏民,保全勳臣,崇尚義節。其間,劉秀對陰氏始終念念不忘,一直非常寵愛,陰麗華也陸續生養了五個子女,這便使得郭皇后對劉秀“數懷怨懟”。這種怨懟之情明顯違背了劉秀倡導的“宮教”,再加上郭皇后不能同宮內其他妃妾友好相處,也不能很好地撫育其他妃妾的子女,劉秀於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一紙詔書廢除了郭皇后,立陰麗華爲皇后。

陰麗華之所以能得到冊封,與她的謙德關係密切,使劉秀感動萬分,終於下定決心。而陰麗華的謙德與她的家風是密不可分的。建武二年,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因隨軍征戰有功,劉秀本擬破格封賞,然而卻受到陰識的謝絕,他說:“天下初定,將帥有功的多,臣託屬外戚的關係,不能示天下以不公。”陰麗華的另一個兄弟陰興當時爲黃門侍郎,指揮武騎,隨軍征伐,算是劉秀的貼身侍衛長,鞍前馬後,小心伺候,萬無一失。建武九年,劉秀升遷他爲侍中,賜爵關內侯,印綬已經準備妥當,陰興卻堅決辭讓:“臣未有先登臨陷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賞,轉令天下失望,誠所不願。”事後,陰麗華私下問兄弟爲什麼要那樣說,遭到陰興一陣義正辭嚴的教育:“亢龍有悔,盛極則衰,外戚家苦不知謙退耳!”當然,劉秀冊立陰麗華還有更多原因。

劉秀親自草擬的詔書,說明廢郭皇后、立陰麗華的道理:

“我在微賤的時候,就娶了陰貴人,由於兵荒馬亂,被迫別離。幸虧老天有眼,我和她都從戰亂中劫後餘生,再次團聚。對她的美德我非常瞭解,因此想要立她爲皇后,她卻堅持推辭,甘願爲姬妾。我敬慕她的謙讓高尚,曾經想要封她的弟弟們爲侯爵。可是沒想到,他們沒有得到我的封爵,卻陡遭禍患,母子俱喪。我十分愧疚傷懷。雖然他們不能活着享受高官厚祿,身後也應該得到尊榮。”

劉秀又說:

“貴人陰麗華,是鄉間良家女子,在我當平民的時候就嫁給了我。如今已經3年沒有見過面。她的品性,足以母儀天下。大臣們照從前皇帝廢后立新的規矩,把儀式辦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對於我來說,是人生的不幸,更不是國家的福氣。你們都不必上書祝賀。”

陰麗華雖然真的沒有當皇后的念頭,但由此也明白了劉秀對她的真情厚意,心中自然是十分滿足。她仍和先前一樣,恭儉仁厚,謙讓自抑,不喜笑謔,謹慎柔順,矜惜慈愛,當時的人們都稱她爲賢后。

爲了安慰郭聖通和郭氏家族,也讓劉疆寬心,皇后陰麗華又向丈夫提出了一些建議。於是,出人意表的詔令一道接一道地飛出來,令人眼花繚亂。郭聖通的哥哥郭況、侄子郭璜、堂哥郭竟、堂弟郭匡、叔父郭樑的女婿陳茂都得到封賞。提前得到了“皇太后家族”的待遇和爵位。郭聖通於是成爲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不入冷宮反得尊崇的廢后,郭氏家族也成爲史上惟一一個非但沒有遭殃丟命,反倒全家升官發財的廢后家族。

日子,終於,他在鄆郅的勸說下找到了好辦法。他向父親上書表示要退出太子位,讓給陰麗華的長子劉莊。劉秀與陰麗華原本覺得父母之間的糾葛不應該連累孩子,也就沒有同意。劉疆屢屢向身邊的官員和十個弟弟表示,自己甘願去做外藩親王的心事。這樣再三多次,劉秀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父母的決裂不影響兒子是不可能的了,還是順其自然吧,終於在兩年後(建武十九年)作出了決定:改封劉疆爲東海王,原來的東海王劉莊成爲新任太子。

陰麗華對自己生的劉莊取代太子劉疆的地位心中不安。於是,按照陰麗華的要求,劉秀將劉疆的封地再次擴大,使他實際上成爲擁有兩個封國的親王,領地合計29縣。以此彌補劉疆未能登基爲帝的遺憾。

當年6月,郭聖通離開人世。她比劉秀和陰麗華都要年輕,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原因固然很多,但與她的皇后被廢不無關聯。

劉秀是個非常勤奮的皇帝,他在位32年,每日凌晨起臨朝處理朝政,直至日落西山,午後也常召集公卿郎將,開研討會,講論經書,入夜還秉燭而讀,直到夜深人靜。皇太子劉莊一次利用劉秀休息的時間加以勸說:“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劉秀微笑說道:“我自樂此不疲!”

陰麗華一生謙德做人,相夫教子,不曾干預朝政,卻把後宮治理得井井有條,她不僅以身作則,更能約束家人,使劉秀無後顧之憂,專心國事,纔出現了與“文景之治”並稱的“光武中興”時代。

劉秀死後,陰麗華的兒子即位,即爲漢明帝,尊陰麗華爲皇太后。陰麗華依然保持一顆菩薩般善良的心,叮囑她的兒孫們善待郭聖通的家族,而不像有的皇后掌握權力後肆意打擊情敵及其家族。這一點,從明帝劉莊,到陰麗華的孫子漢章帝劉炟都做到了。中元三年,陰麗華的孫子章帝北巡路過真定時,特地按照陰麗華的叮囑和郭氏家族聚會,賞賜萬斛粟米和五十萬錢。

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62歲的陰麗華去世了。她被合葬在光武帝劉秀原陵,和闊別10年的情敵及其家族在另一個世界相會。後來的東漢皇族,雖然不是每個皇后都能像陰麗華那樣善待情敵及其家族,但是確實再沒有發生過殺害廢太子和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這不能不說是與劉秀和陰麗華的身體力行、傳爲家訓分不開的。

皇帝的婚姻,鮮有幸福圓滿的,而劉秀、陰麗華卻和諧得令人羨慕。他們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成了連理枝,這固然是由於劉秀的寬仁厚德,惜念舊情,而陰麗華的貌美德高與安分守己,更是極重要的原因。

權力,使有的女人變得窮兇極惡,也使有的女人善良可人。

10、說歷代非常女性——趙飛燕姐妹

古往今來,縱觀姐妹倆同愛一人,大都爭風吃醋,互相詆譭,彼此打擊,而漢代的趙飛燕和趙合德姐妹,同侍漢成帝一人,卻互相支持,互相愛護,發揚團結就是力量的精神,共榮共寵近10年,貴傾後宮。

趙飛燕、趙合德的母親是江都王的女兒,嫁給了中尉趙曼,卻暗中與舍人馮萬金私通而生下二女,將她們丟在郊外,居然三天不死,以爲命大福大,才又抱回撫養。

趙曼病逝,趙氏姐妹從此也備嘗艱辛,母女三人相依爲命,從姑蘇一直流落到京城長安。在城郊租下一間陋室。趙母靠着替人作女紅掙點小錢,勉強維持生計。後來,趙母在貧病交加中扔下一對女子不幸歸天。

趙氏姐妹便投靠同裏的趙翁家中,成爲趙翁的一對義女,過着寄人籬下,苟延殘喘的日子。

趙翁當時年近花甲,沒有子女,如今平白撿到一對豆蔻年華的少女,自然是非常高興。他知道以趙氏姐妹美豔的姿貌,再稍稍加以方方面面的培養,兩個小姑娘不愁沒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他自己也不愁無利可圖。他就像個“經紀人”似的,不惜工本地對她們投資,請來教書先生,加以教養。趙氏姐妹聰穎好學,追求上進,很快也像模像樣地學會了不少大家閨秀的風範。

不久,趙氏姐妹便被有錢有勢的富平侯張放羅至府中,充任歌舞姬,開始賣笑生涯。

富平侯張放和漢成帝年紀相仿,情趣相投,兩人很是說得來,原本就是極爲要好的朋友。雖然在公開場合要顧到君臣之禮,有尊有卑,然而在尋歡作樂時,卻狼狽爲奸,放浪形骸,彼此毫不拘泥。張放時常應召陪漢成帝在宮中宴樂,自然也不時慫恿漢成帝微服出遊,以領略宮廷之外的長安風月,領略“路邊野花”的天然風采。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10張

在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漢成帝輕車簡從駕臨富平侯府。張放早有準備,把府中歌女舞姬都趕出來,輪番上陣,輕歌妙舞,香氣繚繞,使得漢成帝眼花繚亂,連連叫好!

