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盤點歷史上四個典型的陽謀,為何這些陽謀難以官方?

盤點歷史上四個典型的陽謀,為何這些陽謀難以官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陽謀是針對陰謀而言的,其實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計謀,而由於各種原因,即使對方看出了最終目的,也沒有辦法應對,只能被動中計。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相較於陰謀,陽謀雖然光明正大,但卻通常令對方無可奈何;陰謀則不同,陰謀一旦被對方識破,效果必將大打折扣。而在歷史上,晏嬰二桃殺三士孫臏圍魏救趙主父偃推恩令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便是四個典型陽謀案例,那麼這些陽謀又是為何難以呢?我們分別來分析。

晏嬰:二桃殺三士

難點:自私貪婪心理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勇士,三人勇猛異常,而且多次立功,然而久而久之卻開始居功自傲,“上不講君臣之禮,下無長幼倫常,君命不從,朋諫不聽”,齊相晏嬰認為三人遲早必成大患,便建議齊景公誅除三人。

盤點歷史上四個典型的陽謀,為何這些陽謀難以官方?

齊景公聽了晏嬰的分析,也認為應該誅除三人,但又擔心以武力無法制服,晏嬰便建議,“力鬥不如巧鬥,抓到他們的弱點,事情就好辦,這三個勇士不講倫常,可以從這裡找突破口”。於是,齊景公便按照晏嬰的建議,賞給三人兩個桃子,讓他們論功而食。

公孫接便以曾搏擊野豬和幼虎拿得一桃,田開疆曾引兵退敵亦拿一桃,古冶子則表示自己曾斬黿除怪,助國君渡河,於是便拔劍而起,要兩人將桃子交出來。公孫接、田開疆嘆氣道,“我們的勇敢不如您,功勞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謙讓,這就是貪婪啊。如此活著,還有什麼勇敢可言!”遂交出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見狀,則表示“你們兩個都死了,唯獨我自己活著,這是不仁;羞辱別人,吹捧自己,這是不義;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是不勇。不仁不義不勇讓我一人都佔全了,還有什麼臉活在這世上”,遂也自殺而死。

盤點歷史上四個典型的陽謀,為何這些陽謀難以官方? 第2張

“二桃殺三士”計謀看似簡單,卻完全是利用了人們的自私和貪婪心理,如果三人懂得謙讓,自然不會中計,奈何這偏偏是三人所缺乏的,因而難免陷入自相殘殺。

孫臏:圍魏救趙

難點:攻敵必救

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援,齊威王在段幹朋建議下,在邯鄲即將破城之際兵分兩路,一路與宋國、衛國軍隊合攻魏國襄陵,另一路則由田忌、孫臏統率救援趙國。

彼時,魏軍已經攻破邯鄲,龐涓統率八萬魏軍轉攻衛國,田忌率領八萬齊軍抵達齊魏邊境後,便想與魏軍直接正面交戰,孫臏卻認為魏國主力在外,國內防務必定空虛,應當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撤軍,如此便可在付出少量代價的情況下解救趙國,同時還可尋找有利戰機攻破魏國大軍

於是,在孫臏建議下,田忌一面分兵佯攻魏國平陵,吸引魏軍主力注意,一面派軍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龐涓率軍回援,並派少量軍隊與龐涓交戰,在示敵以弱的同時延緩其回軍速度。與此同時,齊軍主力則在魏軍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下伏兵,以逸待勞。結果,龐涓果然丟掉輜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結果於桂陵中伏,慘遭大敗。

盤點歷史上四個典型的陽謀,為何這些陽謀難以官方? 第3張

“圍魏救趙”之計的關鍵,便在於攻敵必救,在本國都城遭受攻擊的情況下,面對魏惠王的回援命令,龐涓就算知道其中有詐,也不得不率軍回援,畢竟沒人敢冒都城被攻破的風險。事實上,就在此戰十一年後,齊國又上演了一出“圍魏救韓”,魏軍面對同樣的局面,還是不得不回援,結果又在馬陵中伏慘敗。

主父偃:推恩令

難點:無力對抗、惠及面廣

西漢初年,隨著各地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增強,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不僅時常發生諸侯王陰謀造反和違法亂紀之事,更是在漢景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於是,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最終成功瓦解了諸侯王們的勢力。

推恩令的內容其實並不複雜,總體來說無非兩點:一是封國由嫡長子繼承製改為諸子繼承製,原本諸侯王封國只有嫡長子具有繼承權,而在推行“推恩令”之後,嫡長子便只剩下了諸侯王封號的繼承資格,而封地則由諸侯王的兒子們共同繼承。二是除嫡長子繼承的王國擁有自主權外,其餘侯國全部歸由各郡管轄。

於是,“推恩令”制度推行之後,導致各地諸侯王的封國變得越來越小,而由於各侯國全部被納入各郡管轄,地位僅等同於縣,這等於讓中央朝廷直接管轄的地區逐漸擴大,此消彼長之下,不僅讓諸侯王對於朝廷的威脅越來越小,而且成功將朝廷與諸侯的矛盾,轉移為了諸侯的內部矛盾。

盤點歷史上四個典型的陽謀,為何這些陽謀難以官方? 第4張

其實,“推恩令”的結果,各地諸侯王未必就看不出來,可他們對此卻也無可奈何,原因有二:一是經過漢景帝時“七國之亂”,諸侯王已經實力大損,基本失去了直接與朝廷正面對決的資本;二是此舉雖然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但對於各諸侯王除了嫡長子之外的子孫來說,卻無疑是個利好政策,他們對此自然極為支援,他們雖然實力較小,但奈何人數眾多。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難點:大義名分

我們常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這是沮授給袁紹的建議,曹操採納的則是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軍資”,而在更早死後賈詡也曾向李榷提出過“奉國家以爭天下”。這幾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其實質並無區別,其實就是利用皇帝的名義在誅鋤異己。

有了天子這塊“招牌”,曹操不僅招攬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子的歸心,例如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又如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

就算是割據一方的袁紹、馬騰、韓遂、孫策、呂布等人,雖然心中不滿,卻也不得不選擇低頭奉詔。而面對從許昌發出的詔令,雖然大家知道那全都是曹操的意思,各路諸侯也只能無奈選擇接受。例如呂布在事實上佔據徐州的情況下,也不得不派人去求曹操,以獲得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又如荊州牧劉表,也不得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朝廷,時常跑去進貢。

盤點歷史上四個典型的陽謀,為何這些陽謀難以官方? 第5張

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大行其道,而其中“君權神授”的思想也得以深入人心,因而相較於後世王朝,此時漢朝皇室在民間的號召力極強。因此,一旦選擇拒不奉詔,那麼便成了真正的“漢賊”,正面對抗朝廷的下場,袁術便是個反面典型,而這便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以上便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四個陽謀,而除了以上四個典型例子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其他陽謀例子,例如吳起臨死撲在楚悼王屍體上,便是利用了楚國貴族對自己的仇恨,最終導致楚國貴族因毀壞王屍而慘遭屠戮;又如馮亭獻上黨引發長平之戰,便是利用了上黨郡歸屬對趙國的致命影響,趙國明知此舉會引發戰爭也不得不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