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楚莊王圍宋之戰:一場讓人看不懂的城市圍困戰

楚莊王圍宋之戰:一場讓人看不懂的城市圍困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莊王圍宋,是個蹊蹺的戰事,結束得有些莫名其妙,各種版本都想解釋其結束的細節,但其實都很難說得通順。

而整個戰事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對信義的全面註解,故事中的幾個人物都是在翻來覆去地討論着關於信義的課題。

東周列國志裏面提到了這個戰事的開端,根本原因當然還是楚國想爭霸,想讓那個死不服氣的大國宋對楚低頭,但苦於找不到原因,就想了個羞辱宋國的招數,讓楚使過宋境而不拿通關文書,擺明不把宋國當個國看。宋受不住這氣,就把使者砍了。

列國志中說這個使者不是個平常人,就是那個當年逼問楚莊王爲什麼不務正業,從而引出一鳴驚人典故的申無畏,乃是個有先見之明的人。申無畏一聽說讓他去宋國惹事,就知道自己沒命活了,不免逼問莊王說我要是死了咋辦?莊王很深情地說,那我就滅了宋國給你報仇。申無畏無奈,只好盼着大王說話算數。

重點是莊王對申無畏作出的這個承諾,結合後面的未勝宋國,則是一個關於信義的,可以探討的情節。

當然列國志中把莊王的口氣誇大了,左傳記錄的其實更像一個主子常說的話:“殺汝,我伐之!”可沒說要滅了誰云云。勇決,但對於結果,沒有承諾。

楚莊王圍宋之戰:一場讓人看不懂的城市圍困戰

左傳中卻有後來楚莊想撤軍時,申無畏的兒子申犀質問楚莊違背對申無畏的承諾的情節,所以,楚莊想必還是說出過要滅宋的言語。

楚軍很快圍住宋都,宋國香火堪憂,不停求晉國來援。晉國作爲老霸主,人家宋國是爲了跟他混才被楚國盯上的,大哥不救小弟說不過去,但是又實在沒這個實力了,晉景公就派解揚去給宋國傳個話,傳的是:救兵很快就到,宋國的弟兄們頂住!其實繼續貓在家裏吃果果。

這又是一個與信義有關的情節。

這種說了不算的話,也許是使者經常需要說的,但使者作爲一個人,請相信對於這種人情之所難堪之事,公然違背信義,也一樣是不願意接的。但解揚作爲使者,自有其生存的道理,且看他對信義的理解:

解揚手腳不利索,被楚莊王抓住了。解揚此人想必在當時也算個活躍的人物,公開場合曝光率較高,認識他的人很多,所以作爲發言人纔有公信力,才被派作晉國代表的。列國志中竟說楚莊王也認識他。莊王正發愁宋國久攻不下,就和解揚商量,說你到宋國喊兩句話,就說晉國救兵來不了了,瓦解一下軍心,行不行?這樣我就讓你活命,還在我戰勝之後讓你在宋國當大官。

解揚答應,說沒問題。莊王暗喜此人竟然這麼貪生怕死,於是把他推到睢陽城外,解揚吼了一嗓子:宋國的弟兄們,頂住,國軍,啊不,晉軍很快就來了,區區小鬼子,那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莊王一聽,哭笑不得,但畢竟心量寬宏,拉回解揚來問,你小子想什麼呢,怎麼這麼沒信義?

解揚說了番很有見地的話:臣請殺解揚,以明楚國之信,在外不在內!意思是殺了我,就說明你們楚國的臣子都應該對外國人講信義,反而不應該對自己國君講信義了。莊王騎虎難下,說算你狠,你信義,我放你走。解揚竟全身而退了。

這裏講的又是信義。解揚一路上撒了兩個謊,一個是對楚莊王說我幫你說話,一個是對宋國人,說晉國會來支援的。他因這兩個謊而青史留名,留的還是個講信義的名。這就是解揚關於信義的實踐,他的生存方式,他活着的道理。

宋國爲了相信晉國的鬼話,繼續抗戰,楚王爲了實現對申無畏的承諾,繼續圍城,一圍就圍了九個月。據說這個時長是空前的,宋國餓死的不比戰死的少,易子而食,折骨而炊。楚軍打,打不下來,撤,又很沒面子,宋國的統戰工作作得很好,老百姓一直沒鬧譁變,楚莊王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出不來了。

這之後的故事就變得模糊了,宋國與楚國的上層顯然進行了某些溝通,達成了某個協議,最終一場戰爭無果而終,楚國撤了,宋國與晉國實質上分裂,但並沒有什麼名義上的楚國戰果出現,只有一個盟約,說從今以後,你不騙我,我不騙你,拉勾勾,不反悔。這個盟約從形式上來看,是平等的,沒有執牛耳的盟主,沒有需要聽命的諸侯。

