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赵光义

赵光义

来源:历史百科网    阅读: 1.0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 ),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对宋皇后做了不下3件难以齿的事情。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日夜,宋太祖赵匡胤突然薨逝,宋皇后立刻命掌事太监王继恩出宫召次子赵德芳入承大统,谁知,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晋王赵光义。

宋皇后既惊且怒,为保母子性命,万般无奈只好称晋王为“管家”。

尽管这句”管家“暂时保住了宋皇后的性命,可是对于无依无靠的新寡,无疑是人为砧板我为鱼肉,往后的生活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赵光义即位之后,对24岁的宋皇后做了好几件难以启齿的事情,这是否从侧面的证明赵光义的皇位来的不光彩?一切还要从宋太祖薨逝当晚说起。

赵光义

宋太祖之死——烛影斧声之谜

开宝九年十月十日晚上,太祖赵匡胤大病,于是召见弟弟赵光义到皇宫喝酒议事,屏退左右,酒过三巡,赵光义就留宿后宫,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太监发现太祖早已薨逝,赵光义于灵前就位。

皇帝突然死了,嫌疑最大的就是与他喝酒的赵光义,而赵光义顺利登基,似乎也符合作案动机,种种迹象指向赵光义,可事实是怎样?难道赵光义真的为了皇位而弑兄?

相传太祖与赵光义喝酒当晚,有宫人看见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当夜,太祖驾崩,这就是成语烛影斧声的来源。

最早提到烛影斧声说法的还是宋朝和尚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书中记载: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说的是,宋太祖兄弟两人曾认识一个道士,这个道士曾成功预言太祖兵变,所以哥俩没事就和这个道士喝喝小酒,有一天,道士预言10月10日这天要是天气好,太祖就能再活20年,如果这天下大雪的话则命不久矣。

到了十月十日这天,天上下起了大雪,赵匡胤将弟弟召回宫中,两人支开身边的奴婢,酒过三巡,到了三更时,太祖用斧子戳雪,还喊了两声“好好做”,就在当晚死亡。据后来宫女太监回忆,有看到烛光下两人你避我让的情形。

赵光义 第2张

后世考察,《续湘山野录》真实历史价值不高。

不过,《资治通鉴》的记载却是另一番景象,据《涑水纪闻》记载: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恩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这就交代了赵光义并不在案发现场,太祖驾崩之时,宋皇后在身边服侍,宋皇后本想召赵德芳进宫,谁知内官却从开封府喊来了赵光义,这句话很重要,赵光义是从宫外而来,不具备作案时机和地点。

当然,《续湘山野录》有杜撰的嫌疑,《资治通鉴》亦有避嫌的可能,宋太祖张匡胤之死成了千古之谜。宋太祖生前并未立储君,但是,按照赵光义当时的身份来分析,他是按照储君来培养的,不光如此,他还有一份等同诏书的契约——金匮之盟。

赵光义 第3张

金匮之盟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太后杜氏感觉时日无多,于是把张匡胤、赵光义这哥俩叫到跟前,太后先是寒暄了一番,然后问太祖:“你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夺得天下吗?”

太祖也不含糊,以为太后是考察他的孝心:“是祖宗保佑我啊”

这样的官方回答虽然得不了满分,按理应该也不会出错,可是太后却叹息一声,摇摇头说:“否也,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小,主少则国疑,你才得已黄袍加身当上皇帝。”

太祖惶恐,连连点头称是。

太后顺坡下驴,接着说:“所以,为保我大宋江山千秋万代,吾以为,将来你的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之后传给光美,然后再让光美传位给德照,如此,江山社稷方可稳固。”

太祖没想到自己的母亲竟在这个地方挖了个坑等着自己,不过他是个大孝子,所以即便心有不愿,也只得点头同意:“一定遵照母亲说的做。”

于是,杜太后命赵普起草了盟约,藏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赵光义 第4张

当时宰相赵普,也就是起草金匮之盟的那个赵普非常反对立赵光义,依照惯例应该立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为储君,开宝六年,这个赵普遭殃被罢免,一个月之后,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便获封“晋王”。

“亲王+京尹”乃是五代十国以来的皇储标配,赵光义获封晋王之后,等于昭告天下他便是储君。

储君既定,皇位迟早是赵光义的,他完全没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弑兄夺位。如果金匮之盟确实存在,一向与赵匡胤感情深厚的宋皇后,为何要在赵匡胤尸骨未寒之时违拗先夫的遗愿呢?这其中是否包藏祸心还是另有隐情?

