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哈密之爭:為滿清入關埋下伏筆

哈密之爭:為滿清入關埋下伏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在明王朝的歷史上,有一個地名讓人格外的陌生,卻在歷史中格外的扎眼---哈密,我們今天提起哈密,總想起香甜可口的哈密瓜,然而在明代,哈密卻印證著一段交織著輝煌與苦澀的歷史。

哈密漢代屬伊吾,漢朝時代一度是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明朝洪武間,朱元璋冊封蒙古降王納失裡鎮守哈密,設立哈密衛,這是明朝對西域地區行使主權的標誌。哈密的興衰也同樣見證了明王朝興衰的歷史。在明朝強盛時代,哈密是是明朝西部邊陲嘉峪關外的緩衝地帶,更是明朝抵抗蒙古部落騷擾入侵的橋頭堡,哈密曾經與明王朝“萬國來朝”的盛景緊密相連,它是西域屬國乃至中亞西亞國家使節進京朝見中國皇帝的中轉站,也是西方商人進入中國內地的必經之路,它曾經一度商旅雲集,經濟富庶,哈密的存在見證了絲綢之路最後的繁榮與輝煌,它曾經如此的重要,卻也如此輕易的被明王朝遺忘。

哈密之爭:為滿清入關埋下伏筆

明朝中期以後,在蒙古瓦刺部的騷擾下,哈密曾一度落入瓦刺之手,後來,隨著瓦刺的衰落和明朝的反擊,哈密重新回到明政府的控制下,之後,哈密便經歷了它命運中三失三得的坎坷起伏。

明憲宗成化時代,哈密西北的吐魯番強大起來,於成化八年佔領哈密,驅逐駐守此地的蒙古王公罕慎,在嚮明王朝求救無果的情況下,罕慎集合忠實於明朝的蒙古部落勢力,歷經十年辛苦戰鬥終於收復哈密。然而一年後,吐魯番人以詭計誘殺罕慎,再次佔領哈密,此時明王朝在位的弘治皇帝發詔書申斥吐魯番,最終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迫使吐魯番交還哈密。四年後,吐魯番再次興兵攻佔哈密,可幸明朝當時主持軍務的兵部尚書馬文升是謀國老臣,力主收復哈密,明朝終於派兵了,甘肅巡撫許進率兵經過浴血奮戰,終於驅逐了吐魯番軍隊,再次收復哈密。對哈密依然不死心的吐魯番依舊不時進擊哈密,哈密地區戰火頻仍。直到名將王越出任三邊總制後,數次以重兵擊敗吐魯番軍隊,哈密終於趨於安定了。這個安定一直持續了15年,正德八年,吐魯番策反了新任哈密指揮使拜牙,使其攜哈密重鎮投降吐魯番,而此時的明王朝,正是那位荒於嬉戲的正德皇帝在位,自然是無暇西顧。雖然此後明朝不斷派員以圖收復哈密,卻始終沒有成功。嘉靖年間,在大禮議之爭中,哈密之失更成為朝臣們進行政治攻擊的工具,明朝掀起“封疆”之獄,處置了四十多名邊境將領大臣,而哈密重鎮,卻再也沒有收回來。

哈密之爭:為滿清入關埋下伏筆 第2張

哈密衛的丟失,在嘉靖以後的君臣眼中算不得什麼大事情:小小的邊陲,幾千人口,丟就丟了吧。事實上,哈密的丟失對明王朝的邊境防衛影響甚大,從軍事角度講,明朝失去了嘉峪關外的緩衝地帶,原本處於二線防禦的嘉峪關,此後直接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邊境的軍事壓力陡然增大。明朝甚至也失去了戰馬的重要來源,直接影響了明朝騎兵力量的發展。而從政治和經濟角度看,哈密的丟失割裂了明王朝與西域地區甚至西方國家之間唯一的通道,也失去了對於西域地區直接控制的能力,繁榮一時的絲綢之路至此徹底中斷,作為交通要道的甘肅也漸漸陷入貧困中。讓人更加痛惜的是,以明王朝當時的實力,如果真的下決心收復哈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明王朝對於哈密的歷次軍事行動也都取得了成功,甚至消滅一直侵略哈密的吐魯番也完全可以做到。但明朝政府對哈密問題的漠視與猶豫不決最終斷送了一切,對比吐魯番,一面是明朝的搖擺不定,一面是吐魯番數次以傾國兵力東進,不惜一切代價對哈密的爭奪,明朝不丟哈密才怪。

哈密之爭:為滿清入關埋下伏筆 第3張

這就涉及到一個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明朝國土防禦的短視問題。明朝之所以最後亡於異族入侵,表面看是天災人禍,而禍根早在哈密爭奪戰時代就落下了,明朝中期以後,武將集團身份日益下跌,主持軍事大計的多為文官,而這些人中雖有英傑,但大多數人卻是毫不知邊情卻紙上談兵的腐儒,終於使明朝邊防走上了宋朝消極防禦的老路,明朝從中期後廣修長城,拋棄主動進取的戰略主動權,放棄原本在蒙古和西域佔領的軍事要塞,把國土的安全置於一道長牆之內,卻殊不知消極防禦永遠是守不住的。明朝中期以後,從開平衛內遷問題,到奴爾幹都司的廢弛問題,再到哈密衛的丟棄與河套的淪陷,明朝君臣一再上演著崽賣爺田不心疼的鬧劇,最終吞下了滿清入關的苦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