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五子良將為人到底如何?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五子良將為人到底如何?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錯了,串詞了。

三國以五虎將關張趙黃馬為最有名,不過這是因為《三國演義》出名而帶來的。小時候看三國,腦子裡最大的問題是:劉備為什麼不是五虎將之一?現在想想都感到好笑。

老羅將關張趙馬黃列到一個組合裡,稱為五虎將,大概是借用了陳壽的“五子良將”的說法。

說實話,若是五虎將與五子良將來一波團戰,想想都夠激動的,不多也只能想想,或者遊戲裡試試。

這次,我們就來講講曹操的五子良將。曹操能一統北方,五子良將可謂功不可沒。

五子良將為人到底如何?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下面我們就一一分析他們。

有勇有謀的張遼

張遼為五子良將之首,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張遼能單、能團、能剛正面、也能猥瑣偷襲,關鍵的是還有說服別人投降的案例,可謂是三國武將中比較全能的那一波人。

早期,張遼隨夏侯淵徵昌豨,數月無功,眼看糧草馬上耗盡,不得不退兵。張遼說:“我看昌豨這小子也頂不住了,我去勸降試試。”於是張遼單身上山勸降昌豨,最後引的昌豨歸降曹操。

曹操知道後也後怕不已,責備張遼:“此非大將法也。”可見,曹操當時就拿張遼當大將看待的。

曹操南征荊襄,留守張遼看護老巢許都。當時張遼大營中有人蓄謀作亂,張遼沉著應對,將叛亂鎮壓下去,沒有造成較大的損失。能否成為大將,關鍵在於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而張遼就具備大將的品質。

張遼合肥一戰,更是名垂青史。當時孫權率兵十萬保衛合肥,張遼、樂進、李典三人僅僅7000人。張遼認為應該趁敵人初到,軍心不穩之時,率精兵襲擊,擊破孫權軍,否則合肥就危險了。

於是張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張遼率800人,襲擊孫權。等到孫權集合士兵圍剿的時候,仍被張遼逃了出去。張遼這一戰,不是為了殺退孫權,而是為了提升己方的士氣。僅此一戰,也不弱於趙雲的“七進七出”

曹丕登位,召見張遼述說當年的合肥之戰,大讚:“此亦古之召虎也。”

五子良將為人到底如何?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第2張

征戰一生晚節不保的于禁

于禁是五子中,最早跟隨曹操的。張遼雖說是五子之首,但若說立功最多,最被曹操倚重的卻是于禁。

南陽宛之戰,張繡突然背叛,轉而襲擊曹操。曹操應對不及,並因此折損了長子曹昂、愛將典韋,自己也差點被殺,若不是曹洪讓馬,魏國可能就沒了。

關鍵時刻,于禁率領幾百人站了出來,“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正是于禁的斷後,給了曹操逃跑的機會。這一次,也可以說是曹操征戰中最為凶險的一回。

事後,曹操對於禁說:“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能從亂中重整旗鼓,即使上古名將,在這一方面也比不上你于禁啊。

五子良將為人到底如何?最後結局怎麼樣了? 第3張

官渡之戰,曹操從白馬向官渡撤退,河對面是袁紹的騎兵。若袁紹的騎兵過了河,在曹操官渡營盤未立的情況下,可能會直接被袁紹打到許都城下,那種情況對老曹來說太不利了。

這時候曹操仍派出了于禁。

“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又是于禁斷後。從曹操安然退到官渡的情況來看,于禁必然是擋住了袁紹的進攻。

曹操對於禁的倚重,也是從官渡之戰中看出來的。曹操與袁紹對峙官渡,劉備趁機佔領了徐州。徐州在曹操後方,若劉備與袁紹夾擊,那麼曹操就危險了。曹操必須趁劉備、袁紹雙方穩定之前,趕走劉備。

曹操率兵攻打劉備,誰留下來防守袁紹?于禁。“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于禁征戰一生,沒想到臨老卻遇到了關二爺,使得自己“晚節不保”。

襄樊之戰,于禁奉命支援曹仁,被關羽水淹七軍俘虜了,之後于禁投降關羽。曹操聽說後,也不斷嘆息:“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于禁後來從東吳回到魏國後,被曹丕“鄙視”,最後鬱鬱而終。

攻城拔寨的猛將樂進

樂進這個人可以說是五子裡的一個另類——他的傳記沒有自己說過的任何話。不知道是樂進是惜字如金呢,還是盡是“您說的對”,“就按你說的辦”等等廢話。

樂進跟隨曹操僅比于禁晚兩年,也是最早跟隨曹操的那一波人。

他的傳記中,記載較多的詞為“先登”、“斬首”、一類的,對其戰爭經過往往多用“破之”來形容,並沒有關於樂進謀略的記載,以此看來樂進應該屬於衝鋒的勇將,而非智將。

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俘獲袁紹大將淳于瓊,陣斬袁譚大將嚴敬。與關羽、劉備交戰,不是“走之”,就是“破之”,可謂是戰功赫赫。

曹操稱樂進:“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可見,樂進一員猛將是沒得跑的了。

不得不當上將軍的張郃

張郃歷來被稱為三國的“大後期”,前期不顯山不顯水,後期一看,我去這人居然能擋住諸葛武侯?

張郃之所以前期聲名不顯,跟他的性格、愛好有關。

你看三國哪個武將有“愛樂儒士”評價的?而且張郃推薦卑湛為經學博士。我就想問問張郃:你一個武將居然舉薦經學博士,你是不是站錯位置了?

我們再看看張郃在軍營都做,“居軍中,與諸生雅歌投壺”。張郃大人,您老是打仗還是遊玩來了?

正是因為張郃“謹慎”,所以將他配給了勇猛急躁的夏侯淵為副將。張郃之所以領軍獨當一面,就是因為他的上司夏侯淵被黃忠幹掉了。他沒法再做“投壺”遊戲了,畢竟首先得保住性命不是?

至於張郃的領軍本事,可以從劉備與諸葛亮的態度看出來。劉備聽說黃忠殺了夏侯淵,首先不是高興,而是遺憾:“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劉備的意思是要殺也是殺掉“魁”,殺個夏侯淵有啥用?這魁便是指的張郃。

至於諸葛亮,三國志稱其對張郃“憚之”。甚至諸葛亮為了殺張郃,專門製造諸葛神怒。心腹大患也就這種待遇吧。

若夏侯淵沒死,張郃估計也不會在史書上留下偌大的名氣了。張郃估計真的是走錯片場,錯投將軍身啊,他應該當個儒生。

一生謹慎的徐晃

徐晃的性格同樣是“性儉約畏慎”,作戰前往往“先慮敗再慮勝”。

按照徐晃的戰績“從破劉備,又從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也是一員“猛將”,但是他的做事方法,類似賈詡那個“藏拙”毒士。

賈詡“退無私交”,徐晃就來個“不廣交援”,也不知道徐晃再怕個什麼,以至於用這種手段自保。難道是當初跟著楊奉,搶劫殺戮過多,怕被清算?

徐晃的“出名”戰應該是擊敗關羽吧。

襄樊一戰,徐晃先是以“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後”,逼退關羽。然後又以自身引誘關羽,“晃擊之,退走,(關羽)遂追陷與俱入圍”,關羽被徐晃擊破。

此戰之後,曹操對徐晃什麼評價?“逾孫武、穰苴”。能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評價,又有幾人?另外曹操對徐晃的治軍本領也是不吝讚美,稱其:“有周亞夫之風”。

徐晃無論從戰績來說,治兵上來說比不得張遼、于禁、樂進,但比張郃要高明不少,五子墊底,倒是有點不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