一會趙飛燕出場,歌聲嬌脆,舞姿輕盈,似仙子凌波;再看她纖眉如畫,秀髮如雲,尤其是一對眸子含情脈脈,閃爍出無限誘人的風情與醉人的魅力,頓使漢成帝如癡如呆。

漢成帝假裝漫不經心地詢問趙飛燕的背景情況。富平侯張放自然是心知肚明,過了幾天便依照當時的宮廷禮法,把趙飛燕送進宮去。暫時以待詔宮女身份,侍侯許皇后起居。

許皇后明白皇帝丈夫的心意,叫趙飛燕入侍漢成帝。

趙飛燕受到寵幸的第二天即被封爲婕妤。

趙飛燕確實能歌善舞,通音律,曉詩書,妖嬈媚豔,是一個無人可比、天生的人間尤物。趙飛燕初封爲婕妤,便讓後宮泛起了一片妒嫉,議論紛紛,都認爲她只不過是個慣於蠱惑的貨色。趙飛燕人極聰明,在後宮謹言慎行,處處小心翼翼,對皇后非常恭敬,漸漸消除了皇后的戒心,拉近了她們之間的距離,關係好如姐妹;她又善於團結下邊的人,也逐漸化解了後宮佳麗對她的敵意,從而創造了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良好環境。

她表演的一種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成帝十分着迷。成帝爲她舉行的舞技表演設在後宮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成帝以玉環擊節拍,馮無方吹笙伴奏。趙飛燕跳起《歸風送遠曲》。一陣風起,趙飛燕險些跌入池中,多虧馮無方抓住她的裙裾,纔有驚無險。漢成帝又命宮女手託水晶盤,令趙飛燕在盤上歌舞助興,她絕妙的舞技,前所未有,給漢成帝帶來全新的視覺享受,成帝對她更加迷戀。

由於趙飛燕獲寵,趙氏一門得以榮光。但趙氏人少族微,所以趙飛燕的後宮專寵並沒有對朝政產生多大影響,同時,微賤的出身還爲她能否專寵罩上了一層陰影。入宮不久,她就把妹妹趙合德推薦給漢成帝,以彌補家族勢力的不足。

趙合德入宮數日,就被封爲婕妤,兩姐妹輪流承歡侍宴。成帝一刻見不到趙氏姐妹,便心神不安。姐妹倆的話,成帝更是言聽計從。原先被皇帝寵愛有加的許皇后與班婕妤,此時備受冷落。許皇后被廢掉,班婕妤也侍奉皇太后去了。趙氏姐妹掌握後宮生殺大權,不可一世。

趙氏姐妹除使出渾身解數討好皇帝之外,再就是一步一步有計劃地進行奪權固位的步驟。趙飛燕被冊立爲皇后,趙合德也被封爲昭儀,兩人並得寵幸,權傾後宮。趙飛燕感慨,如果當年不把妹妹趙合德推薦到皇帝身邊,兩人共同團結作戰,恐怕沒有今天的勝利!

趙合德與趙飛燕蠱惑手段不同,趙合德身軀豐滿,性感無比,着體便酥,恰好形成了對漢成帝另外一層強烈的補償心理。

還是在趙合德與漢成帝第一次牀第後,漢成帝就把趙合德叫做“溫柔鄉”。

這時,漢成帝的情感快速地從趙飛燕那裏撤出,轉移到了趙合德的身上。

這讓趙飛燕從此宮槐秋落,孤雁哀鳴,青燈映壁,衾寒枕冷,冷冷清清地飽嘗孤獨的寂寞和苦澀的滋味。好在是自己的妹妹受寵,還能帶來一絲安慰。

趙氏姐妹專寵10餘年,久無子息,且始終沒有生育的徵兆。她們害怕別的嬪妃懷孕生子,威脅後位,就瘋狂地摧殘宮人。“生下者輒殺,墮胎無數”。當時,民間就流傳着“燕飛來,啄皇孫”的童謠。曹宮女生一男孩,竟被逼死,皇子也被扔出門外。許美人生一子,趙合德哭鬧不已,逼迫成帝賜死母子。這些案件在《漢書·外戚傳》中有活靈活現的記述。但從情理推斷,則可以判定它們都是王莽集團爲置趙飛燕於死地而精心虛構的假案。因爲它違背了一個最大的“理”,即皇室對子嗣的渴求。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一個家族的延續,是靠男性子嗣的出生。一個皇室的延續,就是靠皇帝生下皇子。如果漢成帝確實與許美人和曹宮女生下兩個兒子,參考當時的後宮制度則可斷定:1. 這事無法保密。2. 皇室一定對這兩個孩子視若拱璧,怎麼可能聽任趙飛燕姐妹輕而易舉地將其謀殺?再說,既然漢成帝能與許美人、曹宮女生出

兒子,爲什麼與皇后和其他衆多的嬪妃就生不出一個孩子呢?顯然,不是衆多的后妃沒有生育能力,而是漢成帝沒有生育能力。因此,所謂趙飛燕姐妹謀殺皇子案很可能是假案。

趙飛燕知道,要想永保皇后桂冠,鬚生下一子,繼承帝業。因此她焦灼地盼望着有個孩子。爲了增加生育的機會,她常趁漢成帝夜宿趙合德處,穢亂宮廷,希望懷孕。

趙合德聽說後,認爲姐姐的勾當一旦被皇上知道,必定人頭落地。她曾經聲淚俱下地勸告姐姐,無奈趙飛燕已經走火入魔,哪裏聽得進去。

一天,漢成帝前往王太后處請安,並陪侍母后午膳,飯後有些疲累,就近想到東宮歇息片刻。午後人寂,宮女們正在廊下打盹。皇帝駕臨,趙飛燕倉皇出迎,但見雲鬢偏墜,髮絲散亂,衣衫不整,滿臉春情。漢成帝又聽寢屋內有一聲沉悶的男子咳嗽聲傳出,剎那間便明白了一切,拂袖而去。

漢成帝雖然無暇顧及趙飛燕,但也決不允許她紅杏出牆,他從東宮出來,滿臉憤怒來到昭陽宮。趙合德十分敏感,立刻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急忙跪在地下自責道:“臣妾孤寒,無強近之愛,一旦得備後庭驅使之列,不意獨承幸御,立於衆人之上,恃寵邀愛,衆謗來集,加以不識忌諱,冒觸威怒,臣妾願賜速死,以寬聖懷。”說罷淚流滿面,叩頭不已。

面對心愛的合德,漢成帝心中的怒火已被她的汪汪淚水澆息了一半。然而仍然忿忿不平地說:“不關你的事,只是你姐姐鬧得太不像話,我一定要殺了她,方解我心頭之恨。”

一聽到“殺”字出口,趙合德心中一驚,但是很快地冷靜下來,爲姐姐說情。首先說明她們姐妹的情感深厚,姐姐若死,妹妹義不獨生;再說明自己能夠來到後宮,侍奉皇上,完全是靠姐姐的引薦;最後說到爲了皇家的威嚴與聲譽,豈可大事張揚。姐姐固然是罪有應得,如果累及皇上的聖德就太不划算了。

愛屋及烏,漢成帝認爲趙合德言之成理,於是答應對趙飛燕的事不再追究,但卻派人捉到了那男子並斬首。從此恨透了趙飛燕,更不再踏進東宮一步。

雖然“自作孽,不可活”,趙飛燕胡作非爲,已弄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但是兔死狐悲,爲了姐妹之情,趙合德明知覆水難收,但是打起精神,憑恃自己的美貌與智慧,加上正在得寵這一最大的優勢,一次又一次地想盡了各種辦法,以期彌補皇上與姐姐之間的裂痕。

一段時間後,漢成帝慢慢地想起趙飛燕也曾是自己心愛過的女人,因此一絲憐憫的情意,油然在心中升起。恰好遇到趙飛燕24歲生日,東宮裏有一個慶祝儀式,在趙合德的連哄帶騙下,漢成帝終於暫時忘記前嫌,來到東宮。

在趙合德的導演下,趙飛燕裝模作樣地跪下來,痛心疾首地道:“妾過去在許皇后身邊的時候,陛下駕臨,妾站在皇后身後,陛下總是頻頻地注視我。皇后知道陛下的意思,叫妾特地來侍奉皇上。想不到竟承更衣之幸,體血還污了御服,妾欲爲陛下洗去,陛下不肯,說要留作紀念。第二日,就被封爲婕妤,當時陛下的齒痕還在妾的頸項之間,今日思之,不覺感泣。”

