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水滸傳中宋江死前還要毒死李逵,是什麼原因?

水滸傳中宋江死前還要毒死李逵,是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江,字公明,一百零八將之一,排第一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宋江即宋公明,排行第三,祖居山東鄆城縣宋家村。面黑身矮,人稱“黑宋江”;且於家大孝,仗義疏財,被稱爲“孝義黑三郎”。上梁山之前官職是押司,其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得諸般武藝。

宋江性格的矛盾性體現在忠義不能兩全。他是綠林好漢,是跑江湖的義士,平生喜好“仗義疏財,濟困扶危”,又好結交各路江湖好漢,所以贏得了“及時雨”、“呼保義”的美名。

本來他生活小康,有着押司的職務,按今天的話講,就是處理獄訟案件的法院公務員,屬於統治階級裏面的人物;他可以循規蹈矩,按國家規定的法律制度辦事,衣食無憂,但因爲殺死了閻婆惜,惹上了官司,不得不上梁山,揭竿起義。

水滸傳中宋江死前還要毒死李逵,是什麼原因?

他在潯陽樓酒醉之時題了“反詩”,他“敢笑黃巢不丈夫”,抒發了豪言壯志和鬱結在心的不滿與憤怒。爲了懲處貪官、惡霸,他挺身而出,聯合其他勇士,打家劫舍,行俠伸義。

晁蓋死後,他成爲梁山義軍的總頭領,領導100餘員大將縱橫馳騁,聚義行俠,掃盡天下不平事。官逼民反,造反有理,揭竿起義,是他們具有的正義力量。因而,讀者的感情天平是傾向他們這羣英雄豪傑的。

但是,在小說中,宋江又表現出極大的矛盾性,集中顯現了忠與義同時並存的“二律背反”的悖論。“忠”和“義”在宋江身上既矛盾衝突,又勉強組合在一起,形成宋江人格精神分裂又統一的奇觀。

因爲受到傳統儒家文化忠君觀念的巨大影響,所以,儘管他會本能地反抗壓迫和痛殺貪官污吏,但大腦還是指揮他應該向“忠”靠攏。也正是因爲這一點,他不得不壓縮內心“義”的空間,讓“義”服從於“忠”。他“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李卓吾《忠義水滸傳序》)。

自然,他的口號只是“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這就是“只殺貪官,不反皇帝”。上梁山後,晁蓋一死,他便馬上改“聚義廳”爲“忠義堂”,把“忠”放在第一位。

按九天玄女的說法,宋江把“義”排在“忠”之後,正是一種“去‘邪’歸‘正’”。而齊聚一百零八將後,宋江更是立“忠義堂”牌額和“常懷貞烈常忠義,不愛資財不擾民”柱書來約束所有英雄將士。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爲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

他爲何要這樣說與做呢?主要原因是他內心怕揹負造反(即“不忠”)的罪名,怕因此帶來精神包袱。而且,宋江認識到,爲了表現自己的“忠”,就必須接受朝廷的招安,兩者必須二位一體。

所以,在呼延灼面前,他替自己辯解道:“小可宋江怎肯揹負朝廷,蓋爲官吏污濫,威逼得緊,誤犯大罪,因此權借水泊暫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燕青向宋徽宗說的一番話也表露了宋江這一心跡:“宋江這夥,旗上大書替天行道’,堂設‘忠義’爲名,不敢侵佔州府,不肯擾害良民,單殺貪官污吏,讒佞之人。只是早望招安,願與國家出力。”在小說中,宋江常把接受招安掛在嘴邊。

他不僅要自己“忠義雙全”,而且要求所有梁山起義將士都接受招安以顯“忠”心。

水滸傳中宋江死前還要毒死李逵,是什麼原因? 第2張

當然,宋江主張招安的想法也是有羣衆基礎的。譬如,最初提出招安的是武松,他對宋江說:“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尋訪哥哥未遲。”

正因爲武松等人早就想到招安之策,宋江才進一步將之確定爲基本方向。

他說:“兄弟既有此心歸順朝廷,皇天必祐”,“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爲人一世”。

而《水滸傳》的偉大之處之一,就是客觀冷靜地寫出了招安並不是一條好出路。

梁山義軍接受宋江招安主張後,徵遼國、平方臘,損失慘重,很快就分崩離析,不僅瓦解得非常快,而且,絕大多數將領均沒有善終。

例如,宋江被高俅用毒酒害死;盧俊義被高俅用藥酒毒傷後,失足落水而死;李逵被宋江用毒酒害死;吳用、花榮兩人自縊於宋江墓前;其餘將領,也大半在征討方臘時陣亡或病故。也就是說,招安結局無比淒涼。

招安的結局證明了宋江等人的主張是錯誤的,也再次印證“造反有理”、“起義有理”、“自古忠義兩難全”的道理。

宋江說過“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其早就有“忠義雙全”的精神信念。所以,他臨死時,明知自己將被毒死,也不惜殘忍地拉一個墊背的陪他一起去死。這個墊背的就是李逵。

儒家有句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可是宋江臨死時爲何拉上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李逵呢?

宋江死前毒死李逵,的確讓讀者大跌眼鏡。但這真實地反映了宋江想造反又怕造反的矛盾心態。

因爲李逵造反傾向最強烈,他早就說過“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不讓李逵死,那麼起義隊伍裏的躁動分子依然存在,就會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這樣,宋江等人就還是摘不掉“不忠”的罪名。

當然,宋江“忠義雙全”的精神追求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

作者對此設計了形象而富有浪漫色彩的光環,即九天玄女在還道村所叮囑的“傳你三卷天書,汝可替天行道,爲主全仗忠義,爲臣輔國安民”,這成了宋江忠義精神的思想來源。

水滸傳中宋江死前還要毒死李逵,是什麼原因? 第3張

所以,他與一百零七將義結金蘭時發誓“患難相扶,一同保國安民”,而其口號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顯然,保國安民以顯忠成爲他的觀念重心。

曾經有很多人批評宋江是作者概念化的人物,其實不然,不按照讀者所希望的結局來刻畫宋江,並不表示《水滸傳》中的宋江刻畫得不成功。只要人物的這種矛盾性具有真實性,就值得特別肯定。

我們說,《水滸傳》能夠客觀寫實地刻畫出複雜矛盾的多面體宋江形象,而不是刻板地嚴守概念化、公式化塑造要求;如概念化、公式化的塑造會認爲宋江是起義將領,故就不能有想被招安的深謀遠慮。

其實,矛盾、多面的宋江形象更符合實際生活,因爲現實中的人常處於一種矛盾的碰撞中,因而,《水滸傳》中的宋江反而是最真實的,他是一個活生生的矛盾的多面體。

宋江這種矛盾性正好能揭示出歷史上那麼多農民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這也正是《水滸傳》寫作的高超處之一。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