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歷史上最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歷史上最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閲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在陝西省三原縣,農閒時節常會演出一些秦腔戲,其中一出頗為有名的戲叫《疲秦計》。戲中説的是戰國時期,一位叫鄭國的韓國水工説服秦統治者,引涇河水修建灌溉農田的水渠,使關中變為天下糧倉的故事。

在那個諸侯混戰的時代,秦國為完成統一霸業,將矛頭指向鄰近的韓國。就在韓國將要滅亡的時刻,中國歷史轉折關頭的一場奇戰發生了,這場奇戰就是修建鄭國渠。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鄭國渠有明確記載,韓國水工鄭國來到秦國,説服當政者,在秦國境內的涇河瓠口一帶開渠引水,修建了這項工程。後人這樣描述這場特殊的戰爭:以大工程為彼此攻戰之計,可謂千古奇思;以大工程為彼此攻戰之器,可謂千古奇戰。富有戲劇性的是,這場奇戰的結局,卻是最初被韓國當作救命稻草的鄭國渠,恰恰又使韓國走向滅亡。鄭國開鑿的這條渠雖幾度湮廢,但二千多年來幾乎每個王朝都曾在其基礎上重新建設。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仍在享用着渠水帶來的恩惠。

那麼兩千多年前,韓國為什麼把國家的命運維繫在一條水渠上?讓秦國修建鄭國渠本是“疲秦之計”,它又如何變成一條強秦之策?關中大地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九曲涇河彎,衝出龍口入涇渠,灌溉良田難計數,鄭國儀址恩不忘。民謠裏的龍口就是《史記》裏記載的瓠口,按《史記》記載,鄭國渠正是從瓠口取水,像一根長長的吸管,穿過關中平原北部,把涇河和洛水連接起來。鄭國渠引水的瓠口,就是涇河邊仲山腳下的峽谷口。經歷兩千多年的變遷,鄭國渠已湮廢了,那麼真實的鄭國渠是怎樣的呢?按照《史記》記載,鄭國渠流經今天陝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閆良等縣,綿延124公里,灌田115萬畝。《史記》對鄭國渠的記載非常簡單,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後,掩藏着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故事還得從公元前256年的“商鞅變法”説起,正是它,為鄭國渠的修建埋下了種子。秦國地廣人稀,商鞅鼓勵開墾土地,興修水利。商鞅獎勵耕戰的政策使秦國迅速強大,並開始把目光投向鄰國韓國,因為韓國位於秦國東出函谷關之後的交通要道,成為秦東擴的障礙。

歷史上最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當時秦軍作戰十分勇敢,被視為虎狼之軍。秦軍使用的武器十分鋭利,箭鏃表面經鉻鹽處理,深埋地下二千多年,刃口仍十分鋒利。面對強秦的威脅,韓國成了驚弓之鳥,都城數遷,然而這並不能躲避秦國咄咄逼人的攻勢。為對付強秦,當時“合縱派”政治家蘇秦提出六個諸侯國聯合抗秦的主張。對此,秦國採納魏國人張儀的連橫策略,對其他諸侯國又打又拉。公元前307年,秦國終於奪取了夢寐以求的函谷關。這時,大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物產開始暴露在秦軍面前。當時,和秦國鄰近的魏國比較強大,公元前293年,韓魏聯手,同秦國在今天洛陽東南的伊闕一帶發生一場大戰。結果,秦軍殺死韓魏聯軍24萬人,韓國和其最重要的盟國受到秦國致命的一擊。

公元前291年,秦攻取了韓國中原重鎮,冶鐵手工業中心宛。短短一年後,在秦軍威脅下,韓國被迫割讓出大片沃土給秦國。公元前266年,一個遊士向秦王提出“遠交近攻”策略,即秦國要想吞併天下,首先要滅掉韓國。據記載,韓國從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46年的鄭國渠修建,共受到秦國較大進攻就有19次。從公元前265年開始,秦國每年都從韓國奪取土地。韓國就像秦國嘴邊的一塊肥肉,被一塊塊蠶食着。

公元前262年,秦軍取韓國重鎮野王,切斷了太行山上上黨通往新鄭的道路,逼迫韓投降。結果韓把上黨獻給趙國,引發了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秦將白起活埋。公元前249年,韓國處於崩潰的邊緣。當時,韓軍戰鬥力也很強,有“強弓勁弩皆在韓出”、“天下寶劍韓為眾”的説法,然而,在強秦進攻下,韓國被真正打敗了,將士屍橫遍野、百姓四散流亡,景象十分悽慘。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去説服秦國興修水利。在韓國看來,這是危難之際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的好辦法。在當時,各國沒有常備軍隊,全民皆兵,而修鄭國渠這樣的大型灌溉工程,秦國要動用所有青壯年勞力,耗費大量財力和精力,這必然要影響到秦國統一戰爭的進程。韓國想借此求得暫時的安寧。