漢成帝念及舊日恩愛之情,不禁有了惻隱之心,大有不勝今昔之感!趙合德眼看苦心設計的溫柔陷阱,已經讓皇帝跳了下去,於是藉故先行離去。這一夕漢成帝與趙飛燕開懷暢飲,直至夜闌人靜,雙雙攜手進入內寢。雖然趙飛燕使出渾身解數,竭力迎合與討好,無奈情感已有裂痕,漢成帝終感不是滋味。

因爲有了那個晚上,在一個月後趙飛燕上書成帝,說她懷孕了。

漢成帝自從19歲嗣位以來,時光荏苒,倏忽間已經年逾不惑,還無子嗣。如今聽說皇后有了身孕,着實大爲興奮,喜滋滋地批了一道聖旨,對趙飛燕表達了無限愛憐之意,叫她好好保重。

皇后懷孕是當朝最大的事情之一。宮人進進出出,忙前忙後。然而,到了十月臨盆期,由太醫上奏,說是“聖嗣不育,一生下來便夭折了。”

漢成帝日夕盼望的喜訊成了泡影,失望之餘也懶得再去東宮。

然而,他哪裏知道,趙飛燕根本就沒有懷孕,這是爲了繼續爭寵,趙飛燕瞞着妹妹所設的騙局。趙合德最終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對姐姐的這一行爲十分憤怒,也十分驚懼。

趙合德明白,這騙局一旦戳穿,必定死無葬身之地。趙合德狠狠地罵姐姐,使得趙飛燕猛然驚醒,懊悔交加,從此收斂形跡,進行一種自我流放式的幽居生活,不再招蜂引蝶,也不再貪戀榮華富貴了。

當時的朝政已被王氏外戚把持,漢成帝本有親政的能力,但權力又奪不回來,內心很是痛苦無奈,於是就縱情聲色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悲哀。趙合德正值女性的鼎盛時期,需求益加強烈,因此不得不以春藥來刺激皇上的慾念。綏和二年春天,因爲歡娛過度,漢成帝竟然停止了呼吸。趙合德自覺羞愧不已,飲藥自殺;趙飛燕被打入冷宮,寂寞而終。

從某種意義上講,趙飛燕姐妹入宮,從自我保護做起,沒有爭相吃醋,只有姐妹之情,同心爭取漢成帝寵愛,終其一生,並未干預朝政,也未讒害忠良,只是齊心對付共同的情敵,用實際行動寫下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篇章。

11、正說歷代非常女性——漢末著名音樂家:蔡文姬

蔡文姬是漢末著名音樂家,留下了一首前無古人的音樂名作——《胡笳十八拍》。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辯,又妙於音律”。

蔡文姬(約177年~?),名琰,字明姬,爲避司馬昭的諱,改爲文姬。蔡文姬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的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備、終成一代雄霸之主

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蔡邕和曹操還成了摯友。

蔡文姬生在這樣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說蔡文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孃家。

東漢末年,政府腐敗,地方起義四起,這促使以豪強地主爲代表的地方勢力迅速擴大。董卓進軍洛陽,把持朝政,董卓爲鞏固自己的統治,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勢力的聯合反對,後來董卓被殺,蔡邕也免不了一死。

羌胡番兵趁漢朝局面一片混亂,伺機掠擄中原一帶,在“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入朔漠,迴路險且阻”的狀況下,蔡文姬與許多婦女被擄,並被一齊帶到南匈奴。這年她23歲,這一去就是12年。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11張

到達胡地,匈奴左賢王看上了蔡文姬,並封她爲王妃。蔡文姬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她爲左賢王生下了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學會了一些異族的語言。蔡文姬的一生是坎坷的,還曾被擄掠。有人便說蔡文姬活得很悲慘,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即使在胡地,她過的也是貴族生活。

在這12年中,曹操也已經基本掃平北方羣雄,把漢獻帝由長安迎到許昌,後來又遷到洛陽。曹操當上宰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週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璧一雙,到胡地去贖她回來,這年她35歲。

一旦要結束這種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還與她的兩個親生兒子生生離散,蔡文姬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12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悲苦的,“迴歸故土”與“母子團聚”本是美好的事情,而她卻不能兩全。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給了田校尉董祀,就在這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又因爲思念兒子,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蔡文姬顧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當時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公卿大夫、各路驛使坐滿一堂,曹操聽說蔡文姬求見,對在座的人說:“蔡伯偕之女在外,諸君皆風聞她的才名,今爲諸君見之!”

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語意哀酸地講清來由,在座賓客都交相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去,爲之奈何?”蔡文姬中肯地回答說:“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一命乎?”說罷又是叩頭。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定居於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裏,還曾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爲妻。

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六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着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己的悲慘經歷,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後,感傷亂離,作《悲憤詩》,這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相傳,當蔡文姬爲董祀求情時,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爲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爲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說她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

雖然蔡文姬一生嫁了三個丈夫,但《後漢書·列女傳》還是給她立了傳,說明那時女子再嫁是很自然的事,她不因爲多次嫁人而受歧視。不過有人認爲:蔡文姬受辱虜庭,誕育鬍子,文辭有餘,節烈不足,又另當別論。

12、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卓越的女大使: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爲她立廟設祠,以示紀念。些隨她前來的文士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也紛紛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兩側。至今文成公主和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視爲神明。

文成公主的故事,恐怕後人都知道。但是爲什麼說她是卓越的女大使呢?

我們說的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相傳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髮利鹿孤的後代,因國家滅亡而輾轉流浪遷移到青藏高原,爲紀念祖先,他們以“禿髮”爲國號,後依語音相近傳變爲“吐蕃”。吐蕃人的生活方式和中原人大爲不同。他們以遊牧爲主,飼養犛牛、馬、豬和駱駝。唐太宗貞觀八年,松贊干布即位爲吐蕃贊普(國王),年僅13歲,並依靠論科耳、尚囊等輔臣,討伐叛亂,統一吐蕃。當唐帝國稱霸中原時,松贊干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併,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好戰,“胃口”也大。唐太宗貞觀十二年,松贊干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鬆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縣。此時的唐朝正國富兵強,結果把吐蕃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狼狽不堪。勝者王侯敗者寇,松贊干布只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讚慕不已,他一邊謝罪,一邊向唐朝廷求婚,以結永遠安好。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以和爲貴”,還能爭取到吐蕃這支力量,何樂而不爲。於是,他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並在宮中物色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爲文成公主,準備遠嫁吐蕃。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沒有讓人做思想工作,她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一支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在送親主持人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12張

當時唐太宗很是開明,他考慮到當時的吐蕃文化相對落後,在爲文成公主準備的豐厚嫁妝中不但有各種五行經典、工藝技術、紡織農稼,還有醫學論著和醫療器械,而最珍貴的一件陪嫁,則是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長治久安,因此千方百計幫助其發展經濟和文化,爲的是讓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就是聽大唐的話。文成公主就是肩負着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當然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這是政治任務。

文成公主離開繁華的都城長安,他們經過一個多月的曉行夜宿,西行約3 000公里,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雪域高原,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揭開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

這時,松贊干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松贊干布非常虔誠,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磕頭便拜,並行了求婚大禮。他已把大唐作爲吐蕃的上國,顯得異常尊重。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相見。只見文成公主盛服華美,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甚至野蠻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松贊干布,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干曬和狂風吹打得黝黑而粗獷,卻格外顯得英武。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原的金枝玉葉,頓時爲她而傾倒。而文成公主心中也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魁偉丈夫。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裏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隊人馬便在一條山谷裏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閒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同時傳授磨面、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文成公主要離開繼續向拉薩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捨。

爲了與文成公主有語言上的交流,松贊干布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學說漢語,還脫下他穿慣了的皮裘,換上文成公主親手爲他縫製的絲質唐裝。一對異族夫妻,感情漸漸融洽起來;互愛互敬,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松贊干布還努力改變吐蕃的風俗習慣。在吐蕃,人們每天要用赭色制土塗敷面頰,個個都是紅面鬼,說是能驅邪避魔,樣子十分難看又不舒服。但因是傳統習俗,不知延續了多少年,吐蕃人只是循規蹈矩,照章行事,沒有想過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文成公主到吐蕃後,婉轉地向松贊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爲這樣做毫無道理,又有礙衛生,實在是一項鄙俗的陋習,應該改正。松贊干布聽了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廢除這項習俗。最開始一些念舊的吐蕃人很不習慣,但慢慢地都覺得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樂意接受了。他們聽說這主意是文成公主出的,甚至還十分感激文成公主爲他們破除了陳規。