至於這個盟約是如何簽訂的,沒有定說,從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記載來看,似乎是華元與楚莊王直接對話的,華元說城中已經易子而食,莊王稱自己只有二日戰糧,於是兩家罷兵。列國志中記載是華元夜裏摸到楚將子反帳裏,要脅子反定了此盟,子反說自己只有七日糧草。當然左傳中記載的就是華元夜摸子反,比史記更有故事性一些,列國志的演義自然源自於此。

很多人編出很多版本,要解釋的無非這兩個問題:

1.元華爲什麼會老老實實地彙報自己城中已經易子而食?正常來說,敵人知道他虛成這樣,等於自己手中籌碼盡無,很可能堅持繼續圍下去,直到在不久的將來宋國崩潰。

2.子反(或者楚莊)爲什麼會老老實實地告訴元華自己只有幾日糧?這樣對方很可能繼續堅守下去,等到楚國退兵,或者晉兵的到來。

對元華的實誠,一般的解釋是宋國人就是活雷鋒,因爲楚襄王就這種一根筋腦袋的代表。

而楚方的老實,有如下兩個解釋版本:

左傳說是元華要脅了子反,“子反懼”,因而我招我招我全招,忙不迭地啥都說了,定了盟約。這顯然不合道理,元華摸進帳來,你子反說自己有一年的糧,他也沒機會去查證。至於密帳中的私約,刀離開了脖子,還懼什麼?就是子反懼,楚莊又懼什麼,殺掉子反攻城就是了。而且從史實上看,子反雖然有時荒唐,愛喝口小酒,但絕沒那麼怕死,至少最後自殺時,是挺痛快的。

史記的解釋是:“以信故”。我覺得這三個字很有內涵,但後來的人顯然都理解淺了。

列國志中對以信故三字的理解就是說兩家都講信義,說了實話,大家覺得這個世界真和諧,大家都是好人,還打嘛啊,沒意思,於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區區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豈堂堂大楚,而反無之”)

待後生來分析一下,提點中肯的想法:

分析兩國這時的博弈,不能不考慮另一個存在:晉國,拋開了晉國,就無法解釋兩家的行爲。

其實到這時,兩家都在崩潰邊緣,正常來說,只能有兩種結局:兩存,或者兩亡,已經完全沒有了單贏的可能。

對宋國來說,晉國確實一直沒來援助宋國,宋國值此之際,已經不敢把賭注再押在晉國身上,城已經危無壘卵,旦夕可破,哪怕晉國此時發兵,只怕到達宋國,國中也已經餓成空城。

對楚國來說,晉國雖然一直沒來,但不等於他們就不會來,現在的楚軍,已經脆弱不堪,哪怕真有一天攻破宋國,繼而來之的怕也只是拱手讓給滾滾而來的晉國大軍,晉國白白吞併了宋國,還讓他楚莊背一個滅人宗祠的惡名,同時楚國又會敗給晉國一次,這可是楚王親自敗北,哪是承受得起的?

兩方在此時,只有一條路可以選:議和,否則,宋國可滅,但宋國一滅,楚國立即脣亡齒寒。

但議和也不是鬧着玩的,打了九個月,眼都紅了,宋人已經在吃自己孩子,難道不想把楚莊煮了吃?楚軍在不知道宋人虛實的情況下,在軍心嚴重潰散的情況下,一旦撤兵可能會造成全盤崩潰,此時如果宋軍有實力追擊,後果不堪設想。

宋人也是一樣,你楚國答應要議和,答應要退兵,問題是你們到底是不是真的退兵?如果你們錢糧還夠,前腳與我們議和,我們剛剛鬆懈下來,後腳你們又殺回來了,我宋國還不是一個特洛伊?爲一個申無畏滅國,還不如人家爲海倫浪漫呢。宋國要確定,楚國已經沒有能力在打敗宋國之後再抵抗晉國。

所以,兩方此時爲了能達成協議,談判時不是互陳優勢,反而是在拼命證明自己已經是個廢物了,已經無害了,已經是可以信賴的弱勢羣體了。我想他們對於自己的實力還不只是口頭上予以客觀地表述,還少不了互派使者悄悄地考察一番,以確認雙方的真實情況。

確認了雙方的真實情況之後,“以信故”,兩方罷兵了。這場仗誰也沒贏,宋國以弱勢的地位,爭取到了最後的和平,確是一場英勇的抗爭,自然楚國也沒什麼理由要求人家服從他們,所以這個盟約是平等的。

在這樣的局面下,楚莊違背了對申無畏的承諾,班師回朝了。霸主還是霸主,宋國還是宋國。申無畏只是被消遣了一回,他在雲端看這個結局時,也會報以消遣的一笑吧。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