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儒學,即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具有開放包容、經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禮樂,乃後起儒學之先導,周禮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國儒學之祖庭。 幾千年來,為歷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影響深遠。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了2000多年,一直在政治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前進,各朝各代對於儒學思想都會賦予新的理解。

但是儒家思想在誕生之初,實在是比較艱難,長達幾百年也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可,一直到大漢王朝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讓儒家思想走上了歷史新高度,那麼在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究竟是怎樣的?

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儒家學說

1,儒學思想的起源

儒學思想的起源,要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東周王室大權旁落,周天子成為一個無實權的稱號而已,所以西周時期制定的禮教制度早已被破壞,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禮崩樂壞。

在如此尷尬下的東周,看著麾下的諸侯國一步一步地壯大,最終好幾個諸侯國直接稱王,導致東周的社會開始動盪不安。

周天子這位天下共主沒了實際權力,整個王朝也沒有向心力,這時不僅權力被瓜分,很多效忠周王室的諸多知識分子都走向基層民間,在各地推行自己的學識,逐漸很多人都得到了知識的洗禮,於是思想也處於比較開放的狀態,一下子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很多思想流派,其中儒家學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2,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對於君主講究施行仁政,對於百姓講究做到仁愛,這是孔子在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標準。

還有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所謂義,原來是指“宜”,所以主要是指行為適合於禮,而孔子用“義”來作為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標準。

禮,則是指政治和倫理的範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就是以“禮”作為當時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

智,是指人們要知道、要求瞭解,所以同“知”,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孔子也認為智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人的一種行為規範知識。

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第2張

信,是指與人交往要做到誠實不欺,要做到言行一致;孔子還把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統治階層要講信用,百姓才會反饋真情而不欺瞞上面。

另外恕,是指做到包容、寬恕;忠,指忠於國家、忠於百姓、忠於組織。

孝,則有孝、大孝、中孝、小孝之分,至孝是小孝是指養父母之身,中孝是指養父母之心,大孝是指養父母之志,至孝是指養父母之慧。至於“悌”,則是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互助互愛。

秦朝時期其實儒學不算衰落

為什麼說秦朝時期的儒家思想並不算衰落?因為秦始皇只是“焚書坑儒”,但沒有胡亂的殺儒學大家,依然在使用儒學大家。

首先,來看一下“焚書坑儒”的起因經過,這個事件的起因根據史書記載是說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召集文武百官和七十位博士在咸陽宮進行一場頭腦風暴,焦點是是否應該廢除分封制,所謂博士,是儒學大家被秦朝封的官職。

在這場辯論大會上,秦朝當時的僕射周青臣就使勁地誇讚秦始皇的功勞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偉大成就,潛臺詞就是秦始皇的決定肯定是對的,應該全力支援。

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第3張

但當時博士之一的淳于越就提出異議,他也肯定秦始皇偉大的功績,不過他說廢除分封制是不明智的,學習商周的制度是必需的,因為儒學講究恢復周朝禮樂制度,所以一直認為西周的禮樂制度才是最先進的。

秦始皇也沒有反對,而是基於淳于越的觀點繼續討論,最後秦朝丞相李斯則發表言論說到:即便是上古聖賢三皇五帝都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所以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制,周朝還不是終結在分封制上面,所以完全沒必要學習商周。

與此同時李斯還諫言,說應該禁止以古非今之事出現,還強調除了秦朝規定的思想書籍,其他任何一家言論都應該燒燬,但是唯獨博士家的除外。秦始皇聽後,非常認可,於是在全國範圍內“焚書”。

這裡已然表明秦朝還是尊重儒家,也繼續任用儒家學者,但是不喜歡用過去的思想來套用並議論當下的政事,而且焚的是除法家以外的百家思想流派的書籍。而且在《史記》中記載都沒有說秦始皇“焚書坑儒”,而是說秦朝“焚詩書、坑術士”。

