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父親爲名將,兒子同爲名將的人有很多,王翦、王賁是一對,周勃、周亞夫是一對,岳飛、岳雲也算一對。當然除了這些必然還有其他人,只不過比起這些人,名氣差了些。古代的父子名將,大多是父親的名氣高於兒子,然而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一位北周名將,他的名氣恐怕沒有他的兒子大。

南北朝分裂一百多年,剩下隋朝和陳朝,最後隋朝一統天下,結束南北紛爭。隋朝有位大將名賀若弼,滅陳之戰就有他的一份功勞。隋文帝楊堅說:“克定三吳,公(賀若弼)之功也。”稍瞭解隋唐歷史的人,大多都聽過賀若弼的大名,但知道他父親的恐怕不多。

賀若弼父親名賀若敦是北周大將,不過一些瞭解賀若敦的人,卻認爲他算不得名將,原因大概是賀若敦的成名戰卻是被敵人包圍來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那就得從周陳湘州之戰說起。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湘州之戰的起因

湘州是現在的湖南長沙,雖在長江以南,這時候的實際控制卻權在北周手裏。陳朝太尉侯瑱都督湘州、巴州、郢州、江州、吳州等五州軍事,可湘州不在陳朝手裏,他這五州都督有點名不副實,於是侯瑱兵發湘州,想要奪回湘州,陳周湘州之戰爆發。

《陳書·侯瑱傳》詔以瑱爲都督湘、巴、郢、江、吳等五州諸軍事,鎮湓城。《資治通鑑·陳紀二》江陵之陷也,巴、湘之地盡入於周,周使樑人守之。太尉侯瑱等將兵逼湘州。賀若敦將步騎救之,乘勝深入,軍於湘川。

北周自然不會放棄到手湘州。但湘州之戰,《陳書·侯瑱傳》、《北史·賀若敦傳》、《周書·賀若敦傳》這三篇僅僅記載己方的勝利,對於卻不曾記載失敗,只有這三篇加上《資治通鑑·陳紀二》一起看,我們才能一窺湘州之戰的全貌!

《資治通鑑》按“時間”記錄,我們先看《陳紀二》的記載:“九月,乙卯,周將獨孤盛將水軍與敦俱進”,這跟《侯瑱傳》的記載一致,北周派遣賀若敦和獨孤盛倆人分水路兩軍共同攻打湘州。不過到了《賀若敦傳》,僅有賀若敦進攻湘州的記載,少了獨孤盛一路。爲何要搞明白北周幾路大軍攻擊湘州?這是爲解釋賀若敦爲何會被圍。

注:《周書》和《北史》關於賀若敦的記載差不多,因此本文僅引用《周書·賀若敦傳》。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2張

北周和南陳,雙方的大將,究竟誰擊敗了誰?

《周書》中,賀若敦之所以被圍,是因爲連克連捷,導致輕敵冒進,加上天氣原因,河流暴漲,導致陳軍水師包圍賀若敦大軍。可事實真的如此嗎?這就需要結合看侯瑱傳,繼續尋找蛛絲馬跡。

《周書·賀若敦傳》乃令敦率步騎六千,度江赴救。瑱等以敦孤軍深入,規欲取之。敦每設奇伏,連戰破瑱,乘勝徑進,遂次湘州。因此輕敵,不以爲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陳人濟師,江路遂斷。

《陳書·侯瑱傳》中沒記載包圍賀若敦的事(原因下面會說到),但有對獨孤盛交戰的記錄:“以瑱爲西討都督,與盛戰於西江口,大敗盛軍,虜其人馬器 械,不可勝數。”不知諸位是否又有了疑惑:北周和南陳,究竟誰贏了?

