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何為帝王之道?日本的帝王之道與中國有何不同

何為帝王之道?日本的帝王之道與中國有何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腰挎戰刀,全副武裝,目光堅毅,冷酷驕橫——這是明治時期,分發到日本各所學校、年輕的日本明治天皇照片概貌,亦可謂歷代日本天皇的標準像。應該說,這種形象令人不乏感到殘酷和暴力,但他們的殘暴卻基本定格為“外向型”,日本天皇號稱萬代一系,從未出現過一個“內向型暴君”,沒有一個天皇對本國人發動過大規模的清洗與屠殺。

這當然與日本天皇大部歷史時間裡是“虛君”有關。但是,即便是一些掌管實權的天皇、皇子皇兄們,也幾無“內屠”發生。而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中不可想象,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和最後一個王朝,都是暴君頻出,而且大多是對本國人下手。秦朝僅歷二世,但從秦始皇到秦二世,在對內施暴上,一個比一個狠。

清朝十二帝,雖然幾乎無昏君,而且還是“草原狼”血脈,但是入主中原後,他們很快從“草原狼”退化為“圈中狼”,在對外忍讓喪權辱國、對內殘忍血腥鎮壓上,比漢族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

諸如晚晴實際統治者、“準女皇”葉赫那拉氏慈禧,最能代表她的內外術,是這句眾所周知的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諸多解讀歷史的人把這句話加到了慈禧賣國的鐵證堆裡,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慈禧這句話的真實心態——她在骨子裡是把被征服的華夏人當奴才,寧可將奴僕的東西送人,也不物歸原主。雖然他們不是漢民族皇族,但卻據有比漢民族皇帝更深的“牧羊”心態。在血緣上,他們自以為高貴,將漢血視為卑賤,不允許滿漢通婚。奴隸主絕對與奴隸劃清界限。在“牧羊”手段上,無論於朝野還是民間,無論是反抗皇家的太平軍還是巴結皇家的義和團軍,翻臉無情,任意殺戮,無所不用其極。

同為皇帝,為何兩樣做派?東海對面的日本天皇為何沒有中國皇帝“內殘外忍”傳統?這還是涉及“同類不同道”問題。

何為帝王之道?日本的帝王之道與中國有何不同

此前已經詳述中國君主大都尊奉中原狼道,踐行“內殘外忍”四字要訣。古代日本雖曾以中國為師,但在“帝道”上卻與中國大不同。雖然從軍事技術上,日本天皇不像中世紀女真、蒙古那樣率鐵騎打打殺殺,但從“道”上觀察,從古至今日本顯然與古代遊牧民族大同小異:崇尚鐵血立世,對外狼性徵服。這種“海狼”秉性與草原狼不相上下,卻與“圈中狼”背道而馳、甚至是“內殘外忍”的“圈中狼”之剋星性格。

日本的狼道,重心在外而非內,這裡的文化原因林林總總,但最主要的一條,是他們出於生存環境的危機而產生的“團結本能”——如果想立於不敗之地,或進入強國之林,本民族內部精神領袖就不能搞自相殘殺,必須保留全民族同仇敵愾、抱團取暖的號召力感召力。這種意識,在“永遠正確”的天皇大腦中,根深蒂固,不可動搖。

所以,從古至今,即便是沒有進入“文明世界”,無論天皇是虛君還是實君,日本也沒有出現過“內向暴君”。他們的殘暴多體現在對外戰爭。

中日兩國君主,踐行的狼道內外有別,最終成為兩種不可同日而語的物種。後來甲午戰爭結果就證明了這一點。中日甲午戰爭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娘倆其實是站在了一起,但結果說明:無論“帝黨”還是“後黨”,即便是加起來,也不是“蕞爾小國”明治天皇的對手。因為這是兩個物種的對決:一個是退化的草原狼、圈中狼,另一個是西化的無疆界海狼。孰強孰弱,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