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抗日戰爭 > 94歲老人憶抗戰經歷:跟不上隊伍就可能沒命

94歲老人憶抗戰經歷:跟不上隊伍就可能沒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年抗戰期間,呂能儀一直都在後方醫院中從事傷員護理工作,一開始是第十二後方醫院,後來到第五後方醫院,第12兵站醫院(音)等,跑過江蘇、上海、湖南、貴州、安徽、湖北等多個省份。呂能儀還記得,自己後來隨着醫院輾轉到武漢、貴州等地時,已經學會了打針、換藥等醫護工作,每天都爲傷員們進行護理。

94歲的呂能儀老人精神還不錯

一篇愛國作文引領她走進抗戰後方的醫院,從淞滬會戰開始,抗戰八年期間她一直輾轉在各個部隊醫院之間從事護士工作,默默奉獻着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揚子晚報記者前天在南醫大二附院的病房找到了正在此住院的呂能儀女士,雖然今年已經94歲高齡,可呂奶奶耳不聾眼不花,臉色紅潤、精神矍鑠,老人在病牀上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娓娓道來自己親身經歷的抗戰故事。

考護士

一篇充滿愛國熱情的作文打動考官

她被部隊醫院破格錄取

1920年,呂能儀出生在當時的淮陰一個經濟拮据的家庭,8歲時母親去世,家裏還有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她是最小的孩子。1937年,她17歲時小學畢業,爲了減輕家裏負擔,她跟哥哥一起去河下(當地地名)報考部隊醫院的護士,當時醫院正在大規模招募醫護人員,後來才知道,當時是因爲淞滬會戰即將打響,軍隊要充實戰時後方醫院的醫護力量。

94歲老人憶抗戰經歷:跟不上隊伍就可能沒命

當時醫院招募人員是要考試的,呂能儀剛剛小學畢業,從來沒有出過家門,也沒有參加過醫護培訓,按理說沒有什麼優勢。可是呂能儀至今還記得很清楚,當時的考試內容出乎所有人意料,並不是考什麼醫護常識之類,也沒有考什麼地理戰爭知識,而是給她出了一篇作文題,名字叫做《怎麼抵禦外侮》,當時具體怎麼寫的已經記不完整了,但裏面有一句話,94歲的呂能儀一張口就說了出來“我想大家都不要打牌了,集中在一起去對抗侵略者吧!”就是憑着這篇充滿一個小姑娘樸素的愛國情懷的作文打動了考官,呂能儀在衆多的應徵者中被錄取了,而跟她同時錄取的大多是大學畢業生,男生居多,被錄取的女孩只有六個。

呂能儀說,當時跟她一起去應徵的哥哥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被錄取,不過哥哥不氣餒,跟着她的醫院跑了很多地方,後來醫院轉移到漢口時,哥哥也進入醫院從事外勤工作。

進醫院

遇上淞滬會戰爆發 護理抗日傷員她感覺很自豪

記者查閱史料瞭解到,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爲全面戰爭。

戰鬥在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48個師和24個旅6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雖然中國軍隊傷亡慘重,但也徹底粉碎了日軍叫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呂能儀跟記者回憶說,自己進入部隊後方醫院時,並不瞭解前線的局勢,但當時她記得進醫院不久後就陸續有一批一批的傷員送來,身上有槍傷,也有刀傷。當時她剛剛進醫院,對護士工作並不熟悉,就跟着做一些病員護理工作。她還記得當時護理過一位姓霍的師長,腿上受了傷。因爲這個醫院是野戰醫院,大批傷員經過簡單處理傷勢後,迅速轉移到大後方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一個17歲的姑娘,每天看到這麼多傷口鮮血淋漓的重傷員,會害怕嗎?老人微笑着說,“我不害怕,還覺得能在這裏工作,爲抗日的傷員同胞們服務,很自豪。”雖然每天連軸轉,連休息時間都沒有,可呂能儀一點也沒覺得辛苦,仗着年輕身體好,一股勁地埋頭做下去。

94歲老人憶抗戰經歷:跟不上隊伍就可能沒命 第2張

救傷員

前方傷員不斷送來 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

八年抗戰期間,呂能儀一直都在後方醫院中從事傷員護理工作,一開始是第十二後方醫院,後來到第五後方醫院,第12兵站醫院(音)等,跑過江蘇、上海、湖南、貴州、安徽、湖北等多個省份。呂能儀還記得,自己後來隨着醫院輾轉到武漢、貴州等地時,已經學會了打針、換藥等醫護工作,每天都爲傷員們進行護理。這些戰場上下來的抗日英雄們,有的是傷了胳膊,有的是被子彈射中,有的甚至被截肢,傷員們大多是青壯年,最小的不到20歲。

在這些醫院,呂能儀到現在還記得,在貴州時,手術室主任姓張,叫張局藍(音),是從日本帝國大學學醫歸來的大學生,福建人,他每天爲很多重傷員和受傷難民做手術,最大的手術就是截肢。

在湖南,呂能儀還曾經客串軍區宣傳團的演員,排練表演節目,她說,自己當時很年輕,表演得不錯,就被派去演出,慰問出徵軍人的家屬。

大轉移

跟不上隊伍就可能沒命 曾經剛過河,身後大橋就被炸塌

因爲戰地情況變化,醫院需要常常轉移。“當時環境很殘酷,跟不上醫院轉移,可能就會死掉。”

呂能儀說,自己當年年紀小,很機靈,每次都跟上了醫院轉移的步伐,有時候自己還在洗着澡,一聲命令下來,澡沒洗完,甚至衣服還來不及穿好,就要趕緊拎着簡易的行李爬上車走了。

呂能儀記得自己在貴州一個叫獨山的地方,當時正在跟着醫院轉移,自己坐在前面汽車上,車子剛剛開過一座大橋,身後就傳來轟隆一聲巨響,回頭一看,身後的大橋已經被炮彈轟塌了,後面的一些車子和人就都過不來了。這些人最後只能陸陸續續自己找路追上來。

呂能儀迄今還清楚地記得好多同事的名字,這些同事有的是在醫院轉移的路途中,意外受了重傷最後去世了;還聽說有人在路上失散後,因爲沒錢沒糧,最後餓死了。呂能儀也曾跟原來醫院失散過,幸運的是她隨後就跟上了一輛部隊的軍車,最終在貴州找到了醫院。

戰火中結下的情誼分外珍貴,直到現在,呂能儀還跟當年一個姓薛的同事有着聯繫,這位同事解放後一直在天津當老師,直到退休。

94歲老人憶抗戰經歷:跟不上隊伍就可能沒命 第3張

度晚年

退休後住過南京養老院 如今常住淮安老家

1945年,在侵華日軍投降前夕,呂能儀25歲的時候,與一位老鄉結婚了,不過婚後他們一直沒有子女。解放後,1951年,呂能儀被衛生局分配到當時剛剛成立的南京第四醫院也就是現在的南醫大二附院做護士工作,一直工作到1980年退休。因爲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就病逝了,退休後單身一人的呂能儀在南京養老院住了一段時間,年紀大了之後,想着葉落歸根,也完成先生當年的心願,就回到了淮安老家居住,這次也是因爲生病需要住院,才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南京。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