過了一段時間,生活安定下來了,文成公主吩咐她帶來的漢族樂師們開始履行職責。這些樂師十分賣力地爲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宮最流行的音樂。音樂舒緩優美,松贊干布哪裏聽見過,他感覺就像聽到了神仙的聲音。他對樂師和音樂大加讚歎。爲了弘揚唐朝音樂,他辦起音樂培訓班,選拔一批資質聰慧、有音樂天才的少男少女,跟隨漢族樂師學習,使漢族的音樂漸漸傳遍了吐蕃的領地,流進了吐蕃人的心田。

按照分工,隨來的文士們也按照自己的分工開始工作。他們幫助整理吐蕃的有關文獻,記錄松贊干布與大臣們的重要談話,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規化。松贊干布欣喜之餘,又命令大臣與貴族子弟誠心誠意地拜文士們爲師,學習漢族文化,研讀他們帶來的詩書;接着他還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貴族子弟,千里跋涉,遠赴長安,到唐朝留學,研讀詩書,把漢族的文化引回吐蕃,逐步漢化吐蕃。

農技人員先把從中原帶去的糧食種籽播種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後精心護理,等到了收穫的季節,那碩果累累的莊稼,讓吐蕃人大開眼界。因爲吐蕃人那時雖然也種植一些青稞、蕎麥之類的作物,但都是靠天收,常常是隻種不管,所以產量極低。他們不得不佩服漢族農技人員高超的種植技術。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技術,使他們在遊牧之餘,還能收穫到大量的糧食。尤其是把種桑養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後,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

松贊干布這位生長於荒蠻之地的吐蕃國王深切體會到漢族女性的修養與溫情。不過鬆贊乾布有五位妻子,而他畢生最喜愛的確是那位尼泊爾公主。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更多的是尊重。文成公主不是那種極有權勢欲的女人,憑着自己的知識和見地,細心體察吐蕃的民情,然後提出各種合情合理的建議,松贊干布和大臣們對她的一些建議盡力採納,極力實施。文成公主成了他的參謀,他們經常向她討教唐宮的政治制度以作爲他們施政的參考。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長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融洽兩國關係,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遠嫁的文成公主,第三就是親戚之間的來來往往。王玄策率出使隊伍帶着大批絹帛文物上路,途經天竺國時,不幸遭到天竺人的襲擊搶劫,除了王玄策帶着少量人馬拼命逃出外,大部分人馬及物品全被掠走。王玄策狼狽地逃到吐蕃,拜見了松贊干布並說明了遭劫的情況。

松贊干布一聽,認爲天竺國是有意挑釁,欺負大唐就是欺負吐蕃,那還了得,於是派遣大軍討伐天竺,很快搗毀了他們的都城,俘虜了天竺王子,還繳獲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節隨從人員,算是替大唐使節出了一口氣。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在吐蕃的宰相祿東讚的妥善謀劃下,吐蕃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而能稱霸西域。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爲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很少有戰事,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

遺憾的是,松贊干布的后妃生育情形都不理想,包括文成公主在內,他的五位妻子中只有一位生下了一個兒子貢鬆貢贊。

據《紅史》記載,松贊干布在31歲的時候,曾經將贊普之位讓給時年13歲的兒子貢鬆貢贊。可惜的是這位小贊普年壽不永,剛18歲就死去了,松贊干布也隨後離開人世,時年35歲。

雖然丈夫死了,文成公主仍然沒有離開藏地。直到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唐廷想借此緩和兩國的關係,特派使者前往祭奠。

無論大唐,還是吐蕃,都稱文成公主爲卓越的女大使。

13、正說歷代非常女性——中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佐持朝政30年後,親登帝位,自稱神聖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爲周,成爲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惟一女皇帝。宋慶齡稱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爲武 。初唐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她的父親做木材生意發家,李淵起兵時,他以軍需官身份效勞,成爲唐朝新權貴。生母是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慾。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着青年時代的武則天,促使她極力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

武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武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羣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有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爾不羣。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進宮之後,唐太宗賜給她“武媚”的稱號。時日既久,太宗發現她學識尚好,便把她調入御書房侍候文墨。武則天便開始接觸皇家公文,瞭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開,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當時,由於她性格倔強,不善於施展女人的溫柔手段,所以不受太宗的寵愛。這使得武則天進宮12年後,才人的稱號一直沒有改變,地位也沒有提升。這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日子。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13張

而這期間,她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係逐漸密切,併產生了美好的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去,按照唐朝的慣例,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們要出家做尼姑,生育過的則要打入冷宮,爲死去的皇帝守寡。武則天就出家做了尼姑。這是不得已的事。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武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武則天入宮,晉封爲“昭儀”。武則天爲了爭得後宮的獨霸地位,徹底打倒王皇后,使出一記“狠招”。武則天親手將自己的女兒掐死,然後嫁禍於王皇后,唐高宗相信了她的話,王皇后的地位動搖;接着她又用栽贓的辦法,指責王皇后與蕭淑妃勾結使用巫法咒詛他人,唐高宗終於要廢掉王皇后。

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當時的重臣國舅長孫無忌、宰相褚遂良等大臣極力反對廢王皇后;而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爲了在高宗和武則天面前爭功邀寵,就站到了長孫無忌的對立面,支持武則天做皇后。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永徽六年(655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武則天爲皇后。武則天在進宮不到一年就攫取到皇后寶座,確實是速戰速決。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入武氏之手。

武則天登上皇后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使高宗對她寵愛有加,另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5年時間裏,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褚遂良,使其鬱悶而死;逼長孫無忌自縊;罷免朝中褚遂良、長孫無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后協理政事。自此,武則天從參政步入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謀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爲強,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爲警覺。

由於武則天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爲羣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後走向前臺,竟與高宗同座朝堂,一起接受羣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皇位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爲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則天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爲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爲精幹,武后則廢李賢爲庶人,立三子李顯爲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后則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爲帝,即爲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后。

其次,武則天修改《氏族志》爲《姓氏錄》,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入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爲所欲爲。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爲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爲神都,爲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

武后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徐敬業在揚州起兵,10多天便召集了10萬兵馬。武則天連忙調動了30萬兵馬迎戰,這場戰爭只用了40天的時間,徐敬業的叛亂便被平定了,武則天終於度過了這次重大的政治危機。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李

元嘉等也舉兵反抗,但不久就被武則天平定了。從此,她的權勢神聖不可侵犯,再沒有人對武則天的權勢發起挑戰。這看上去是給武則天添亂,實際是幫了武則天的忙,因爲讓世人明白了武則天的政治勢力不可侵犯。

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爲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后爲彌勒佛轉生,當爲唐天子。”接着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爲首的6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武則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順從衆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爲“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30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10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毛澤東這樣評價武則天: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武則天稱帝后,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爲“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爲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爲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爲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蒐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裏,始終有一批“文似仁杰”、“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爲其效命,有力地維護着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武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爲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裏,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

武則天統治時期,邊境並不安寧。她果斷地啓用了唐休瓂、婁師德、郭元振等猛將,在西北平突厥,設北庭都護府;在西南勝吐蕃,顯示出赫赫國威。她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邊關出現了“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和“軍糧可支數十年”的良好局面。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 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武則天作爲開天闢地的女皇帝,以一個女性身份“治朝綱,理天下”,在女人被極端壓抑的年代,她的稱帝實屬大逆不道,不管她把國家管理得如何,她仍是許多人的眼中釘。於是,她不得不採取高壓政策,以圖國家的安定,這實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

在平定徐敬業叛亂的這一年她鼓勵告密,開始啓用酷吏。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那是一段很黑暗的時期。到武周政權正式建立以後,鬥爭趨向緩和,此風纔有所收斂。

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

至於她“放蕩”的私生活,那是唐高宗死了以後兩年,也就是她61歲時有了一個男寵薛懷義;73歲時,她又有了兩個男寵,即張易之和張昌宗。武則天雖然非常膽大自信,但是她終究不敢像男皇帝那樣,公開地設4個妃子、36個嬪婦,她還是爲了掩人耳目,把薛懷義扮爲僧人,進宮搞建築;而兩“張”,則是讓他們到宮裏頭寫書。而且武則天始終沒給男寵們干政的權力。這可是比男皇帝們做得好多了。&, lt;, /P>