不過後來因為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而引發一起事故,的確坑殺了四百六十多人,史記中也是說抓尋方士而坑殺的,具體有什麼樣的人也沒有詳細記載,即使有儒學學者,也是正常,但是秦始皇並不是針對儒家。

如果縱觀整個事件,秦始皇是不喜歡人們用過去的思想來反對它現在做的事情,因為它要統一一切方面,不希望有威脅他集權的可能。

後來秦始皇去世,胡亥即位,秦二世胡亥依然重用博士,例如在陳勝吳廣起義時,胡亥特意召集30多位博士商量對策,由此可見,秦二世之時,儒家學者在秦朝中央依然有著重要地位。

通過對這件“焚書”事件的瞭解,可以發現秦始皇並沒有有意針對儒家一派,而是針對很多思想學派,目的就是禁止以古非今。因此儒家才能在漢朝實現歷史性發展,不然早已沒有儒家的生存空間。

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第4張

漢朝時期儒學思想的興起

眾所周知,漢朝在漢武帝之前一直推行黃老之學,即道家思想,講究“無為而治”,但是到漢武帝時期,突然“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首先,瞭解一下為什麼要“無為而治”,其實也比較簡單,當時的漢朝經歷秦朝末年的戰亂才統一天下,漢朝的統治者只有讓百姓休養生息,而且還選擇不過多幹預,就是希望百姓在不造反的前提下自由發展,從而讓漢朝恢復國力,走向富強。

雖然總體來說漢朝前期的無為而治促使了文景之治,但是一樣存在弊病,例如漢景帝時期的七王叛亂,就是因為無為而治,導致封國實力發展壯大,而不滿足於現狀選擇挑戰皇權。

同時表明西漢初期推行的分封制,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所以發展至漢武帝時期,想要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要有一套適合的政治思想,而儒家學說在當時就非常符合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應用,因而儒家思想在這一刻走向歷史性高度。

其次,為什麼是儒家符合統治者需要,而不是法家、墨家之類的,例如秦朝不是一直推行法家嗎?都說漢承秦制,為什麼不繼承法家?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秦朝就是前車之鑑,不想重蹈覆轍,法家的嚴厲酷刑在某個時刻某個重犯身上的確合適,但是天天用法家思想針對天下萬民,恐怕不出幾年漢朝就會走向滅亡,這一點漢武帝這位雄才偉略的大帝看得非常清楚,因此漢朝不可能再選擇法家思想。

而墨家的思想,用現在的話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作為封建集權制度下的一代傳奇君主,漢武帝可不會頭腦發熱使用理想主義來治國,既不利於中央集權,也不利於實際發展。如此分析下來,只有選擇儒家,那選擇儒家的優勢在哪?

第一,儒家強調的仁義禮智信忠義孝悌,其中的“忠”,強調要忠於君上;“仁”強調仁愛;“孝”其實廣義上是強調為國為民,就是對父母的大孝;而且這一系列的思想核心都是強調一個人要講究人倫道德,遵守人倫道德。

這樣的思想正是君主中央集權所需要的,作為統治者當然希望百姓們忠君愛國、遵守人倫道德、不爭不搶,這樣管理起來實在是舒服愜意。

秦漢時期,儒學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呢? 第5張

儒家思想的核心還強調為人要安分守己,不可僭越。這一點非常符合封建君主的心理,作為古代帝王最厭惡行僭越之舉的人,最喜歡安分守己的人。

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其中三綱中的“君為臣綱”,就是在告訴世人,皇帝至高無上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點,是古代帝王最希望見到的局面,所以儒家才是符合封建社會的政治思想。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的誕生是時代所造就,秦朝的一時緩慢發展,也是當時統治者的政治需要,但是在秦朝並沒有衰落,而是沒有成為主導思想,秦朝兩代帝王依然重用儒學的學者。

在漢朝能發揚光大,並且能確立為後世2000多年的政治指導思想的地位,都是儒家思想符合封建社會君主中央集權的發展需要,即使沒有董仲舒,一樣有其他人向漢武帝提出,或者是漢武帝自己發現,這是時代發展和現實情況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