宋太祖的三位皇后

赵匡胤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分别是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贺氏是赵匡胤的结发妻子,为赵匡胤生下赵德昭、赵德芳等子女,于958年赵匡胤称帝前去世,后来追封为皇后。

959年,赵匡胤迎娶第二任妻子王氏,960年,赵匡胤称帝后册封为皇后,王氏于三年后去世。968年,赵匡胤将17岁的宋氏纳入后宫,册封为皇后。

这位宋皇后出身名门,年轻貌美、举止端庄,贤良淑德,其父宋偓是后唐庄宗的外孙,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婿。北宋建立后,宋偓又被授予检校太师,所以历史上称宋皇后为“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宋氏嫁给赵匡胤的时候只有17岁,而赵匡胤足足比她大25岁,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都比这个继母大一岁。尽管是老夫少妻,相处却非常融洽,而且夫妻感情很好。

赵光义 第5张

据说宋皇后每天都笑嘻嘻地在后宫等着赵匡胤下朝,家有娇妻接送上下班,赵匡胤这个半老头子心里还不乐开了花,于是对这个宋皇后极尽宠爱,所以宋皇后不可能不知道丈夫有心让小叔子继承大统的。

小叔子继位,自己这个小嫂子最多只能称得上是“先皇后”,如果是继子继位,那她就是太后了,一切还不都得听她的?

按照传统,都是立嫡立长,赵匡胤有两子,长子赵德昭,次子赵德芳,为何宋皇后让内管传赵德芳而不是赵德昭?我们前面也说过了,赵德昭比宋皇后还大一岁呢,皇后要与一切男子保持距离,为了避讳,宋皇后与赵德昭并没有多少母子感情。

反之,宋皇后嫁进来的时候,赵德芳尚且年幼,视他为己出,母子关系融洽,如果赵德芳初登大宝,万事肯定要听从“母后”的。

开宝九年十月十日夜, 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短暂的大吃一惊之后,转而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赵光义登基之后怎样对待昔日的皇嫂的?

赵光义的皇位来得有点尴尬,宋皇后本意让赵德芳继承大统,也就是,如果不是自己动作够快,皇位 就要与自己失之交臂,到嘴的鸭子差点飞了,就是因为这位昔日的皇嫂,赵光义气量本来就不大,所以这个“仇”肯定要报的。

赵光义继位后,对宋皇后做的几件事令人难以启齿:

一、赵光义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赐宋皇后为“开宝皇后”,第二年,命人将她移居西宫,没过几年,又命人将她居至东宫,虽然贵为皇后,可是根本没有把她当做皇后来供养,皇帝的态度这么明显,后宫是什么地方,见人下菜碟的地方,可见宋皇后在后宫的日子异常艰难。

赵光义 第6张

二、赵德昭和赵德芳相继离奇死去。

赵光义即位后,一开始给两个侄子加封,一个加封为京兆尹,武功郡王,另一个加封为兴元尹,节度使。不过没过多久,赵德昭因为替将士请功,惹得赵光义非常生气,于是斥责侄子说:等你将来当了皇帝之后,再给他们封赏吧。

赵德昭听后非常惶恐,毕竟自己的这个叔叔睚眦必报,心眼比针细,所以回家之后,便自杀了。赵德芳的结局也没好到哪里去了,据说是在睡梦中睡死的。

尽管两个侄子离奇死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赵光义,但是没有他们,赵光义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坐得长久。

三、禁止满朝文武服丧

至道元年,宋皇后去世,享年40岁,朝中有人上奏,追封宋皇后为孝章皇后,赵光义不予理睬,令人不耻的是,赵光义不但自己不为皇嫂服丧,且下令不让满朝文武服丧,如同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

当时有一位翰林大学士提出“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竟然被赵光义找个借口贬到了滁州,可见赵光义的心有多狠。

四、死后不与太祖合葬,神主牌不入太庙。

宋皇后死后,梓宫只能挤在燕国长公主的坟墓里,后来又放到一间佛寺里,两年后才葬于永昌陵北边,就是不让她与太祖合葬而且神主不入太庙,牌位只能放在别庙,这完全不符合一位皇后的丧制,也难怪史学家斥责赵光义太薄情寡义了。

几十年后,宋神宗在位时,才下旨将宋氏的神位迎入太庙供奉,只叹息,她至死都没能与太祖合葬。失去太祖庇佑的宋皇后在宫中孤苦无依,在清冷凄苦的后宫苦捱了20年,至死都没有得到该有的尊严和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