有人說,武則天是人中之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要說武則天最大的功勞就是在於她的存在。因爲她的存在而大大提高了中國婦女的地位,也讓後代的女性和女權主義者提起她都備感自豪。

14、正說歷代非常女性——給武則天當兒媳婦:韋皇后

韋皇后是武則天的兒媳婦,就是唐中宗的妻子。這個人給人的印象是生性淫蕩、貪婪,處處想要以她的婆婆爲榜樣;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性情驕橫、放蕩,也一心要與她的姑姑、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媲美。就這樣,繼武則天和太平公主之後,韋后母女又在唐宮導演了一幕幕鬧劇。

說起來,韋皇后還是武則天親手提拔的,很受武則天重用。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武則天做皇后時,先是廢除了非己所出的太子李忠,改立她的親生兒子李弘爲太子;不久又廢掉李弘改立次子李賢;最後又對李賢不滿,把三子李顯推上太子寶座。唐高宗駕崩後,太子李顯繼位爲中宗,太子妃韋氏因夫而貴,被封爲皇后。當然,武則天立唐中宗是因爲他無能,好控制。反過來說,如果中宗有能耐,也會很快被廢掉。

唐中宗的軟弱無主見,差點也成了皇后韋氏弄權的梯子。在韋皇后的無理要求下,唐中宗提拔了韋后的父親韋玄貞爲豫州刺史。而此時的武則天雖然成了皇太后,卻把實政大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可謂風雨不透,滴水不漏,使得韋后無法通過中宗爲所欲爲。不到一年時間,唐中宗僅因一點小事得罪了母親武則天,武則天就出面將中宗貶爲廬陵王,發配到邊遠的房州,另立四兒子李旦爲帝即睿宗,自己依然總攬朝綱。

武則天對中宗和韋后戒心重重。中宗攜韋后先是在荒僻的房州住了一年,不久又按武則天的旨意遷往均州,在均州過了兩年,又被勒令搬回房州。武則天之所以這樣讓他們反覆搬遷,乃是爲了防止他們長居一地,聚集發展起自己的勢力來對抗朝廷。經過幾年的折騰,武則天覺得他們的銳氣已經消磨得差不多了,也就允許他們長居房州了。

在房州,中宗和韋后並沒有對復辟徹底絕望。有一天中宗與韋后閒來無事,到住處附近的感德寺探望慧範大師,途中,中宗興致忽來,拾起一枚石子,朝天祈禱說:“我如果不受到傷害,還能重得帝位,這枚石子就不要落地。”說完用力將石子拋向空中。這本是他閒極無聊,又對前途毫無把握時做的一種無奈之戲,誰知偏有湊巧,這枚拋起的石子被路旁一棵大樹茂密的枝葉擋住,居然沒落到地上。中宗沒看到石子落地,心中大喜,韋后也笑逐顏開,以爲這是蒼天賜給他們的吉兆。慧範大師也圓就其說,說什麼中宗復位只是早晚的事。這讓他們倆人興奮了好一陣子。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14張

中宗確實是非常軟弱。在患難中,每當中宗陷入絕望之中時,都是較爲堅強的韋后給他以力量和信心;每次武則天派人來訪,都由韋后出面周旋打點,韋后的伶牙俐齒,使他們渡過了不少難關,因而中宗對韋后十分感激。這次拋石問天,給中宗已瀕絕望的心又帶來一線希望,他握住韋后的手十分誠懇地立誓道:“異時若復得見天日,唯汝所欲,不相禁止。”他此時說這種話卻是發自內心的承諾,不料日後韋后竟然用這句話來牽制他,使得他復位後,竟對猖狂淫亂的韋后無言以對。

這時,武則天幾度廢立太子和皇帝,大權獨攬卻仍覺得不夠過癮,索性在天授元年又廢掉唐睿宗,自立爲神聖皇帝,由後臺走到前臺,名正言順執政。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消除異己,她大肆捕殺李姓皇室子孫和對李姓忠心耿耿的大臣。消息傳到房州,嚇得中宗與韋后腦門子冒涼氣,心驚膽戰,夜不安眠,每次聽說朝廷使節前來,中宗就嚇得面無人色,生怕是皇帝母親派人來下詔賜死。

流放的艱苦還算不了什麼,最悲慘的是日日等死。其實人世間最可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日日生活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中,死亡卻又不馬上來,但它隨時又都可能到來,這種恐懼絕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出來的。懦弱的中宗失去了生存的勇氣,他曾幾次撞牆自殺,韋后勸解他道:“福禍無常,活着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何必自己送上死路!”中宗也想通了,反正是一死,只要沒有逼到最後關頭,那就賴活着,權當等待時機降臨,何必急急忙忙自尋死路呢!這樣一想,他又稍微安定下來,與韋后共同支撐着艱難痛苦的歲月。

這時,房州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變化。武則天執政後,很多人對她的做法不滿,甚至深惡痛絕,各路英豪紛紛起兵聲討,戰事頻繁。在揚州就有徐敬業等揭竿而起。徐敬業爲了使自己的行動出師有名,名正言順,竟打出了“匡復中宗”的旗號。武則天心中有些驚慌,她一面派30萬大軍前往平叛,一面又派寵侄武三思前往房州察看中宗的動靜,以便見機行事。韋后使出渾身解數,傳說她甚至用自己賄賂武三思,求他在武則天面前說好話,武三思沒有失言。直到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在宰相狄仁傑的力勸下,武則天才派人把中宗和韋后從房州接回洛陽,復立中宗爲皇太子。這時中宗被流放已達15年之久。

峯迴路轉,中宗回宮5年以後,武則天臥病之際,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崔玄暉等五位大臣,率軍逼迫武則天讓位給太子李顯。就這樣,中宗在失位20年後,又被推上了皇帝寶座,韋后自然也恢復了皇后的身份。

中宗在房州過的是非人的囚禁生活,回來重做皇太子後,也是小心敬畏,再度爲帝后卻如出了籠的鳥一般,開始近乎瘋狂地享受奢侈的帝王生活,對朝政卻是“撂荒”。造成了許多“荒政”行爲和許多“穢德”。

韋后是極有野心、權力慾極強的女人,中宗復位後每次上朝,韋后都坐在他身後的帷幔中,如同當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一樣。大臣桓彥範上書勸諫,李顯不予採納,韋后便開始大肆干預朝政。

唐中宗名爲天子,不但政權掌握不了,就連自己的女人也沒法把握。一次,安樂公主新宅落成,喬遷之喜,中宗和韋后親臨祝賀。席間,公主8歲的兒子跑過來拜見帝后,禮節非常

周全;韋后見了很是喜歡,便把孩子抱在膝上,並下手詔,封他爲太常卿,鎬國公,食邑五百戶。在場的中宗見韋后無視自己的存在,擅自做主,心中十分不悅,當即便攔住說:“且慢下詔!待朕回宮去,再作計較。”韋后聽了,不屑一顧,冷冷地說:“什麼計較不計較?陛下在房州時候,不是說將來不禁止妾身所爲嗎?爲何如今又要來干涉妾身呢?簡直是出言無信!這樣,怎麼讓天下人心服口服。”中宗見韋后拿那話來壓他,心中愈覺氣惱,他一句話也不說,傳旨擺駕回宮。韋后早已不把他放在眼裏,見他負氣離去,也毫不驚慌,根本不當一回事,繼續在公主府中飲酒作樂,直鬧到半夜時分。

古時帝王很少有被人戴綠帽子的,倒是經常給別人綠帽子戴,而樂於戴綠帽子的恐怕也只有中宗一人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原來和上官婉兒私通,韋后回宮後又和韋后私通。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中宗竟然親自安排韋后和武三思幽會,他當面侍候。一個春日困人的日子,午後無事,韋后心中思念武三思,便懨懨地打不起精神。中宗十分了解她的心思,便命太監去宣召武三思進宮。韋后見了武三思,頓時笑逐顏開,精神振作,和武三思玩起賭雙陸的遊戲來。中宗則在一邊手握籌碼,替他倆計算輸贏。韋后撒嬌弄癡,和武三思傳情,把中宗可憐巴巴地撇在一邊。中宗到底還有一點廉恥之心,藉着內侍進來奏稱有事,像一條泥鰍一樣溜走了。

