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紅樓夢中李紈真的是個吝嗇之人嗎?爲何這麼說?

紅樓夢中李紈真的是個吝嗇之人嗎?爲何這麼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紈,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人物,金陵十二釵之一。這是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陵十二釵衆女子中,每個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林黛玉的才華、薛寶釵的博學、妙玉的清高、史湘雲的爛漫。但卻有一位特殊的金釵,她給讀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卻是摳門吝嗇的鐵公雞形象,這位女子便是榮國府的大嫂子李紈!

紅樓夢中李紈真的是個吝嗇之人嗎?爲何這麼說?

李紈這個人很有意思,筆者來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第37回的海棠詩社!只因探春突發奇想,想在大觀園中建立一個詩社,邀請衆姊妹一起來參加,可出人意外的事發生了。明明是探春發起創建詩社,可李紈一到場,就毛遂自薦要當詩社社長,探春礙於李紈“大嫂子”的身份,只能遷就。

可李紈既然當社長,就應該承擔起當社長的責任,可當詩社遇到資金問題時,李紈卻沒有自己想辦法,而是帶着衆姊妹去找王熙鳳要錢,而且這個錢要的也是充滿大大的問號,書中這般記:

探春笑道:“我們起了個詩社,頭一社就不齊全。衆人臉軟,所以就。我想必得你去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纔好。再四妹妹爲畫園子,用的東西,這般那般不全,回了老太太......”鳳姐笑道:“你們哄我,我也猜着了,哪裏是請我作監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個進錢的銅商。”——第45回

大家要格外注意細節,雖然名義上是李紈帶着衆姊妹找王熙鳳要錢,可真的到了王熙鳳的住處,開口跟王熙鳳溝通的卻是人家探春,李紈直接躲到了人堆裏,如果不是後文王熙鳳專門拎李紈出來問話,恐怕李紈會一直躲在人堆裏,將要錢的任務拋給探春!

通過這次“要錢”,大觀園詩社從王熙鳳手中要到了整整五十兩銀子,這下詩社總能辦得有聲有色了吧,可問題再次出現,到了第50回“蘆雪庭聯詩”,李紈居然再次問衆姊妹要錢,一張嘴就是每人一兩銀子,書中記:

紅樓夢中李紈真的是個吝嗇之人嗎?爲何這麼說? 第2張

李紈道:“我這裏雖好,又不如蘆雪廣好。我已經打發人籠地炕去了,咱們大家擁爐作詩......你們每人一兩銀子就夠了,送到我這裏來。”指着香菱、寶琴、李玟、李琦、岫煙,“五個不算外,咱們裏頭二丫頭病了,不算;四丫頭告了假,也不算。你們四份子送來,我再總拿出五六兩銀子來,也儘夠了。”——第49回

明明前面剛從王熙鳳那裏要了50兩銀子,怎麼又要錢,而且還是一兩銀子!要知道榮國府小姐們每月的月例纔不過二兩銀子,李紈一張口,她們就得拿出一半的月例。

更要命的是,按照李紈之前的說法:每個月舉辦兩次詩社,時間分別是每月初二和十六。要真的照着李紈的這種做法,各位小姐們每月一毛錢零花錢都不剩,全都得交到李紈手上。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不難明白,大觀園詩社爲什麼就舉辦了兩次,之後便銷聲匿跡,再也沒人敢參加了,直到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詩社纔有了重新起復的苗頭。

透過這個情節,我們雖然不能斷定李紈“貪贓枉法”,這個結論還有待考證,但李紈作爲大嫂子,她確實如鐵公雞般一毛不拔,這一點是板上釘釘的。

另外,還有一處例子可以佐證李紈的吝嗇,那就是第44回的“閒取樂偶攢金慶壽”!

彼時正值王熙鳳生日,賈母覺得王熙鳳素日辛苦,便慫恿衆人攢錢給王熙鳳舉辦個生日宴,闔家出錢之際,到了李紈這裏,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情節,書中記:

尤氏、李紈笑道:“我們自然又矮一等,每人十二兩罷。”賈母忙和李紈道:“你寡婦失業的,哪裏還拉着你出這個錢。我替你出了。”......鳳姐笑道:“生日沒到,我這會子已經摺的不受用了,我一個錢饒不出,驚動這些人,實在不安,不如大嫂這一份,我替她出了罷。”——第44回

賈母主動提出替李紈出錢,自是可憐李紈孤兒寡母,王熙鳳橫插一腳,是爲了當着賈母的面顯示自己“會做人”,所以鳳姐提出她來替李紈出錢,順便一提,後文中王熙鳳壓根沒出這筆錢,她完全是在哄賈母,這個問題暫且按下,我們日後慢慢分析。

紅樓夢中李紈真的是個吝嗇之人嗎?爲何這麼說? 第3張

問題在於,李紈作爲這個話題的核心人物,她居然從頭到尾一句話都沒有,就在旁邊悄悄接受了這份“資助”,誠如陳大康在《榮國府的經濟賬》中的解讀:

照理說,慶賀別人生日送禮理當自己掏錢,十二兩銀子對李紈來說又是區區小數,至少口頭堅持一下說自己出這一份子是理應之事,可是李紈此時就是一聲不吭,能省下十二兩銀子也是好的。——《榮國府的經濟賬》第四章

這些種種都透露出李紈的精明和算計,她當真是鐵公雞一毛不拔,明明自己收益頗豐,每月二十兩銀子的月例,和賈母、王夫人相等,是同輩媳婦王熙鳳的五倍,另有賈府的地租徵收,年中分年例也是上等分,一年下來能有四五百兩銀子的收益,可她就是死死捂住自己的口袋,不願隨便拿出一分錢!

當然,對於李紈的這種做法,立足她的處境,我們應該給予理解。丈夫賈珠去世後,李紈帶着兒子賈蘭,在賈府內艱難度日,同時榮國府的經濟狀況又每況愈下,李紈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