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语录 > 三国时期,孙权在登基时的诏书是什么内容?

三国时期,孙权在登基时的诏书是什么内容?

来源:历史百科网    阅读: 2.2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三国时期,孙权在登基时的诏书是什么内容?这是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末,自董卓行废立之事后,中央权威全无,群雄并起,几番淘洗后,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刘璋等大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演变成魏、蜀、吴各据一方,曹丕刘备、孙权也各自代表三方势力称帝建国。

创业、招揽、种田、征战、势成、称帝,这一系列步骤本就是有志者的正常规划,但在三国中,走到最后一步时,曹丕、刘备都还比较理直气壮,可被辛弃疾赞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却显得比较心虚。

从三国势力的战略规划上看,魏国的开创者曹操很早就在毛玠的建议下,采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战略,最终目标是“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很清晰的规划,就是要结束乱世,让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早期毫无根基,到处乱窜的刘备也同样有着清晰的目标,特别是在遇到诸葛亮后,战略规划越发明白,先借着乱局谋划天下三分之势,然后伺机北伐,终极目标“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同样是奔着天下一统的目标前进。

三国时期,孙权在登基时的诏书是什么内容?

至于孙权,孙策死的时候,交给他的任务是“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后来鲁肃激发了孙权心中的野心,在《榻上策》中为他做战略规划时,提出了先谋夺荆州,“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目标。

可相比曹操和刘备始终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的终极目标前进,特别是刘备,即使在仅剩西川一块地盘后,照样不忘初衷,要灭掉两处强敌统一天下。孙权就显得比较犹豫,这一点,在他的称帝诏书中就能体现出来。

曹丕在登基诏书中说明“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群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刘备同样也在登基诏书中称“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他们都把自己视为天下的主人。

而孙权在登基诏书中说的是“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虽然也说了汉室已终,但他却没敢如曹丕、刘备那样把自己当成天下之主,登基的初衷也仅仅说成是为了臣民有祭祀的目标。

从登基诏书的用语看,孙权已经把鲁肃为他规划的“以图天下”的终极战略抛弃,和曹丕、刘备的相比,明显底气不足,即使当时东吴的实力远超蜀汉,虽然也和蜀汉建立了平分天下的联盟,但整体对北方的战略却是在收缩,精力放在了开拓山越之地以及海贸上。

并且,自从孙权接收孙策遗留下来的江东基业后,也从来不提什么北伐之类的话语,似乎守住江东就是胜利,当然,即使他提出宏伟的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估计也不会有多少江东群臣应和,除了周瑜、鲁肃等少数人外,这些人还死得特别早。

孙权的身份当然是个软肋,他从始至终都是汉朝的臣子,没有转变的契机,不像曹操掌控着汉献帝刘协,怎么干都有大义在手,刘备好歹姓刘,也能理直气壮地声称接替汉室江山,孙权只能在曹魏传了三代后,才扭扭捏捏的称帝。

但身份上的不便并不是绝对的不利,汉朝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在创立汉朝之前,身份可比孙权差多了,还不是照样叛秦建国。孙权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是麾下的势力集团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和意愿,众人不拾柴,火焰自然不高。

东吴基业的主要核心构成是江东的几大门阀家族,特别是在跟随孙坚、孙策创业的老将,如黄盖、程普等,以及周瑜、鲁肃等有大志向的最忠心孙氏的能臣早亡后,东吴政权的主要维护者就成了这些江东门阀,他们从配合变成了主导,政治和军事全要依靠他们。

而这些门阀却没有丝毫帮助孙权去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愿望,对于他们来说,谁来统治江东,他们这些地头蛇都是必不可少的选择,所以在赤壁大战之前,他们呼吁投降曹操,晋朝南下时,他们的抵抗也有限,晋朝在原东吴地区的统治离不开江东门阀。

三国时期,孙权在登基时的诏书是什么内容? 第2张

江东门阀在统治者的更换上,本就稳坐不败之地,根本就没有为谁去打生打死开创王朝的动力,孙权去和辽东地区通过海贸做生意,去开拓更南方的土地,他们有大把的兴趣,能挣钱,风险也不高,但要是让他们出钱出兵,主动去跟曹魏或蜀汉拼命,他们哪会愿意?

孙权本来在身份上对比曹魏和蜀汉的开创人就有弱势,又没有江东门阀的配合,想北伐曹魏或西征蜀汉,基本都只能是梦想,除非周瑜、鲁肃等能多活几十年。就如刘备,他即使死去,益州门阀也同样反对战争,可也还有诸葛亮带着一帮元老后代和荆州人愿意帮着刘禅往北打,愿意继承刘备的事业

因此,孙权未必就没有雄心,只不过东吴的政治力量构成让他只能把这种雄心隐藏起来,别说在登基诏书中宣扬了,就是平时,也不能说出口,不能让江东门阀觉得自己好战。否则,他无法维持在东吴的统治。

东吴进取心的丧失,主要是因为东吴的创业元老们死得早,特别是比较铁血的孙策,打下了东吴的基业,却没能完成对江东政治体系的更换,他死后,孙权为了稳定,必须对保守的江东门阀做出妥协,从压制变成了合作,让他即使想学习孙策“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也不可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