有書記載:韋后淫蕩成性,除武三思外在韋后宮中還養着三個美男子。一個是楊均,原是一個廚子,韋后見他少年英俊,便把他調入宮中,侍候自己。楊均還得了官銜;另一個是馬秦客,是御醫,一次偶然進宮替韋后治療感冒,只因他眉目長得清秀,從此以後,韋后有病沒病常把他傳進宮來伺侍;再一個是葉靜,原是馬販子出身,善玩馬技,一年元宵節他在燈會上表演馬技,被韋后看中。這三個人都做了韋后的幕賓,追隨着韋后,不離左右,忠心耿耿。中宗對這一切裝作不見,真的做到了“不相禁止”,只是他雖然樂於承受,卻怕別人知道,別人知道也不要緊,只是不能說出來,否則便會立遭殺身之禍。

武三思早有推翻中宗的心思,時時慫恿韋后效仿武后,自立爲女皇。還有一個上官婉兒,14歲起跟隨武則天,久參國政,官居丞相,勢力很大,韋后在謀權上緊緊把她拉在自己身邊。她們互相利用,在中宗身邊,漸漸結成了一個以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爲核心的弄權集團,整個軍國大權也就幾乎落到了她們手中。這個集團首先暗殺了起兵擁立中宗的張柬之、桓彥範等五位大臣。中宗復位後,立兒子李重俊爲太子。韋后因爲重俊不是自己所生,對他很不滿意。安樂公主又多次向中宗請求廢掉太子重俊,立自己爲皇太女。太子重俊不堪韋后的排斥和打擊,更不願坐待廢黜,便鋌而走險,帶領羽林軍三百騎,把武三思殺死在家中,羽林軍知道接奉的是假聖旨,轉過頭來殺了重俊。這以後,韋后更加變本加厲地攬權作亂,外有她哥哥韋溫及宗楚客分掌大權,宮內有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外,還有韋后的妹妹鄴國夫人及上官婉兒的母親沛國夫人等人,共同勾結成爲一個營私受賄、買官賣官、獨行亂政、爲非作歹的腐朽勢力集團。不久,韋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她們想立中宗的兒子李重茂做太子,由韋后主持朝政,像原來的武則天一樣逐漸向女皇過渡。但還沒等她們的計劃實施,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搶先發動了兵變,除掉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等人。

有什麼樣的婆婆,就有什麼樣的媳婦。這麼說對否?

15、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巾幗第一首相:上官婉兒

武則天憑藉着時勢和能力登上帝位,像鐵桶一樣統治中國幾十年。而上官婉兒,14歲開始給武則天當“祕書”,從19歲起草擬“聖旨”等重要文件,百官奏章都由她先行過目,並加上擬辦意見,武則天只要在上面批一個字就頒行天下,成爲除武則天以外朝內最具權柄的女人。她追隨武氏27年,對武氏個人以及武氏國策的影響很大。她可謂爲女皇御前的“巾幗首相”。

上官婉兒是陝州陝縣人,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后所殺,家族籍沒。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被趕進掖庭宮充爲宮婢。婉兒在掖庭宮狹窄的藍天下長大。

婉兒的母親鄭十三娘是太常少卿鄭休遠的姐姐,有文學素養,母親是她第一個老師。婉兒雖身份爲奴,但所有的人包括武氏在內,對上官儀的冤獄心知肚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朝廷把聰明穎悟的婉兒送到後宮內文學館學習。婉兒“天性聰明,善文章”,內廷文學館宦官老師非常喜歡她,器重她。

宮廷老師講課以武則天的發展爲榜樣,大講特講武則天的偉大、非凡,使少年婉兒內心無限欽佩。

婉兒把武則天的故事講給母親聽,鄭夫人落下淚來。婉兒不瞭解身世,把夢想寄託在敵人的身上,“認賊作父”。她又不願破碎女兒的夢想。她深知婉兒的成長需要有夢想支撐。她不能讓女兒懷恨武后,女兒一旦知情而且懷恨,性命便危在旦夕了。她只有自己偷偷流淚。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15張

婉兒漸漸長大,出落得妖冶豔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因爲老師的舉薦,婉兒14歲時,終於得到武皇后的召見。武則天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自上官婉兒的手筆。

婉兒從掖庭宮走入朝廷,從此跟隨這個偉大、非凡的皇后。於是,婉兒的感情和政治、權力緊緊牽繫在了一起。

有人說,上官婉兒能成爲“巾幗首相”是天生的。傳說上官婉兒的母親鄭十三娘身懷婉兒時,夢見有人送自己一杆大秤,解夢者說:“當生貴子,手握天下大權。”新舊唐書的《后妃列傳·上官昭容》上也有類似的記載。《新唐書》還記載了一個細節:鄭十三娘懷孕時夢見巨人拿着大秤說“拿着這秤可以稱量天下”。

當然,婉兒的成長固然有天才的因素,但是真正造就婉兒的,卻是武則天,是武則天給了他千載難逢的機遇。她是金子,是武則天讓她閃光。她從一個罪臣孤兒到稱量天下,她的成長得自於天賦,得自於環境,更得自於武則天。

對武則天,她是矛盾的。這種矛盾伴隨了她一生。武則天是她的“殺父仇人”,她註定要恨她;武則天又是她的“教母”,她身邊惟一值得效仿的高貴的女皇,又是真正懂她賞識她喜歡她的人。

她14歲成爲武則天的“祕書”,幾乎是和皇子們一道長大。美麗可人的婉兒,先後被李賢、李顯和李旦所愛,但是對婉兒來說,政治永遠大於愛情,愛情爲政治服務。青春美麗成爲婉兒政治的誘餌。以後的歲月,她同武三思、崔湜,同中宗的關係,都談不上愛情。她也不再眷戀那堪稱真愛的關係,都是逢場作戲而已。

女皇開始她輝煌的帝業。婉兒則開始了實際上的“巾幗首相”生涯,但她仍是武則天一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近侍奴婢。這年女皇62歲,婉兒26歲。和諧甚至美好的君臣關係卻因一個失寵的男寵起了波折,婉兒被黥面——在臉上刺字即毀容。

原來,武則天的男寵薛懷義被主厭棄。薛懷義深感失戀之苦,大失所望。有一天他沿着宮中的一條密道想求見女皇,婉兒不與通報,將這失寵的“牀榻上的君王”拒之門外。薛懷義一氣之下,一把驚天大火親手燒了他爲女皇建造的明堂。武則天知道後大怒,認爲是婉兒逼薛懷義放火,結果是“忤旨當誅,後惜其才,止黥而不殺也”。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聖曆元年開始,又讓其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公元695年,武則天稱女皇的第5年,她重任委派侄子武三思、上官婉兒修周史,爲其歌功頌德。婉兒憑藉聰明和多學,在修史的過程中爲武三思提供了大量的幫助,讓武三思感激涕零,並對這個女人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很深的感情;婉兒敏銳地看到了武氏一族的勢力正因女皇而迅速發展,越來越大,勢不可擋。她在武三思那裏找到了安全感。後來武則天把武三思配給上官婉兒,上官婉兒這年已經35歲。

後來中宗復位以後,大權在握,此時的婉兒已不知何爲感情、何爲廉恥,她逢迎所有喜歡她、需要她的男人,她又重新恢復了和中宗的親密關係。她運用自己學自“教母”武則天卓越的控制能力成爲中宗的“患難之友”,她自己也在這種給予中獲得了“未來”。她不但沒有被“一朝天子一朝臣”廢棄,反而成了“不倒翁”。中宗封婉兒爲昭容,封婉兒母親鄭氏爲沛國夫人,又令婉兒專掌起草詔令。

婉兒成爲武氏集團的“領袖”。武則天死後,在婉兒和韋后的幫助下,武三思搖身一變,成爲了堂堂李唐王朝的司空,三公之一,名副其實的大唐首相;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進拜司徒,亦爲三公。除太尉之外,三公中便有兩席被武家強佔了去,而且都是實權崗位。