造成這個疑惑的原因,我上文已經提到:北周、南陳僅記載勝利,剔除敗績。搞明白這一點,我們會有新的疑惑:賀若敦真的是因爲“輕敵冒進”才被包圍嗎?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3張

賀若敦更大的可能是被侯瑱“誘敵深入”給引進包圍圈的,我爲何這麼說?這就是我們先搞明白北周幾路大軍的原因了。

古代打仗,除非特別原因(兵力不足,本身爲奇兵等等),整支軍隊一般會分成數股,一方面可以互相支援,一方面可以掩護友軍的薄弱一方,我們常說的“互爲犄角”,原因就在此。

湘州位於南方,對北周來說屬於“深入”的地方。賀若敦爲前軍,他的薄弱處在哪?他的來向——即我們常說的後路。賀若敦深入湘州,必然不會是孤軍,這是兵家大忌。因此他的後路有獨孤盛水軍的掩護,他纔敢大膽地前進。

侯瑱則想着一口吃掉賀若敦大軍,可對方獨孤盛爲援,實在困難,關鍵在於將北周兩軍分開。於是侯瑱巧做引誘,將賀若敦往南引,待賀若敦進入“圈套”後,侯瑱先不管他,立即引水軍擊敗獨孤盛,封鎖賀若敦歸路,來個關門打狗!

南朝歷來以水軍見長,侯瑱擊敗獨孤盛不讓人意外。獨孤盛被擊敗也不能獨自跑,賀若敦還被圍着呢,因此只能“登岸築城自保”,這也間接輔證獨孤盛爲賀若敦援軍,掩蓋其後路弱點。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4張

試問,北周若想遮掩蓋南陳的勝利,是記載賀若敦“輕敵”的好,還是被人誘敵深入被包圍的好?南陳同樣,侯瑱包圍賀若敦之後的記載,乾脆不見《侯瑱傳》,因爲賀若敦從包圍圈安然脫身。

湘州之戰的前期,陳朝侯瑱佔據上風,不僅擊敗獨孤盛,更是將賀若敦6000兵馬團團包圍,令對方插翅難逃。但名將之所以名將,在於逆境中生存,賀若敦被包圍後的一系列動作,堪稱兵法中“虛實”的典範。

賀若敦真的無路可走?

賀若敦被包圍後,也知道上了侯瑱的大當,可現在後悔已經晚了,關鍵是如何自保。賀若敦大致面臨四大危機,若不解決這些問題,恐怕真的是無路可走:

1. 糧食不夠。

2. 沒有羣衆基礎。

3. 軍心不穩。

一、解決糧食問題——因糧於敵和“米山”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支軍隊沒了糧草,不用敵人攻打差不多就得散夥。侯瑱圍而不打,目的便是等着賀若敦糧草耗盡,不戰而潰。

賀若敦怎麼辦?採用兵法上常用的“因糧於敵”。因糧於敵就是在敵方作戰,通過劫掠對方來獲得糧食補給。這一招,歷史上不少人都用過。

《周書·賀若敦傳》敦於是分兵抄掠,以充資費。

賀若敦派兵搶糧食這麼大的動作,只要侯瑱不是傻子,必然能探查到。所以賀若敦搶糧的行爲根本隱瞞不住,只是不能讓對方知道己方的具體存糧多少,怎麼辦?用間!

賀若敦在軍營弄些土堆,上面覆蓋一些米,裝扮成所謂的“米山”。佈置好米山,他故意叫一些當地人來軍營,名義是詢問一些事情。當本地人來的時候,賀若弼讓士兵排在“米山”前領糧食,營造一種糧食足夠的假象,故意讓對方看到。

這些當地人中,肯定有人心向陳朝,甚至就有陳朝的間諜,賀若弼反向利用這些人,將“糧食充足”的消息傳到侯瑱耳朵裏。侯瑱一看這種情況,好吧,繼續圍着消耗吧。這一招南朝宋名將檀道濟也玩過。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5張

二、沒有羣衆基礎——離間和主動出擊

賀若敦糧食得靠搶,侯瑱卻不用,當地人甚至“亟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以餉瑱軍”,如此大的落差讓賀若敦着急,不行,得想法破壞!

