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大家好,我是小編菡瑾懷竹。喜歡聆聽古人的哲語,細品先人的典故,感受精神的傳承,啟用塵封的記憶。從歷史魅力中,汲取未來的智慧,能聽到垓下的悲歌,看到絕域的車騎,體悟興衰之理、人生之奧義。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

唐朝的勸課農桑與今日的三下鄉,有什麼不同,是古為今學嗎

今日的農忙季節,各級都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幫助百姓生產生活。但在唐朝時期,早就有了勸課農桑之說,可謂說古為今學的典範,駭躍古今。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 第2張

唐太宗貞觀3年正月,《舊唐書·禮儀志》記載:“親祭先農,躬耕耒耜,籍於千畝之甸……此禮久廢,而今始行之,觀者莫不駭躍。”“駭躍”一詞用在這裡,是說當時,皇帝能這樣做,是讓百姓和官員顯然感到新鮮與吃驚。當時的形勢,自西晉以來,恃強鬥狠的馬背民族統治著北方,戰火綿延,中原分裂,自古代有之的天子親耕籍田的禮儀,早被廢棄,人們已經到了忘卻的地步。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 第3張

在貞觀時代,這樣古老的儀式又重新恢復了。皇帝能躬耕耒耜,親自祭農桑,其意義超越了一個儀式所表達的意義,其象徵意義達到盛況空前。據史書記載,隋末唐初,長期戰亂動盪不已,不稼不穡“人多浮偽”早已成為社會的流習,雖然有好的想法,但要實現想法必須有好的做法,也是說要想真正落實好朝廷勸課農桑的精神,唐朝各級大臣加大了巡查督促,“有遊手怠惰者皆按之”。

一個好的社會風氣的養成,豈能一朝一夕見功效的。所以唐太宗沒有認為下一道命令就完事的態度,要真抓實幹做下去。他不僅派遣使臣去各地勸課農桑,自己也在宮中種了幾畝莊稼,自己親自來幹,目的是我皇帝能幹,臣民們應該做得更好,用意於以身作則。

貞觀4年(630),他在分赴各州勸課農桑的使臣誓師大會上講:“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穀不登,恐由朕不躬親所致也。”以自己親力親為躬耕田畝為例項。同時,也把自己田間鋤草覺得疲乏不堪的感受說出來:“以此思之,勞可知矣。農夫實甚辛苦”。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 第4張

一個天子,如此親身體悟,不是真幹實為來不得這樣感受。深知了解百姓的疾苦,做百姓的不易,正是因為皇帝有了親自躬耕耒耜的認識和體會。於貞觀2年(628),《貞觀政要》記:京師大旱,蝗蟲大起,李世民詛咒而吞蝗蟲的記載。貞觀天子咒蝗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貞觀天子對勸課農桑使者的要求,要深入下去,走到田間地頭,同時,強調:“若迎送往還,多廢農業,若此勸農,不如不去。”唐太宗是這樣的帝王,雖然玄武門之變等有損他的形象,但這樣的“存百姓”留給後世的高大雄偉的好形象。

唐朝的勸課農桑是什麼?今日“三下鄉”古為今用! 第5張

李世民對農耕的重視,還有一個事例能說明。貞觀5年(631),皇太子的行冠禮正值農時,下令改期舉行。因為認定皇太子行冠禮為大吉的二月,由於二月春耕季節,不能影響農忙。貞觀天子“恐妨農事”下令“改用十月”。

太宗在歷史上,做出許多戲劇性和炫耀性歷史事件,用今天的話來說有點作秀的成分。但他能心裡裝有百姓,知道為百姓著想,這樣的帝王值得我們大大地讚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