事實上,這時中宗已被皇室的女人們架空。這兩個女人就是婉兒和韋后。

婉兒處處爭取自己的勢力。她不斷向韋后進言提高婦女在社會和政治中的地位,爲韋后未來成爲女皇鋪平道路。婉兒將韋皇后稱霸的野心點燃。婉兒還不斷請求提高公主們的地位,這既取悅了韋后,又籠絡住諸公主的心。婉兒讓安樂公主堅信她是能夠繼承皇位的,儘管中宗還有李重俊、李重茂兩位皇子,但他們並非韋后所生,這給韋后所生的安樂公主成爲皇太女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在婉兒的幫助下,宮裏的權勢女人各自拉攏了一批朝官並形成了她們自己的勢力。她還心懷叵測貶抑排斥太子李重俊,推舉以武三思爲首的武氏一族,成功地在朝堂製造籲請廢黜太子的輿論。年輕的太子再也不能忍受,公元707年7月,李重俊與左羽林軍大將軍李多祚等,“矯詔”發羽林軍三百餘人,當夜突襲了武三思的王府,殺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訓。當時,婉兒正在中宗的大殿中與韋后、安樂公主一道陪着聖上博戲。見狀,中宗和韋氏大怒,不肯依太子的索要交出婉兒。中宗帶上婉兒和他的妻女們匆匆登上了玄武門,以避兵鋒。他首先派右羽林軍大將軍劉景仁速調兩千羽林兵士屯於太極殿前,閉門自守。當叛軍來到宣武門下,他便依照婉兒的指令,向門下的叛軍高聲勸降。叛亂的羽林軍當場倒戈,並將太子殺死。

此後,上官婉兒又經常勸說中宗,大量設置昭文館學士,廣召當朝詞學之臣,多次賜宴遊樂,賦詩唱和。上官婉兒每次都同時代替中宗、韋后和安樂公主,數首並作,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對大臣所作之詩,中宗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因此,朝廷內外,吟詩作賦,蔚然成風。中宗又派人在上官婉兒居地窮極雕飾,常引大臣宴樂其中。當時,宮禁寬疏,允許宮內官員任意出入。上官婉兒遂與一些宮官在宮外購築宅第,經常同一些紈絝子弟鬼混其間,有的人因此而求得高官要職。中書侍郎崔湜就是因爲與上官婉兒在外宅有染,後被引以爲相的。不久,崔湜在主持銓選時,多有違失,被御史李尚隱彈劾,被貶外州司馬;而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爲其申理,仍官復原職。

太平公主與她們虛以委蛇,一方面以一代公主的身份牽制、滯緩她們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暗中幫助她的侄兒李隆基。李隆基本來就一直在姚崇、宋理等名相的扶助下,羽翼漸豐,現再得太平公主的支持。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後爲玄宗)發動政變,起兵誅討韋皇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與韋后一併處斬,上官婉兒年僅46歲。開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褒揚她的文章,指令收集上官婉兒的著作,編錄文集20卷,叫大手筆燕國公張說(悅)爲其題篇作序。序中稱上官婉兒“風雅之聲,流於來葉”,對其文其人評價很高。

儘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用自己的才能智慧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在權力場中縱橫捭闔,在危機四伏的宮廷爭鬥中保持着艱難的“平衡”。這是很多男人和女人都做不到的。但她仍未逃脫厄運,成爲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16、正說歷代非常女性——一代卓越大詞人:李清照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學家鳳毛麟角,但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卻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見的、多才多藝的女文學家、藝術家、著名女詞人。她的詩詞近千年來一直極受人們歡迎,大凡中國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隨口說出幾句她的詞句。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系山東濟南章丘人氏。生於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李格非爲著名學

者,曾任禮部員外郎等職,博通經史,能詩善文,很受蘇軾的賞識。母親王氏亦工詞翰,善文章。由於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優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聰穎,勤奮好學。所以擅長於詞,亦工於詩文,通曉音律,能書善畫。她的父母都認爲如果李清照是男兒身,考取功名猶如探囊取物。

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從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出她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她曾作《如夢令》,描述少女時代在濟南的歡樂生活: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個時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這樣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實非易事。也許是上天的憐憫,竟然爲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滿的姻緣。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學生、丞相趙挺之子趙明誠。李清照18歲時,在汴京與其結婚。她與趙明誠,是封建婚姻制度下最幸福的一對,他們伉儷情深,琴瑟和諧,彼此都懂得欣賞對方,理解對方,支持對方,兩人情趣相投,常投詩報詞,恩愛非常。

趙明誠酷愛金石,在攻讀經史之餘,刻意研究金石學。當時趙明誠還是在校的學生,每月朔、望之時才能請假回家。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幫助丈夫整理、考證、鑑別金石,一方面在閨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一年重陽,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的丈夫: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正說歷代非常女性全集:歷史上最出名的17大美女 第16張

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記載,趙明誠接到該詞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混雜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是哪三句,陸德夫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不幸的是,這種幸福美滿的生活沒能維持多久,趙明誠的父親趙挺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因得罪權臣蔡京而被罷官。不久,趙挺便死於政治鬥爭中,趙家開始敗落,趙明誠和李清照只得離開汴京,回到趙家的故鄉青州。

趙明誠性情淡泊,屏居鄉里後,更加潛心於金石書畫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點積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用於搜求書畫古器。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願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李清照千方百計節衣縮食,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儘管生活過得很清苦,但是他們夫婦每得一罕見之物便共同校勘、鑑賞,其樂融融。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俘,宋高宗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先後渡江南去。第二年,也就是他們結婚29年後,趙明誠死於建康太守任上。趙明誠的死給李清照極大的打擊,特別是南渡以後國破家亡,滿目慘淡使得她更感悽楚悲涼。於是,李清照帶着丈夫殘存的書畫、金石、碑帖等物流徙於各地,最後才落腳於杭州。經過數年的努力,李清照將丈夫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認真校正謄錄,並作了一些增補,集成了《金石錄》(30卷)。

這個時期連遭國破、家亡、夫死之痛的李清照,所作詞章更爲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兩盞三杯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刺宋徽宗、宋高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不僅在詞的創作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而且在詞的理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比如她在自己著的《詞論》中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知之者少”的說法,並以“協音律”而又典重高雅爲當行本色。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論文章,其立論雖然有所偏頗,忽視詞作的內容,但卻頗有見地。

至於李清照逝於哪一年已經不可考究,不過她晚年的痛苦除了山河破碎之外,就是對丈夫的懷念之情。

17、正說歷代非常女性——生來死去爲玄宗:楊玉環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爲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是《長恨歌》中的詩句,白居易在詩中以矛盾的心情既批判了“漢皇重色思傾國”的現象,又對他們的偉大愛情給予了無限的同情。

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可謂一見鍾情。

一次,唐玄宗在華清池洗浴,在回宮的走廊上,發現了一個女子。這女子隔着廊兒,在花窗下斜倚着。看那女子揹着身子,雲髻半偏,襯着柔軟的腰肢,已是動人心魄;待她一回過臉來,那半邊腮兒,恰恰被一朵芙蓉花兒掩住,露出那半面粉頰來,使人分辨不出是花兒,還是人面。這女子不知不覺把玄宗的魂兒絆住,玄宗可是個“愛美”之人,不由自主地向她走去。那女人似有意吊他的胃口,且不即不離地往前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總與玄宗保持着一段距離,害得那宦官高力士也只好跟着走。這害得唐玄宗神魂顛倒的人就是楊玉環。

楊玉環生於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的蜀州,在東都洛陽長大。她本是唐玄宗兒子壽王的妃子,這次是隨壽王到華清池避暑。

唐玄宗一見傾心,當晚躺在牀上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好不容易捱過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一臉倦意地對高力士感嘆道:“這美人兒真可愛!叫朕心下好難拋!”高力士昨天分明在場,聽皇帝一講才知道問題出在楊玉環身上,感情皇上是爲楊玉環失眠呀。高力士趕緊奏道:“萬歲如果喜歡那楊氏,奴才替萬歲爺去召進宮來見一面兒。”玄宗嘆氣說:“我們翁媳見一面兒有什麼意思,眼見這相思病害到底了!”見如此說,高力士眼珠一轉便得了主意,搶上一步,附在玄宗耳邊說出一番話來,玄宗聽了連聲稱讚:“好主意!好主意!就按你的主意去辦。”

於是高力士把萬歲爺的意思告訴了楊玉環,並勸她丟下壽王,進宮去得萬歲爺的寵愛。楊玉環多麼聰明,本來就心不知足,心比天還高,享榮華的心重,愛壽王的心薄。她在華清池宮中,見皇帝對着她露出癡癡顛顛的樣子來,不覺也感動了她的柔腸,愛上了玄宗,決意與壽王分手。於是楊玉環離開了壽王,按照高力士的精心安排,先到內宮的太景觀做了一個女道士,起名楊太真。這樣過渡一下便被接進唐玄宗的宮中。這樣,既消除了人們對玄宗亂倫的看法,又名正言順地娶了美人。

對此,《唐大詔令集》中有記載“道度壽王妃爲女道士敕”。楊玉環做壽王的妻子,應當有3年多或4年多。

壽王見媳婦被父皇搶去,半句話也不敢說,只好忍氣吞聲。玄宗爲了補償,便聘韋詔訓的女兒爲壽王妃。壽王除聽任擺佈,又能如何呢?

