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靖国神社放火英雄 靖国神社供奉了哪些人

靖国神社放火英雄 靖国神社供奉了哪些人

来源:历史百科网    阅读: 4.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坂,奉明治天皇之谕而建。

“靖国”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吾以靖国也”,意为使国家安定。

自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要求日本开港后(即黑船事件),日本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即以日本天皇为中心的朝廷方和德川幕府。幕府无视朝廷的命令,屈服佩里准将的开港要求,因此尊王派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活动家们便展开了打倒幕府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很多人死在幕府手里。

靖国神社放火英雄 靖国神社供奉了哪些人

于是,尊王派长州藩和萨摩藩在各地建立招魂社,把死在幕府手中的藩军视为“国事殉难者”,对其进行祭祀。设立招魂社的目的在于“慰灵”和“显彰”,用以鼓励自己一方活动家的活动。靖国神社的前身东京招魂社也是在这样的历史的背景下建起来的。

然而,日本关于祭祀战死者的传统是在“御灵信仰(指的是那些在现世因为权力斗争而遭受屠杀的死者的灵魂,很可能会怀着怨恨回来报复,现世之人出于恐惧,便为了消解怨恨而祭祀这些死者的灵魂)”的基础上友好地祭祀战死的敌人和在“怨亲平等”的原则下不分敌我一起祭祀。就是说招魂社不是日本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只不过是近代以后出现的新传统而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靖国神社曾经作为神风特攻队的出发仪式举办地。往往有日本二战退伍老兵在此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身着二战时期日本旧军装,举行列队示威。

此外,靖国神社大门旁边一个纪念碑上的浮雕,描绘的是中日甲午海战。都是描绘当时日本军队如何英勇作战的。

靖国神社在明治维新后是供奉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包括中日甲午战争(1894-5年)、日俄战争(1904-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今存放着接近250万名为日本战死者的灵位,其中有210万死于二战,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

1945年,靖国神社举行“临时大招魂祭奠”,把许多未死的人也来祭祀。后改为宗教法人才得以幸存。

1955年以后,自民党5次提出《靖国神社法案》,要求将靖国神社改为“特殊法人”,试图将之国营化。

1974年,由于日本社会的广泛抗议,才没有成功。在正殿的神座(安置神体的地方),当初是只一座。战后,为了祭祀于台湾神宫及台南神社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和祭祀于蒙昧疆神社(张家口)的北白川宫永久王,重新设立了别的神座。因此有两神座。

日本厚生省1966年将含有甲级战犯的祭祀名录交给当时的靖国神社宫司(即负责人)筑波藤磨,但筑波没有把他们的牌位供奉上去合祭。

1978年10月靖国神社宫司松平永芳(战败时期的宫内大臣松平庆民的长子)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判处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国神社合祭。

因此,与一般神社由日本国内务省的管辖相比,靖国神社则由陆海军省的管辖,具有军事设施的性质。而且作为国家神道的主要神社之一,不被视为宗教。靖国神社把战争牺牲者当作为天皇和国家献身的英灵而进行“慰灵”和“显彰”,使得新的战争牺牲者不断出现。(战死者→由天皇主持的“慰灵”和“显彰”→教育→征兵→新的战死者)靖国神社的角色充分反映在小学修身教科书里,如母亲参加自己孩子向靖国神社合祀的活动以及经验等。

在靖国神社供奉的阵亡二战日军军人当中,被征入伍的台湾和韩国人也在内。而日本政治环境右翼化,领袖频频前往作官式参拜,因而使邻近受害国家政府和民众的抗议加剧。

有14位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甲级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他们分别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松冈洋右、永野修身、白鸟敏夫、平沼骐一郎、小矶国昭、梅津美治郎、东乡茂德。这些人都是罪行累累的屠杀者,可以说他们的存在是日本的耻辱,整个人类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