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李如鬆的歷史成就 李如鬆的歷史評價如何?

李如鬆的歷史成就 李如鬆的歷史評價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李如鬆,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活躍於中國明朝萬曆時期,是遼東總兵李成樑之長子。李如鬆從小跟隨在自己父親身邊,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和極高的軍事素養,後中武舉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驍勇善戰,立下戰功無數,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

李如鬆的歷史成就 李如鬆的歷史評價如何?

李如鬆從成名開始,到遺憾去世,只存在很短的時間。所以雖然他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將領、民族英雄,在後世的名聲卻不響亮。然而他從平定寧夏哮拜叛亂一戰成名後起,期間所經歷的各大戰役,都是戰爭史中值得後世人反覆討論學習的範例。

平定寧夏哮拜叛亂

萬曆二十年,寧夏鎮原副總兵哱拜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髮動叛亂。因為事出突然,明軍不敵,叛軍連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期間鎮壓叛亂的明軍都敗陣而歸。在情況危急之時,李如鬆臨危受命,出任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率各部軍隊圍剿。

李如鬆先是讓麻貴率部出擊,將蒙古河套部落盡逐出塞,剪除叛軍外援。後又命大部隊將寧夏城團團包圍,困死城中。在觀察地勢之後,將黃河堤壩掘開,水淹寧夏,由此讓整個寧夏城的叛軍都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中。圍困必死的境地,讓叛軍軍心混亂,外物強援,內鬥不斷,李如松果斷下令攻城,一舉攻破寧夏城。叛軍首領哱拜向李如鬆投降,李如鬆雖然接受了投降,但還是盡滅哱拜族。平定寧夏哮拜叛亂,是“萬曆三大徵”的第一徵,李如鬆交出了一份成績良好的答卷。

李如鬆的歷史成就 李如鬆的歷史評價如何? 第2張

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

公元1592年,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幕府將軍豐臣秀吉完成了統一日本的戰爭,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統一日本的成就,並沒有使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感到滿足,他渴望侵略更廣袤的土地。於是在完成統一日本之後,豐臣秀吉果斷出兵朝鮮,並制定了先征服朝鮮,以其為跳板,進而侵略全中國,再進攻南亞,最終建立所謂“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的軍事侵略計劃。這個步驟有沒有很熟悉?沒錯!這個計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進攻中國的計劃基本相似,由此可見日本的野心早在明朝就已經顯露了。

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在日本稱為“慶長·文祿之役”,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而在這次戰爭中發光發熱的,正是剛剛結束寧夏戰爭的李如鬆,這場戰役也是“萬曆三大徵”中的第二徵。

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日本侵略朝鮮的時候,李氏王朝內都不斷,且久未興兵,戰鬥力極低,因此日本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勢如破竹的將朝鮮三都十八道攻陷,並且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基於這種情況,加之李氏朝鮮是明朝屬國,因而萬曆皇帝支援主戰派意見,向朝鮮出兵。

李如鬆的歷史成就 李如鬆的歷史評價如何? 第3張

公元1592年,李如鬆被皇帝任命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剋期東征。公元1593年1月7日,東征大軍兵臨平壤城下。當時守在平壤的日本駐軍,是猛將小西行長指揮的侵朝日軍第一軍團。拂曉,明軍發動總攻,火炮齊放,火銃隨之而上,火力極猛,將囂張無比的日本軍整個打蒙。不過小西行長也是勇猛無懼,儘管敵我力量懸殊,仍然指揮日軍堅決反擊。最後經過激烈的爭鬥,明軍最終成功收復平壤。值得一提的是,李如鬆後來故意放日軍離開,等他們行至冰面上的時候,再以火炮轟之,冰面碎裂,大部分日軍都溺水而亡,只小部分敵軍逃脫。這場戰役,將小西行長一部軍力消耗三分之二,戰績驕人。

公元1593年,碧蹄館戰役爆發。作為朝鮮一個小小的驛館,因為這場戰役享譽世界。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這兒與日軍北上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600餘級。加藤光泰部誤以為這是明軍主力,因而迅速報告日本總部,因而日本派大軍前往。這支偵察部隊苦苦戰鬥,打的最慘烈的時候,明軍只剩600騎兵,後來李如鬆等率兵前來援助,在雙方不斷增加兵力的情況下,明軍依靠火器和鐵血士兵,以少勝多,打贏了這場戰役。此戰,明軍傷亡2500餘人,日軍傷亡超過8000人,是戰爭史山以少勝多戰役的典範。通過這場戰役,日軍士氣瞬間低迷,各部紛紛棄城而逃,朝鮮國土迅速收復。李如鬆不僅憑此戰,打響了自己的大名,同時也宣揚了大明國威,使外敵不敢進犯。

李如鬆的歷史成就 李如鬆的歷史評價如何? 第4張

李如鬆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的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讚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不過可惜的是,李如鬆在五十歲的時候,因為被部下出賣,而遇外敵伏擊而死,從揚名到死亡,時間極短,實在可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