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如何賞析《續英烈傳》?對後世造成哪些影響?

如何賞析《續英烈傳》?對後世造成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續英烈傳》是明代佚名(一說紀振倫)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故事從明太祖確立皇太孫朱允炊為繼承人開始,至燕王朱棣奪取政權,登皇帝位,改元永樂,建文帝流亡為止。該小說揭露了封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人物形象鮮明。小說所鋪敘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史實,但也吸收了一些民間傳說,這主要表現在“建文遜國”後的內容上。它的引入,在某種程度上給作品帶來了幾分浪漫情調,使得該部講史小說虛實結合,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賞析

主題思想

《續英烈傳》將史學家關注的“削奪諸藩”“燕王靖難”“壬午殉難”“建文遜國”等明初重大歷史、軍事事件藝術地再現,從而讓人們看到明皇朝封建統治階級內部、乃至整個封建社會內部爭鬥的殘酷、複雜、尖銳性。這樣一幅展示封建社會上層爭權奪利的殘酷無情的畫面,在客觀上起著揭露封建社會固有的腐朽性、虛偽性的作用。在這場殊死的鬥爭中,什麼“綱常”“仁孝”,都撕得精光。為了皇位,燕王朱棣早就暗懷異志,蓄意奪權,他明爭暗鬥在先,火併鯨吞在後,直到屠戮建文帝舊臣,無一不是充滿血腥味;建文帝一向以“仁柔”姿態稱世,但在其皇位時,就不惜置諸叔於死地,他的“削藩”之舉,除了陰險的廢置,無情的謀殺以外,更沒有一點“仁柔”可言。小說以具體可感的形式,描繪這一場叔侄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為後來人提供了透視封建社會形象而又生動的“課本”。

如何賞析《續英烈傳》?對後世造成哪些影響?

傳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續英烈傳》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摒棄了《英烈傳》人物描寫的空泛和缺乏鮮明性格之處,比較生動地塑造了燕王朱棣、建文帝朱允炆、姚廣孝、景清、方孝孺、鐵鉉、徐輝祖等人物形象。

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是這部小說中敵對雙方的代表人物。作者通過叔侄倆為了爭奪皇位這個萬鈞之座的險惡鬥爭,把這兩個人物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在作者筆下,燕王是一位精通權術,深懂機謀的雄傑,而建文帝則是一位具有文人氣質,柔弱、溫厚的賢主。書中第一回,作者用對比映襯的手法,描寫了兩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太祖為了測試皇太孫(建文帝)的學問,出了“風吹馬尾千條線”的上聯,建文以“雨灑羊毛一片氈”以對,而燕王則以“日照龍鱗萬點金”相對。通過簡單的屬對描寫,人們不難覺察到建文帝的柔弱和燕王的博大。再如第六回,太祖駕崩第二年,燕王單騎入京師,借弔喪之名,窺探建文帝的虛實。燕王深知建文帝的稟性,竟視朝中文武如偶人,故“進入朝門,徑馳丹陛,步步龍行虎躍,走將上去。到了殿前又不山呼萬歲,不行君臣之禮,竟自當殿而立,候旨宣詔。”當有御史彈劾他時,連忙跪奏假辯說:“臣棣既已來朝,焉敢不拜。但於路傷足,不能成禮,故鵠立候旨。”而建文帝則說:“皇叔至親,可勿問說了。”及待又有人蔘劾燕王無禮時,建文帝再次委曲求全。侍郎卓敬向建文帝“曉明大義”後,建文帝聽了默然良久,說道:“卿且退,容朕細思。”而燕王在宮中朝見後匆忙回北平去了。這裡,作者採用強烈對比的手法,把燕王睥睨不可一世的性格和建文帝柔弱寡斷的性格描寫得判然有別,相映成趣。小說描寫燕王和建文帝正面衝突的文字僅此兩處,雖落筆不多,人物的個性且生動鮮明,可捫可觸。

如何賞析《續英烈傳》?對後世造成哪些影響? 第2張

小說還通過燕王假裝瘋癲逃避朝廷削藩的詔書,以及在“靖難”過程中足智多謀、詭詐多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和在得意後屠殺建文帝舊臣等場面的描寫,深刻地揭示出這個在政治上明爭暗鬥,軍事上火併鯨吞,集機謀和膽氣於一身的雄傑形象。相比之下,建文帝則處處被描寫得懦弱柔順,當斷不斷,最後落得個祝髮逃亡結局的哀君形象。

情節設定

《續英烈傳》的情節設定,一掃《英烈傳》模仿前人(主要是《三國演義》)的弊端,在矛盾衝突處理上頗具匠心。無論是建文帝的“削奪諸藩”,還是寫“燕王靖難”“建文逃亡”等,均詳略有致,跌宕有姿。讀者可以從小說情節的發展和矛盾衝突的激化中,充分領悟到這場鬥爭的殘酷性。《續英烈傳》在構結情節的“釦子”上也較《英烈傳》巧妙得多,回回都有釦子,再層層解開來以引起讀者的興趣。

後世影響

《續英烈傳》雖然鮮為人知,小說史也很少提及。但據陶君起的《京劇劇目·初探》,以及一些地方戲劇目可知,《續英烈傳》其中的故事,在民間仍有流傳:如《千忠戮》,又名《搜山打車》,漢劇、高腔名為《打車》;《方孝儒》,又名《碧血十旗恨》,崑曲名為《奏朝草詔》;《無瑕璧》,又名《鐵鉉撲油鍋》。這些戲劇都與《續英烈傳》的內容有關。由此可見,《續英烈傳》的影響和價值還是有跡可尋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