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韓信拜將前並無統兵經驗,為什麼他那麼厲害?

韓信拜將前並無統兵經驗,為什麼他那麼厲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價為麾下三位人傑之一,後世以此稱之“漢初三傑”,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馬哲裡“實踐和認識關係”部分,便能很好地解釋韓信的問題。

馬哲中國化成果中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人們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是直接經驗,通過書本等渠道獲取的知識是間接經驗,書本的內容歸根結底還是來自實踐。

淮陰侯韓信被拜為上將軍之前,的確沒有親自統兵的直接經驗,但這不表示韓信沒有統兵的間接經驗,韓信在背水一戰之後,利用《孫子兵法》中的內容,給麾下將領講解了背水一戰的原理:

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與麾下諸將生搬硬套的“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教條主義比起來,韓信則是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韓信對戰爭的認識,明顯在麾下諸將和趙國諸將之上。韓信對戰爭的認識,來源於孫武等兵法大家的實踐,屬間接經驗。

之所以韓信能有如此高深的認識,跟韓信“脫產”學習是分不開的。

韓信拜將前並無統兵經驗,為什麼他那麼厲害?

秦漢時人物,項羽、劉邦、張良、陳平、韓信等,都是能做到“脫產”學習的,而陳勝、彭越、英布、周勃、樊噲等人則做不到“脫產”學習,“脫產”學習的人物中,劉邦、張良、陳平、韓信幾個又是特別鑽研的,張良就不用說了,一部《太公兵法》學了十年,劉邦的學習成果和學習能力被張良高度評價為“沛公殆天授”,陳平則在長兄和妻族幫助下不斷遊學,比起劉、張、陳來,韓信的“脫產”學習則慘兮兮。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為了學習,韓信連生計問題都解決不了。

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不但自己的生計難以解決,母親的喪葬也難以解決。

史載,韓信身材高大,跟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有一拼,但本可以靠力氣吃飯的韓信竟然會混到連飯都吃不上,連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都不如,何也?

韓信拜將前並無統兵經驗,為什麼他那麼厲害? 第2張

西哲泰勒斯說過,“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這句話放在韓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韓信之所以四處吃白食,乃是韓信不想為了掙飯錢而浪費寶貴的生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想用有涯的生命在無涯的知識中“多撈一筆”,只能把更多的生命投入到無涯的知識中去,張良有“五世相韓”的家境可供張良“脫產”學習,陳平有長兄陳伯靠三十畝薄田溺愛和妻族的鼎力資助,劉邦有父兄巨嫂的資助以及蕭何等同僚的幫襯,但韓信什麼也沒有,韓信想“脫產”學習,只能走吃白食這一條路。

韓信吃白食固然不光彩,但陳平、張耳、陳餘等靠妻族的資助而起家,不就是現代人常說的“吃軟飯”嗎,又哪裡光彩了呢?所以,討論韓信吃白食時,我們不應把目光侷限於吃白食這件事的表面上,而要深入挖掘韓信吃白食的動機,韓信曾對供他幾月飯食的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韓信為何能如此自信地說出“重報”的話頭來?如何才是“重報”?

韓信拜將前並無統兵經驗,為什麼他那麼厲害? 第3張

之所以能說出“重報”的話頭來,說明韓信對於自己的未來持非常樂觀的態度,這種樂觀和韓信葬母、“數以策幹項羽”、“數與蕭何語,何奇之”等行為是一致的,韓信很清楚,以他的學識和才華,只要有個機會,便能一飛沖天,這種對知識的信任,也在傳張良《太公兵法》的黃石老人身上得到了體現: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反而是現代的某些人,對來自於書本上的間接經驗,時刻處於懷疑與鄙薄的態度,覺得沒有直接經驗有用,動不動就跟人談經驗而不談知識,豈不可笑?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黥布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