這時候正是樑、陳過渡之際,湘州不曾歸屬於陳朝,本地人只因同爲南人,有些偏向陳朝罷了,換句話說,侯瑱同樣是客場作戰。

既然都是客場作戰,那就好辦了——湘州和侯瑱還沒有完全信任彼此。賀若敦將己方士卒假扮成湘州本地人,乘船前往“犒勞”侯瑱大軍,只不過船中裝的是軍隊,而不是糧食。

侯瑱士卒看到賀若敦的船,以爲湘州人又來送糧食來了,放下警惕,一哄而上,結果自然是“敦甲士出而擒之”。有了這一次,侯瑱大軍不敢隨意接納湘州人,算是在雙方心中紮根刺。

賀若敦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掩蓋己方實力不足。賀若敦處於弱勢,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大概得老實窩着。可賀若敦偏偏不,他主動出擊,用行動告訴侯瑱——我們能繼續作戰,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呢。賀若敦如此做法,同樣是虛虛實實,讓侯瑱搞不清北周軍的具體實力,影響侯瑱的下一步作戰計劃。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6張

三、軍心不穩——再次主動出擊

賀若敦能騙侯瑱,卻騙不了北周將士,吃不吃得飽自己還不清楚?再加上被圍困的精神壓抑,北周不少士兵開始向侯瑱投降。賀若敦卻知道,這事必須制止,否則不用侯瑱打,自己就沒兵可用。怎麼制止?還是用虛虛實實的一套。

南朝缺馬,接納北人投降的時候,戰馬甚至比人更受歡迎。只要北朝士兵帶馬投降,都會受到陳朝的接納,賀若敦計謀的關鍵就是利用馬。

馬有靈性,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經過特定的訓練,可以讓馬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賀若敦尋來一些戰馬,首先命令將士將馬往船上牽。一旦馬匹快要上船,船上就有人拿鞭子抽它,如此往來幾回,馬吸取“教訓”,哪怕士兵使勁拽,再也不肯上船。

誘餌(戰馬)已經備好,賀若弼開始給侯瑱下套。一部分北周士兵騎着訓練過的馬去“投降”,賀若敦則率軍跟隨在後。

看着這麼多的戰馬,侯瑱一方高興壞了,沒多想就把馬往船上牽,可羣馬嚇壞了,以爲又要捱打,死活不上船。羣馬騷動,侯瑱只能派更多的人去幫忙。賀若敦看時機成熟“發伏掩之,盡殪”,殺侯瑱軍片甲不留。

侯瑱有了這次教訓,不再信任北周士兵,再有人投降,二話不說殺了再說!北周士兵一看,得,對方不接受投降,老老實實等着突圍吧。

《周書·賀若敦傳》此後實有饋餉及亡命奔瑱者,猶謂敦之設詐,逆遣扞擊,並不敢受。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7張

掩蓋虛實的修築營壘

不考慮其他因素,被包圍了首先該做什麼?恐怕十個人裏八個想着突圍。可突圍必定會損失慘重,因爲一般包圍的一方必定佔據險要地形。賀若敦怎麼辦的?他用兩個思路:不給敵人想要的和給敵人想要的。

這不是打錯字,聽我解釋。侯瑱想要什麼?一是賀若敦突圍,陳朝軍隊佔據有利地形消耗其兵力。二是陳朝、北周兩軍長期對峙,賀若敦老實被圍,等到彈盡糧絕,來個不戰而降。

“不給敵人想要的”指的是賀若敦不冒險突圍,不給對方消滅自己有生力量的機會。“給對方想要的”指兩軍長期對峙——你侯瑱不是想長期對峙嗎,好,我修建營壘陪你玩!