在當時,思想和科技非常開明,才俊們到異國獻計得到重用的遊士制度非常普遍。各國將水利作為強國之本的思想已經產生,對秦國來説,興修水利更是固本培元、兼併六國的戰略部署。當時秦國的關中平原還沒有大型水利工程,因此韓國認為這一計策最有可能被接受。肩負拯救韓國命運的鄭國,在咸陽宮見到了秦國的主政者呂不韋,提出了修渠建議。當時秦王政年僅13歲,國家大政實際由相國呂不韋主持。商人出身、並非秦人的呂不韋一直希望做幾件大事來顯示治國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韓國的建議與呂不韋急於建功立業的想法不謀而合,呂不韋當年就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公元前246年,涇河邊成了當時中國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當時修建者多達十萬人,鄭國則成為這項大工程的總負責人。專家認為,秦國之所以在戰事不斷的關鍵時刻修建這一工程,是與關中的特殊地位分不開的。關中不僅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條件,還是一個四面有天險扼守的安全之地。黃河從這裏折向東去,同東邊的諸侯國相隔開來。它的南、北和西面又有秦嶺、岐山、隴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自古就有“四塞以為國”之説。

歷史上最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第2張

公元前316年,秦軍佔據四川盆地,有了除關中外的第二塊富庶之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讓秦國看到水利對於國家強盛的巨大作用。當時秦軍主戰場在北方,成都平原的糧食很難運到,因此提高關中糧食產量極為重要。遠古時候,涇河與渭河經常氾濫,給關中帶來大量肥沃的淤泥。但由於關中平原乾旱時有發生,上好的土地得不到充分開發。而鄭國提出的引涇河水澆灌關中的建議,正是秦國嚮往已久的事情。鄭國設計的引涇水灌溉工程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使渠水由高向低實現自流灌溉。為保證灌溉用水源,鄭國渠採用獨特的“橫絕”技術,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鄭國渠巧妙連通涇河、洛水,取之於水,用之於地,又歸之於水。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設計也可謂巧奪天工。

公元前237年,鄭國渠就要完工了,這時意外出現了,秦國識破修渠原來是拖垮秦國的一個陰謀,鄭國面臨着生命危險。這一事件引發了更大危機,當時秦王已親政,呂不韋不再掌實權。秦國貴族勢力借這一事件,向秦王建議驅逐外國人。來自楚國上蔡的李斯寫了著名的《讕逐客書》,規勸秦王善用人才。而危急中鄭國也對秦王説,殺掉我沒什麼,可惜工程半途而廢,才是秦國真正的損失。秦王權衡利弊,最後得出結論:修建水利工程對於開發關中農業的意義,遠遠能夠抵消掉對國力造成的消耗。於是,秦王收回驅逐僑民的決定,鄭國渠也得以繼續修建。

公元前236年,鄭國渠用了十年時間,終於修建成功。鄭國渠塵埃落定。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秦國,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秦滅六國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候了。鄭國渠修建之後,關中成為天下糧倉。據史學家估計,鄭國渠灌溉的115萬畝良田,足以供應秦國60萬大軍的軍糧。

公元前230年,秦軍直指韓國。對這時的秦國來説,疲秦之計變成強秦之策。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最後決戰一拉開,韓國就灰飛煙滅了。鄭國渠建成15年後,秦滅六國,實現統一。鄭國渠一直影響到中國最為強盛的漢唐兩王朝,因為鄭國渠的灌溉,關中富饒的物產供養着京師長安的億萬之口,漢唐盛世的國都呈現出歌舞昇平的景象。歲月滄桑中,鄭國渠湮廢了,但它一直吸引着人們探尋的目光。1985年冬,陝西省文物保護中心的秦建明來到涇河邊,終於尋找到了失蹤的鄭國渠。秦建明經研究發現,在涇河瓠口一帶灣裏王村和上然村之間一道被叫做老虎嶺的地方,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鄭國渠首遺址。迷失千年的鄭國渠終於浮出水面。

歷史上最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第3張

兩千多年後,就在鄭國渠遺址不遠處,有了一座新的水利工程,名字叫涇惠渠,渠名取涇河惠及關中大地和百姓之意。今天,關中平原上擁有130多萬畝良田,這恩惠的源頭,就是鄭國渠。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