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的實際戰爭規模有多大?秦國真的殺了150萬人嗎?

戰國時期的實際戰爭規模有多大?秦國真的殺了150萬人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根據歷史記載,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非常龐大,動不動就是數十萬人開戰。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戰國時期的實際戰爭規模有多大?秦國真的殺了150萬人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實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徵兵制度,每次幹仗都是全民總動員,戰爭規模自然很大。乍聽這種說法挺有道理,可仔細分析卻又不是這麼一回事。

大規模戰爭的前提是國內必須要有足夠人數的成年男子。根據一些史料中所提供不太確切的數字,戰國中期齊國人口約500餘萬,秦國人口約600至700萬,趙國人口將近300萬……所有諸侯國加起來總人口約2500萬至3000萬左右。按照這些數字再結合全民徵兵制度,各國擁有數十萬人的軍隊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可問題是,當時這些諸侯國有沒有這麼多人呢?

戰國時期的實際戰爭規模有多大?秦國真的殺了150萬人嗎?

以齊國為例,《戰國策》中提到齊國國都臨淄有七萬戶,以至於臨淄的人們“摩肩接踵”、“揮汗如雨”。按照一戶五人的演算法,臨淄總人口約為35萬。這個人數對現代城市來說毫不起眼,可在戰國時期卻是難以想象的數字。以當時的生產力、運輸條件,要長期供養一個擁有35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情。要知道即便到了將近一千年後的唐朝極盛時期,唐長安城人口也只有100餘萬。而且由於長安人口承載過重,唐朝皇帝不得不在長安和洛陽之間來回奔波,以減輕長安的糧食供給壓力(也有一部分是出於政治原因)。唐長安城是整個帝國的國都,而戰國時期的臨淄僅僅是諸侯國的國都,不斷面臨戰爭壓力的齊國臨淄人口規模能達到極盛時期唐長安城的三分之一?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見,戰國時期的人口資料存在很大水分,實際人口應遠低於2500萬至3000萬這個數字。

退一步說,即便戰國時期人口真有那麼多,各國能出動那麼龐大的軍隊嗎?答案是也不可能。

以秦國為例。假設秦國總人口為650萬,男女比例1:1,男性人數就是325萬。如果十五歲到六十歲之間的男性佔當時男性總人數的75%,那符合參軍年齡的還有227.5萬。宗室、官吏、里正、伍老、特殊工種、殘疾人(戰爭時期殘疾人數較多)等群體無需服兵役,扣除掉這些人之後,剩下符合標準的頂多180萬。但這些人並非一股腦兒全部要被徵召去打仗,古代也沒那麼不人道。一般情況下,每家每戶只需要一名成年男性去服役,其餘的在家鄉從事生產。因此,這180萬人中需服役的最多三分之一,也就是60萬。

如果秦國常備軍為60萬,那麼“長平之戰”中秦國出動60萬人可能嗎?所有士兵都派上一線,地方上難道不需要軍隊鎮守嗎?更何況60萬大軍在前線對糧食、物資的消耗根本不是區區幾百萬人能供養起的。所以即便是粗略計算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被嚴重誇大了。

事實上,誇大人數的情況在當時的歷史資料中隨處可見。比如根據《史記》中的資料,秦國從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234年期間,共參加大型戰役15次,其中有14次殺敵數超過2萬,有4次超過10萬,最多的是“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按照這些數字統計,秦國在長達130年的時間裡共殺傷敵人將近150萬。那麼秦國自己在這130年裡又該損失多少人呢?“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算秦軍特別能打,傷亡100萬怎麼都得要。可是越到後期,秦國出動的軍隊人數就越多,這顯然不符合人口規律。

戰國時期的實際戰爭規模有多大?秦國真的殺了150萬人嗎? 第2張

類似情況還有西漢初年的“白登之圍”。根據《史記》記載:“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這段是說匈奴冒頓單于率40萬精兵將漢高祖劉邦圍困在白登山。可問題是,以當時北方地區的生產力和生存環境,匈奴可能湊出40萬大軍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讀史可以明智”,但並非史書中所寫材料都是金科玉律。受政治環境以及史官個人好惡等因素影響,即便正史也會出現一些偏坡之處,所以我們讀歷史不是毫無辨別地全盤接受,而是要加以分析辨別。歷史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歷史上出現過的各類場景很多時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會重現。從歷史事件中尋找答案,“以史為鑑”往往能讓我們的人生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