《周書·賀若敦傳》乃據守要險,欲 曠日以老敦師。敦又增修營壘,造廬舍,示以持久。

賀若敦敢如此做,正是有上述的一系列虛虛實實作掩護,讓侯瑱摸不清狀況。侯瑱一看賀若敦開始修建營壘,這是打算長期對峙了啊,又高看一分北周軍的實力——若不是賀若敦士兵足,糧食多,他恐怕早突圍了。

賀若敦不突圍,算是配合侯瑱長期對峙的戰略意圖,可對方太配合,又使得侯瑱判斷不清賀若敦的虛實,總之賀若敦用“虛虛實實”徹底粉碎侯瑱包圍、消耗周軍的戰略意圖。

賀若敦只要“掩護”失敗,必然迎來侯瑱的強攻,或者更長時間的對峙,現在就看誰先耗不住。最後因爲湘州的問題,侯瑱先鬆口了。

湘州對北周來說可有可無,有了更好,失去也沒什麼大的損失,北周最大敵人是北齊!但湘州對陳朝很重要。我們知道南朝四朝中,陳的領土面積最小,領土一般代表着實力,他可不想失去湘州。

北周、南陳在湘州對峙、交戰,必然影響湘州農業等事情,戰爭再拖下去,耽誤新一年的農活(湘州之戰開始於560年九月,陳書在第二年春正月記載“湘州平”),對陳朝損害太大,收復一個廢掉的湘州可沒用。

《周書·賀若敦傳》湘、羅之 間,遂廢農業。瑱等無如之何。

侯瑱想要長期對峙,但賀若敦徹底打破他的部署,只能通過談判來解決湘州的歸屬問題。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8張

最後的博弈——虛虛實實

侯瑱派遣使者同賀若敦談判,陳朝使者說:“我們用船送你們走吧!”賀若敦早想走了,能拖這麼久真的很不容易。但越到最後越得穩住,不能被侯瑱看出虛實,否則可能功虧一簣。於是賀若敦拒絕了。

兵法有云:虛虛實實,不辨真假!《孫子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侯瑱的談判,未嘗沒有試探賀若敦的意思,賀若敦稍微軟弱,恐怕就走不了了,這是兩人最後的博弈。

侯瑱看賀若敦有恃無恐,讓他走的心意也越來越誠懇,真的是“坐我們船,趕緊走”!賀若敦眼看“表演”差不多,對使者說:“必須我還,可舍我百里,當爲汝去”。想讓我走,可以,你們撤退百里,別想着偷襲我們!

侯瑱把船留在江邊,率領大軍遠去百里,賀若敦派人偵查後發現對方說的是實話(畢竟他玩這一手很溜),慢悠悠的操縱船隻,率衆而還。

《周書·賀若敦傳》敦覘知非詐,徐理舟烜,勒衆而還。

南北朝的湘州之戰是怎麼樣的?賀若敦如何帶領三千將士逃生? 第9張

結語

賀若敦雖然贏了,卻是敗中求勝,他回到北周的時候,“在軍病死者十五六”(病死要比戰死好聽,不是嗎?),就是說賀若敦坐船走的時候最多剩下3000人。他帶着三千人虎口脫險,真的不容易,這也難怪陳朝的史書不願意記載此事。

兵法很簡單,不過一句話的事,甚至就倆字——虛實!可用起來豈是如此簡單的?賀若敦身陷險地,卻將兵法的虛實之道用的如此熟練,當得名將二字!

有人會說:侯瑱太過無能,要是我領兵,賀若敦絕跑不了!這樣的人,只能說把戰爭想的太過簡單。若侯瑱真的無能,也不會擊敗獨孤盛,圍住賀若敦。戰爭從來就不是“直接衝上打”就行的。那些以少勝多的戰例,不要都當成故事來讀!

只不過史書記載過於簡略,如此精彩的一場鬥智的戰鬥,放到史書中不過數百字,不得不令人遺憾。歷史真的“遺忘”太多!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