唐玄宗得到楊玉環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人們不禁要問,楊玉環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戀於她呢?是她的天生麗質,肌膚白皙如“凝脂”?是她的“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態?是她的羽服霓裳,能歌善舞?

有觀點認爲:玄宗和玉環有對音樂的共同愛好。玄宗自幼喜愛音樂,素質高,會作曲,能舞蹈,不少弟子曾在梨園都受過他的訓練。楊玉環雖然體態豐腴,但史書上也記載着她是個舞蹈高手。相傳玄宗創作出《霓裳羽衣曲》後,楊玉環只是稍加瀏覽,就給編配成了舞蹈。依韻而舞,歌聲婉若鳳鳴鶯啼,舞姿翩若天女散花,表現出一種縹緲神奇的意境。她對樂曲的領悟之深,表現力之強,令玄宗興奮不已,親自爲其伴奏。楊玉環又是一個醋罈子。原來楊貴妃進宮之前,唐玄宗一直愛着梅妃。梅妃曾作驚鴻舞,唐玄宗作爲樂壇高手,十分喜愛,直到寵上楊貴妃後還時時欣賞,於是楊貴妃暗地裏醋勁大發,害怕唐玄宗重新愛上梅妃,將自己拋棄,就千方百計寫詞作曲。傳說,她的這番苦心感動了月中嫦娥,便到處傳唱她的曲子,蓋過了梅妃的驚鴻舞,從而讓玄宗徹底忘掉了梅妃。

楊玉環姿容出衆,不僅體態豐腴,肌膚細膩,且面似桃花,這對於重聲色的玄宗,也是具有吸引力的。楊玉環是個天性快樂、單純、沒有心機的胖美人,她身上有一種天然的“熱鬧”氣息,像冬日暖陽,或者更像冬夜裏溫潤的手爐,給玄宗一種貼心貼肺的家常感。然而,最能使玄宗如癡如狂地迷戀楊玉環的,應是她有過人的聰穎,善於掌握男人的心理,又善解人意。例如在她被賜死時也毫無怨言,這又怎能不使玄宗皇帝日後此恨綿綿無絕期,直至抑鬱而死呢!

玄宗長玉環34歲,創“開元盛世”,是個有魄力、有魅力的男人。兩人也都是情感比較熱烈的人。更重要的是,玄宗可以集一個龐大帝國的資源來討好楊玉環,爲了讓她吃到荔枝,“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他賜予玉環的家族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富貴。“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在這種不斷的瘋狂給予與索取中,“愛情”的因素出現了。

兩個人幾次鬧彆扭的場景故事,沒有陰森的宮禁祕聞氣息,更像市井百姓人家“一地雞毛”的故事。

第一次,玄宗把楊玉環攆回孃家,還沒到中午,玄宗就開始絕食,發脾氣打人。高力士向他請示要不要給楊玉環送點東西,玄宗把自己的飯也送過去了。當天晚上,玄宗實在忍不住了,違規打開安慶坊門把她接回來。玉環見到玄宗自然又哭又鬧,玄宗哄了好半天。第二天,楊玉環的孃家人來了,玄宗趕緊給孃家人好多東西。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楊玉環大大得罪了玄宗,玉環的從兄楊國忠請教吉溫,吉溫跑過去對玄宗說:“宮裏女人犯錯該死,但爲啥吝惜宮中一席之地讓她在外頭受辱?”這話讓玄宗動容,又不吃飯了,並馬上派人給她送東西。楊玉環請送東西的人轉告玄宗:我罪該萬死,但我除了身體髮膚以外都是皇上賜的,我快死了,沒啥能報答的。拿刀割斷一縷頭髮說,拿這個當紀念。玄宗很心疼,馬上將楊玉環接回來,然後又給玉環的孃家人大量賞賜。

而且每一次危機化解之後,兩人感情都會加深一層,楊玉環會更得寵,她的家人會得到更高的地位。真有點像民間俗語:磕磕絆絆到百年。

楊玉環被唐玄宗寵縱,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曾經爲了讓李白替楊玉環寫歌詞逼着高力士替李白磨墨、斟酒、脫鞋;一次楊玉環一時興起,竟要高力士唱歌制曲,高力士知道一個太監唱起歌來定會十分難堪,首先就是嗓音不對,公鴨嗓怎麼唱歌,不肯出醜,楊貴妃當着唐玄宗的面,藉着他的威勢,開口就要打高力士一百個嘴巴,一千下屁股,雖然沒有打足實數,也打得高力士血跡斑斑,聲聲討饒。玄宗不但不阻攔,還開懷大笑。今天看來,當時高力士既無奈,又有巴結楊玉環、討好唐玄宗之嫌。這種痛苦非常人受得。

楊玉環愛吃鮮荔枝。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更表現在不遠千里、不惜工本,詔令嶺南節度使專司其事,設飛驛傳送嶺南荔枝,讓楊玉環吃上鮮荔枝。按當時的條件,荔枝保鮮一般在七天之內,爲了博得楊玉環淺淺的一笑,不知累死了多少馬匹,累壞了多少兒郎,踏壞了多少莊稼。

楊貴妃一人得志,萬人昇天。自楊玉環被封爲貴妃,她已死的父親被追封爲大尉齊國公,叔父被拜爲光祿卿,兄弟楊銛爲鴻臚卿,楊裿爲侍御史,楊釗爲司空,並獲賜名國忠,長姐玉佩封爲韓國夫人,三姐玉箏封爲虢國夫人,八姐玉釵封爲秦國夫人。正是:“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這些得到楊玉環好處的人們,常常爲虎作倀,爲非作歹,最後都受到楊玉環的保護。

安祿山是邊防一位混血將領,後來加入邊防軍的雜牌部隊獲得迅速升遷。公元743年後,他兼任三個地方節度使,總攬境內文武諸事。皇上十分寵信他。安祿山來朝,皇上命玉環的姐妹與他結拜爲兄妹。楊玉環爲了籠絡安祿山,把這個比自己大20來歲的人認做乾兒子,在宮中數度賜宴。安綠山得勢也與楊玉環有關。

公元756年,一場聲勢浩大的政變,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敗,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祿山統領的叛軍大舉攻入長安,接到密報的唐玄宗連夜帶領嬪妃以及貼身禁軍倉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就在這時,隨行的將士突然起義反叛,當朝宰相楊國忠瞬間死於亂軍之中。隨後,叛亂的將士將憤怒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的姐姐——玄宗最爲寵愛的楊貴妃、這個大唐最美麗的女人。70多歲的老皇帝,最終沒有保住自己愛妃的生命,一代絕世美女香消玉殞在荒涼的馬嵬坡上。

馬嵬兵變,實際上是李亨(唐肅宗)發動的。50多歲的老太子李亨,一直擔心自己活着當不了皇帝。他的兵變,或者說是被70多歲還不肯放權的老子玄宗“逼”的。

楊貴妃死於馬嵬坡,葬於馬嵬坡,在官方文書中,應已確定無疑。但楊貴妃不曾死的傳說,在當時即已有了。有人說,她並沒有死,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楊玉環被日本商人趁返國之機弄到了日本。至今日本還有許多關於楊貴妃的傳說、器物、廟宇、墳墓及好幾本有關她的書。一說楊貴妃東渡,侍女從人,大多死去,楊貴妃到達日本後不久亦死。另一說,楊貴妃受到日本禮遇,還有一些故事留下。亦有說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後,仍有信息託遣唐使帶給玄宗……

各種說法也不相同,從史書的縫隙中找線索,這都有可能。

馬嵬兵變的最根本目的只在除去楊國忠,迫楊貴妃死,旨在損玄宗的尊嚴。驗屍云云,叛軍之將陳玄禮不會認真。再者,陳玄禮以一個軍人叛迫皇帝之後,如再認真驗看貴妃遺體,褻瀆之罪大矣。這方面,史書所載亦已很明白:四軍將士聞楊貴妃死訊即歡呼,陳玄禮免甲冑而拜,說明他們並未去驗看楊貴妃的遺體。

楊貴妃被縊,執行者是內侍們,可能縊至氣絕而未斃命。以楊貴妃死而解圍罷亂,皇帝不忍看,皇帝走後,貴妃復甦。楊玉環待人仁厚,內侍們定會設法救援。往返途中的壽王李瑁和高力士,肯定也會施以援手。所以不曾死也確係可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