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軍事新聞 >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東周王朝的中央統治日漸式微,各諸侯國成了一定區域內的實際統治者當時的中華大地,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基本都擁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而戰車數量,則成爲衡量武裝力量強弱的一個標準。

春秋時期的戰車

春秋時期戰車車體爲獨轅,轅長近3米,或直或曲,轅前端有衡,衡長約1米,上附有木軛用於駕馬;車一般爲雙輪,輪子用木製,直徑約1.4米;長轂;車軸一般長約3米在兩端鑲有銅;車身爲方輿,車箱長約1米,寬約0.8米,四周設有欄杆,後方設有門以供人員上下。到西周春秋時期,對戰車結構作了進一步改進:加大了車轅的曲度,擡高了轅端,從而減輕了服馬壓力,提高了車速;加寬了車箱,使車體寬度一般爲1.5米左右,有利於作戰人員更靈活的在車內自由揮動兵器作戰;在轅、軛、等關鍵部位上大量使用銅製鑄件加固或裝飾,使車體更牢固,更耐用。(這類車被稱爲“金車”“攻車 ”或“戎車”)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仿製的春秋戰車

春秋時期的戰車,一般是四匹馬拉的兩輪木質馬車。車上若是沒有國君或統帥的話,一般居中的都是御者,就好比現在坦克上的駕駛員一樣。一左一右分別是弓手和戈手,在左邊的叫做車左或者甲首,主要武器是弓箭,負責遠射(也是一車之首,類似於現在坦克上的車長);在右者叫車右或者戎右,或叫驂乘,主要武器是戈或者戟,主要任務是衝擊敵陣時揮戈殺敵,或者與對方戰車錯車時,鉤殺對方車上的士兵。並且車右還需要掌握修理技能,當戰車出現故障,車右需要跳下來進行戰場搶修。

嗚呼!27個世紀之前,我們的老祖宗對戰爭中一輛戰車上三個成員的分工,就達到如此精細的地步,真是當之無愧的戰爭巨匠民族。看一些春秋時期戰車的圖片,幫大家加深印象: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第2張

四匹馬拉一輛車,居中一人爲御者。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第3張

這張圖中出現了車右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第4張

馬匹上覆蓋了虎皮,意在壯聲勢,或者是驚嚇敵方馬匹。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第5張

這張圖就出現了車左,注意其已搭上弓箭。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第6張

完整的一輛戰車:四馬、御者、車左、車右

武裝力量的強大 從戰車看春秋時代的中國戰爭藝術 第7張

高速衝擊時的戰車

四匹馬拉一輛車,動力絕對沒的說。但要是一匹馬受傷或者死亡,這車也就跑步起來了,對吧?

戰車的編成

戰車是一種大型兵器靈活性較低很難單獨作戰,在戰車中一般除本車的甲士外還配備一定的“徒卒”(步兵)協同作戰,並在作戰中由一定數量戰車組成編隊。在西周一般每乘戰車配有徒卒十人,五乘戰車組成一隊,每五隊(二十五乘)組成一個“正偏”,每四個“正偏”(一百乘)組成一個師,每五個師(五百乘)組成一個軍。另外在車兵和直接配署的徒卒外還有大約兩倍的步兵單獨編組用於協同作戰。到了春秋車戰成爲主要作戰方式,隨着各國兵源的增加(春秋前一般只徵召平民貴族參加軍隊)軍隊中車載甲士和步卒的比例有了變化,每乘戰車的徒卒增大到七十餘人,(即當時許多文獻中所謂的車千乘,帶甲十萬)作戰時一般十五乘編爲一個“偏”,每兩個“偏”編爲一卒,這成爲車兵作戰的基本單位。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